•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立足自身基础与优势 打造工业发展新支柱

——通过与湖北、安徽的对比探讨多点支撑发展湖南新型工业化

决策咨询73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4-01-0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是工业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湖南工业产业多点支撑发展战略,符合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湖南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工业规模总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产业经济发展亮点纷呈,以工程机械等产业为龙头,逐步形成了一批“千亿产业”,这些支柱产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客观分析,湖南工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近两年来,除部分新兴产业外,传统优势产业增速放缓,支撑发展作用明显降低,产业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因此,打造多点支撑湖南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对促进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工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发展概况: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规模及效益总量上台阶。近5年[①]来,湖南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推动下,努力消除和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困难,工业经济发展总体保持平稳态势。从总量看,工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2012年,湖南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138.50亿元,总量是2009年的1.9倍;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1.2%,比2009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6.1个百分点。2012年,工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9.6%,成为了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从速度看,工业增长总体平稳较快。2009—2012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9%,增幅比GDP年均增速快近5个百分点。2009—2013年(2013年为前11个月数据,下同),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0%。从效益看,主要经济指标总额实现翻番。2012年,湖南规模工业拥有总资产17784.25亿元,总量是2009年的1.7倍,总资产年均保值增值率为20.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628.62亿元,是2009年的2.1倍;实现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分别为1790.96亿元和3700.90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2.4倍和2.0倍。 

  (二)大类行业发展:新兴行业支撑发展作用增强,传统行业发展趋缓。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南基本形成了符合省情的、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行业结构体系,并依托本省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主导行业。 

  1、七大主导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五成。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外,工业各个大类行业均有企业分布,其中部分行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2012年,规模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有10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有11个行业超过500亿元。在大类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一批具有优势或特色的行业逐步成长为工业的主导行业[②],这些行业也成为了工业持续平稳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2013年前11个月,全省规模工业七大主导行业共实现增加值4355.4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为50.2%;七大行业平均实现增加值622.20亿元,规模是2009年八大主导行业平均水平的2.1倍;规模最大的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其增加值占整个规模工业的8.2%;规模最小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为5.4%,行业间的总量差距并不明显。2013年的七大主导行业中,有六个行业与2009年相同,新增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时,2009年八大主导行业中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则退出了2013年的主导行业行列。 

湖南规模工业主导行业增加值总量及占比情况

指标

 

2009

20131-11

增加值

(亿元)

 

增加值

(亿元)

 

占规模工业比重(%

占规模工业比重(%

全省总计

4255.03

100.0

8668.90

100.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360.75

8.5

706.72

8.2

专用设备制造业

312.15

7.3

680.40

7.8

烟草制品业

366.76

8.6

679.91

7.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11.78

7.3

653.86

7.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47.40

5.8

609.93

7.0

农副食品加工业

268.21

6.3

559.65

6.5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64.96

5.4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80.98

6.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34.78

5.5

 

 

主导行业小计

2382.81

56.0

4355.43

50.2

  2、各大类行业总体均实现增长,但增速趋向分化。近5年来,规模工业大类行业中,虽然有少数行业在少数年份出现负增长,但从总体看各个行业都实现了增长。2009—2013年,有2个行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30%,有14个行业增幅在20%—30%之间,有19个行业增幅在10%—20%之间,只有4个行业增幅在10%以下。虽然各个大类行业总体都实现增长,但行业间增幅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一方面,以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和一些规模较小的行业增速领先,年均增速最快的10个行业增幅均在20%以上,但这个10行业2009年的增加值合计占规模工业比重只有22.9%,到2013年1—11月比重也只有29.3%。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且占比较高的行业增速明显放缓,年均增速最慢的10个行业,其2009年的增加值合计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8.9%,比重明显高于增速较快的行业,但这些行业的年均增幅均在17%以下,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等传统行业年均增幅均在10%左右及以下水平。 

5年增加值年均增速最快、最慢的大类行业情况

5年年均增速最快的10个大类行业

5年年均增速最慢的10个大类行业

大类行业

增速(%)

大类行业

增速(%)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4.0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6.7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33.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6.6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25.8

纺织服装、服饰业

16.1

仪器仪表制造业

25.3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3.3

专用设备制造业

24.8

纺织业

12.8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4.6

烟草制品业

10.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4.1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9.9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4.0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9.8

金属制品业

22.4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9.2

家具制造业

21.8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6.0

2009年以上行业增加值合计占比

22.9

2009年以上行业增加值合计占比

38.9

2013年前11月以上行业增加值合计占比

29.3

2013年前11月以上行业增加值合计占比

32.4

  3、新兴行业占比提升,传统优势行业比重下降。与增加值增幅趋势一致,一方面,部分新兴行业发展较快,在工业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另一方面,部分传统行业增长趋缓,其增加值占比也呈下降态势。本文以正、负0.3个百分点为分界线,则2009—2013年,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升和下降0.3个百分点的大类行业,分别有5个和8个。在比重提升行业中,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提升幅度最大(该行业2013年前11个月的比重,比2009年提高4.1个百分点),另外,受益于近年投资拉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重提升也比较快。在比重下降的8个行业中,有5个行业2009年的比重在4.0%左右及以上水平,是典型的传统优势行业,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2.6个和1.9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 

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变动超过0.3个百分点的大类行业

类型

大类行业

行业增加值

占规模工业比重(%)

比重变动

(2013-2009)

2009

2013

11

比重提升超过0.3个百分点的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

5.4

4.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8

7.0

1.2

金属制品业

1.7

2.4

0.7

专用设备制造业

7.3

7.8

0.5

汽车制造业

2.4

2.8

0.4

比重下降超过0.3个百分点的行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9

3.6

-0.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8.5

8.2

-0.3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2.7

2.3

-0.4

纺织业

2.0

1.6

-0.4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1.8

1.3

-0.5

烟草制品业

8.6

7.8

-0.8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5

3.6

-1.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6.6

4.0

-2.6

  (三)主要部门概况:电子信息、建材等工业部门生产增长较快,电力、烟草、煤炭、冶金等部门增长较慢。从增加值总量看,2012年,在规模工业13个主要工业部门中,有机械和轻工两大部门增加值超千亿元,有色、烟草、石化和建材增加值在500—900亿元之间,其他部门增加值均在500亿元以下。从增长速度看,2009—2013年,电子信息、建材、机械、轻工和医药五个工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其中电子信息行业增长最快,年均增速达37.5%;而电力、烟草、煤炭、冶金、纺织等传统部门增幅偏低,年均增幅均在14%以下。从增长贡献率看,机械、轻工、食品、有色以及电子信息等工业部门,对近5年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较高,累计增长贡献率均在10%左右及以上水平;电力、纺织、医药以及石化等部门贡献率偏低,累计贡献率均在3%以下。 

规模工业主要工业部门增加值及增速基本情况

工业部门

2012年增加值(亿元)

 

2009-2013年均增速(%

2009-2013年对规模工业增长

的贡献率(%

2009

倍数

规模工业合计

8562.88

2.0

17.5

100

电子信息

458.07

3.6

37.5

9.9

建材行业

545.62

1.8

22.5

5.0

机械行业

1983.15

2.2

21.1

23.4

轻工行业

1027.93

3.2

20.4

17.1

医药行业

185.21

1.8

18.9

2.3

食品行业

880.70

1.9

16.7

10.2

石化行业

604.42

1.3

16.5

2.9

有色行业

811.33

2.1

16.0

10.0

纺织行业

209.91

1.7

13.4

2.0

冶金行业

494.70

1.6

12.9

3.7

煤炭行业

381.68

2.3

11.5

3.3

烟草行业

647.09

1.8

10.8

7.1

电力行业

353.36

1.3

9.5

1.4

注:2013年为前11个月数据。

  二、湖南工业产业发展与部分省份的比较及启示 

  湖北、安徽与湖南在区位上同属于中部省份,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有一定可比性,从产业角度分析这两个省近年来工业增长持续较快的原因,对于湖南加快工业产业发展、打造多点支撑格局有可借鉴之处。 

  (一)湖北深耕产业集群与配套,工业主导产业优势相对明显。2006—2012年,湖北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年均高于湖南0.4个百分点。湖北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围绕优势产业进行布局,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配套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工业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本文选取2012年两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居前10位的大类行业进行对比发现,湖北工业主要行业的规模优势和集中度都比较明显。2012年,湖北规模工业中有4个大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500亿元,其中有3个行业在3000亿元以上;而湖南只有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500亿元,且没有3000亿元以上的行业。湖北有3个大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的比重高于9.0%,其中汽车制造和黑色金属冶炼2个行业比重超过10%;而湖南只有专用设备制造业比重超过9%。 

5 2012年湖南与湖北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前10位行业情况

湖北

湖南

十大行业

主营业务

收入(亿元)

十大行业

主营业务

收入(亿元)

汽车制造业

3649.20

专用设备制造业

2595.9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421.26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330.15

农副食品加工业

3024.7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280.3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755.42

农副食品加工业

2102.23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810.1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786.0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784.50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572.98

纺织业

1562.79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212.0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187.77

通用设备制造业

1050.9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984.2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30.09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949.64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015.72

  湖北围绕核心主导产业进行布局,努力做大产业规模,为工业增长提供强劲支撑。以龙头产业为例:汽车产业,是湖北最具优势的产业集群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东风和风神两家公司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依托,汽车整车品种丰富、零部件配套齐全的产业发展格局,并通过两大龙头汽车企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培育了省内多个汽车零部件及配件集群区,各集群区在产业链上分工明确,协作紧密,为整个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基础。2012年,湖北汽车产量近160万辆,总量是湖南的6倍。钢铁产业,虽然全国的产能过剩明显,但湖北紧跟市场需求,结合本省汽车、船舶等优势产业特点,加大研发投入,及时优化调整钢铁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了以武钢集团为龙头的国内高档汽车板、日用家电板、船舶板、机电用材及型材生产基地。与湖南相比,湖北钢铁产品结构相对合理,品种也更为丰富,其市场占有率和产品技术含量均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湖北钢材产量超过3500万吨,总量是湖南的近2倍,且在产品结构上更注重与本地产业、与市场需求的配套。 

  (二)安徽充分发挥和整合资源优势,多点支撑产业格局发展良好。2006—2012年,安徽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6%,增幅居中部六省第一位,年均高于湖南1.4个百分点。近年来,安徽充分发挥和整合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依托良好的行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工业增长呈现出多点开花的产业支撑格局。在安徽工业产业体系中,家电、钢铁、食品、能源、有色、汽车、化工、建材等行业,都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2012年,总量居前10位的大类行业中,安徽有8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超过5%,而湖南只有6个行业。2006—2012年,对全部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年均增长贡献率超过5%的大类行业,安徽有9个,湖南只有5个;贡献率居前十位的大类行业增长贡献率合计,安徽为66.3%,湖南为62.5%。可见,安徽在产业多点支撑上明显处于优势。 

6 2006—2012年湖南和安徽收入增长贡献率超过5%的大类行业

大类行业

对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年均增长贡献率(%

安徽

湖南

专用设备制造业

 

10.8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5.7

8.5

农副食品加工业

8.5

8.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9

8.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6

7.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1.8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5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6.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8

 

通用设备制造业

5.1

 

*2012年开始,工业行业统计采用新标准。由于没有前几年安徽汽车制造业数据,故仍将汽车制造业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从具体行业看,2006—2012年,安徽规模工业增长的主要行业支撑点,广泛地分布于家电、食品、钢铁、电力、有色、汽车、化工、建材及通用设备等行业。其中,除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家电为主)贡献率较高(11.8%)外,其余各个行业贡献率差距不大,说明其工业增长支撑点较多,工业产业多点支撑发展格局相对良好。同时,湖南工业增长支撑点相对较少,除专用设备制造业贡献率略高于10%外,只有化工、食品、有色、建材等4个大类行业增长贡献率高于5%,行业间贡献率差距也不大,基本在7.0%—8.5%之间波动。 

  (三)两点启示: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消费需求进行产业布局。通过主导行业对比可知,相对于安徽、湖北两省,湖南工业在专用设备(工程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领域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而安徽相对于湖南,在电气设备(日用家电)、汽车制造等领域的优势比较明显;湖北相对于湖南,在汽车制造、钢铁冶炼、轻工(食品、纺织及饮料)等行业的优势突出。结合行业属性看,湖南工业的主导行业往往围绕投资主导型、资源依托型等行业进行布局,生产型工业特征比较明显;而安徽、湖北更多是结合消费热点进行产业布局,着力打造汽车、家电、食品等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消费型(或市场指向型)工业特征比较明显,这值得湖南借鉴思考。二是要将立足自身基础和发挥优势相结合,制定符合省情的产业发展战略。近年来,与安徽、湖北相比,湖南工业在相对缺乏优势产业支撑的发展格局中呈现相对滑落态势,尤其是去年来在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回落后,全省工业增速便应声回落,这亟需加快优势产业培育,形成更多更有力的产业增长点。安徽工业持续较快增长,源于在有效资源整合下打造多点开花的产业支撑体系,其工业增长不易受个别产业或行业的影响,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后劲很足。湖北则以相对互补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汽车、钢铁、食品等主导产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省内产业配套体系互补性较强,产业协同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安徽、湖北都是从基于本省工业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有效推动工业持续较快发展,这同样值得湖南借鉴学习。 

  三、湖南工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五年来,湖南工业虽然总体实现了平稳增长,但从走势上看,则呈现出前高后低且基本逐年下滑的趋势。2009—2011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了21.3%,而2012—2013年的年均增幅仅为13%左右。从产业角度看,工业增速的持续下滑,是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点、产业集聚效应较弱以及产业结构欠合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主导行业增长放缓,工业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点。一方面,石油、电力、钢铁、烟草等传统主导行业生产增速持续低迷,这4个大类行业增加值约占全省规模工业的20%左右,但是近5年的年均增幅均在10%左右及以下水平。另一方面,专用设备、食品、铁路装备、煤炭等行业,虽然近5年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但在走势上都呈逐年下滑态势。如,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专用设备制造业,2009—2011年均增幅均在40%左右,但在2012年快速回落至12%,2013年则基本没有增长。在主导行业和优势行业增长放缓的同时,除电子信息等少数行业外,全省工业并没有涌现出更多有力的新兴产业支撑点,这直接导致了工业可持续增长后劲不足。 

  (二)行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聚集群效应难以发挥。2012年,全国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前10位的大类行业中,湖南有6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低于3.2%的平均水平(且比重均在2.5%以下),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有色行业也只有5.7%。规模工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过2000亿元大类行业只有4个,且没有3000亿元以上的行业,主导行业规模明显落后与中部省份的河南、湖北,与广东、江苏、山东等工业大省的差距则更大。主导产业具备较强的规模优势,可以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和周边配套产业发展,释放产业集聚集群效应,而湖南工业行业规模的偏小,成为了制约工业产业集聚集群效应发挥的主要障碍。 

  (三)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新兴产业、热点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湖南工业的资源型重化工业特征仍然比较突出。目前,重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约70%,其中高耗能行业占比仍高于30%,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能过剩是当前全省工业产业结构欠合理的一个重要表现。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而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都在65%以下,淘汰落后产能任重道远。与此同时,工业新兴产业、热点产业在湖南的发展都相对滞后。虽然近年湖南电子信息工业来势较好,但由于基础较薄弱,2012年湖南电子信息工业占全国的比重仅1.5%左右,行业规模还比较小。汽车产业是近年的主要消费热点,但湖南汽车产业在产业布局、产业链及生产规模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吉林、上海、广东、湖北等汽车大省、强省。 

  四、加快形成多点支撑湖南工业产业发展格局的政策建议 

  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点是当前湖南工业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应根据湖南工业产业发展实际,努力打造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多极产业支撑、技术革新领先、市场前景良好、区域布局合理、配套协作紧密的湖南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打造多点支撑的湖南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可从调结构、转方式、强投入、重规划、转职能等五个方面着手。 

  (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打造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既是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多点支撑产业体系的客观要求。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制定的一系列产业政策,依托省情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拉动作用显著的行业加大扶持,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以及落后产能实施严格准入和淘汰。湖南应从比较中发现差距,加大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下阶段,培育湖南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要以新一代智能手持终端、云网络、三网融合配套设备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有色产品精深冶炼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以新能源汽车、新品种汽车为拳头的汽车产业,以节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以及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要培育对象,加强产业的政策扶持,优化企业服务,将产业做大做强。在产业扶持过程中,要以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依托园区产业基础及布局打造特色拳头产业基地。如,在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在浏阳生物医药园进一步提升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的集聚度;在宁乡经开区加快格力电器等重点企业建设投产步伐,打造家电产业新基地。通过加强产业培育和改造升级,精耕细作、深挖潜力,尽快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以转变方式为突破,提升工业产业综合竞争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要突破过度依赖资源投入的工业增长模式,努力促进工业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变,逐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要将扩大消费作为基本立足点,工业发展要紧跟市场需求进行布局,可借鉴同为中部省份的安徽、湖北的先进做法,准确把握消费需求趋势和未来产业发展动向,加快由生产型工业为主体向消费型工业为主体的转型升级。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既要弱化以往的过度投资驱动导向,也要科学优化投资结构。一方面,坚决抑制部分行业投资盲目扩张,防止进一步产生过剩产能;另一方面,科学制定投资规划,紧跟多点支撑产业结构体系进行布局,重点保障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以及配套产业的投资强度。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还要严格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工业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以加大投入为依托,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高低。现阶段提升湖南工业创新能力,仍要以加大研发投入为依托,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多管齐下,合力推进。近几年,湖南工业在研发投入上花了很大力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比较大。目前,湖南工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大约只有1%,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大。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工业产业创新能力,要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着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重引导的工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积极制定并认真落实相关扶持政策,通过大力激励和引导促进企业注重研发投入,提升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资源优势,加快省内工业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引导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逐步成为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智力支撑。 

  (四)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突出区域特色和产业配套。打造新形势下湖南多点支撑工业产业体系,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布局谋求统筹发展。下阶段,全省应更注重通盘考虑、合理引导,今后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要有选择有重点,注重突出区域特色和产业配套,避免一拥而上、一哄而散。长株潭地区,要当好湖南工业发展的“火车头”,抢抓“两型社会”建设契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电子信息、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长株潭周边地区,要围绕长株潭地区产业布局特点,加快实施工业对接和配套,提升主导产业的协作水平。湘南地区,一方面,要实施借力发展模式,加快与“珠三角”相关产业的对接和转移,积极打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及鞋帽等产业新洼地;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高有色金属、钢铁冶炼等行业的精深加工水平。大湘西地区,立足保护本地生态资源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环保工业,加快农林产品加工、特色工艺品、绿色食品及酒类等产业发展步伐。 

  (五)以转变职能为抓手,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新形势下,中央加快了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环节。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是适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对湖南加快形成工业多点支撑产业发展格局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履行并善于发挥好职能,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首先,要加强对工业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引导、协调和监督职能,有效引导和配置各方资源,确保重点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要在调整财政支出上下文章,加大对基础科学和前沿基础以及公益性、重大专项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三是不断完善工业产业管理体系。努力健全产业运行监测体系,完善动态监测、预警及评价机制,并充分发挥好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和职能,切实优化企业服务。 

  [①]“近5年”的周期为2009—2013年,由于数据统计时间关系,2013年主要为前11个月的数据;同时,为使数据可比,在文中一些规模总量或增速对比时,报告期采用了2012年数据。 

  [②]在这里以行业增加值占整个规模工业的比重超过5%,划分工业主导行业。 

 

承办:工业处
执笔:谭兵农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