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蓄势向好 后期发展仍需统筹发力
——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决策咨询70期
新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产业,把其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本文拟从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角度出发,分析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全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 新能源资源较为充足
(一)风能资源总量较充沛。湖南地理位置优越,风带较多,风能资源较丰富,分布在洞庭湖地区和雪峰山,以湘南、湘西、湘中地区为主。可开发风电资源量约1600万千瓦。其中,风速6米/秒以上、风功能密度180瓦/平方米以上的可开发量约800万千瓦。
(二)生物质能资源可开发潜力大。湖南属于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湿润,夏秋季光热较为充足,适合生物生长。同时,湖南是农业大省,生物质资源丰富,资源储量约6000-7000万吨,年可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在农户自用、饲料化肥、生物质发电等方面用途广泛。
(三)太阳能资源可利用面广。尽管湖南太阳能资源属于四类地区,总辐射量在3200-4600兆焦/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只有1457小时。但总体来看,日照资源东部较西部丰富,夏季较冬季丰富,太阳能除了发电外,在热水器、温室大棚等领域可开发利用面较为广阔。
(四)其他资源储存较丰富。页岩气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全省已探明储量约9.2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0%,可采资源量达1.5万亿到2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北的洞庭湖区和湘东南。此外,地下热水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地下热水(>23℃)资源近180处,可开发利用总量约6万立方米/天,主要分布在湘西北片、湘中、湘东北片和湘东区。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较好
(一)风力发电规模初显。随着风电开发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全省风力发电发展较快,已并网风电场达到20个共70万千瓦。2013年,省内规模工业风力发电量为6.44亿千瓦时。截至11月份,进入规模工业的风力发电企业达到8家,累计发电量9.2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4.1亿千瓦时,增长81.8%。占规模工业发电总量的0.8%,较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风力发电企业主要集中在郴州、永州和邵阳等地区。产业链上,湘电、南车、三一等都是国家先进的制造企业,还有上百家制造塔筒、控制系统等方面的配套企业,全省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风机产业链。
(二)生物质能应用发展迅速。一是竹木生物质能发电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已形成凯迪绿色能源和理昂再生能源等为主的竹木生物质发电企业。2013年,规模工业竹木生物质发电5.8亿千瓦时。到11月份为止,规模以上竹木生物质发电企业有10家,累计发电量8.48亿千瓦时,在新能源发电上仅次于风力发电量,同比增长34.9%。规模竹木生物质能发电企业主要分布在衡阳、益阳、郴州、常德、岳阳和邵阳等地区。二是沼气、垃圾发电利用日益成熟。2013年末,全省沼气池达238.95万个,沼气产量9.90亿立方米,按热值计算折合标准煤70.68万吨标准煤。2013年,规模工业沼气发电量4.0亿千瓦时,2014年1-11月份规模工业沼气累计发电量2.8亿千瓦时。此外,全省垃圾发电已经启动,规模以上垃圾发电年处理垃圾量21.9万吨,年对外供电量约8183.6万千瓦时,2013年规模工业垃圾发电0.9亿千瓦时,2014年1-11月累计发电0.96亿千瓦时。
(三)太阳能产业推广快。一是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在国家金太阳、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示范工程建设的推动下,全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到11月底, 22个光伏发电项目已投产,规模为14.5万千瓦;13个项目正在建,规模近14.6万千瓦,5个少量地面光伏电站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同时近3年内还有10个拟建项目,发电规模将达到15.5万千瓦。此外,湖南太阳能电池组件、多晶硅加工、系统集成、设计咨询等光伏产业链已全面拉通,红太阳光电、兴业太阳能、益阳晶鑫、天利恩泽、华威太阳能、科力远等代表性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太阳能热水器和温室大棚是除发电外太阳能利用的又一重要领域。2013年来,全省太阳能热水器达到1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6%;太阳能温室大棚251.73万平方米,增长4.0%。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潜力巨大。绿色、低碳、环保等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湖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全省已形成了电动汽车动力驱动、交流传动控制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集群,产业链覆盖电机、电池、充电器等配套。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是国内电动汽车核的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领头企业,南车时代电动成为电动汽车牵引传动系统集成技术国内的领先者,也是全国第一家获得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唯一一家掌握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机、电控、电池)核心技术的整车企业。随着南车时代电动二期基地竣工投产,以整车制造为龙头,集合电机、电池、充电机等配套企业的产业合力将进一步强化,有望形成超过125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极大推动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提质升级。
(五)页岩气勘查开发稳步推进。目前,龙山 、保靖、花垣、永顺、桑植5个中标页岩气区块的地质勘查基本完成,商业化开发即将启动。此外,涟源湘页1井探获页岩气并点火成功,初步实验最高日产气量达1000多立方米。地下热水资源方面,已勘查矿区5处,总日流量为11368立方米/日。2013年,全省共有6家地下热水企业。
三、新能源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作为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朝阳产业,湖南新能源产业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一)生态文明建设给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北京APEC峰会上,中美元首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对二氧化碳排放和非化石能源占比作出明确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推动能源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走出一条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共识,为加快新能源的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良机。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政策相对稳定,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比重不断下降,有利于新能源产业蓄势而出。另一方面,基于经济发展的刚性需求,新能源产业蕴藏巨大潜力。近年来,湖南GDP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对能源的刚性需求大,而湖南化石能源匮乏,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在50%以上,供需压力大,而新能源成长性高、产业关联度强、可发展产业链长,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两型”社会建设给新能源产业发展搭建了坚实平台。新能源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湖南正处于“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在促进新能源发展方面已经出台了较多的优惠政策。光伏发电除国家补贴0.42元/千瓦时外,省内给予0.2元/千瓦时的电价补贴;通过了《关于加快风电发展的若干意见》,实行投资奖励等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我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大力扶持和发展新能源汽车。
(四)湖南自身优势给新能源产业发展凝聚了强大动力。湖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赋予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生物质能可利用量多,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空间很大,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风电资源占比大,风力电网可消纳空间大,地下热水资源丰富。同时全省形成了一批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一体的新能源产、学、研基地,能够提供密集的智力支持和强劲的科技支撑。产业基础方面,拥有湘电、南车、三一等国内风机领先制造企业,太阳能电池组件已形成从硅矿开采到组件包装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地源热泵配套产业较完备。此外,新能源投资日益活跃,开发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地热能等新能源企业达到50多家。
四、新能源产业面临诸多挑战
湖南新能源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规模小,占比低,产业化进程缓慢。总体来看,湖南新能源产业尚处发展初步阶段,从研发、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再到应用销售缺乏整体战略,新能源产业亟需高新化、集群化,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目前,全省新能源企业小而多,尤其是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省整个电网装机比重只有2.2%,发电总量仅占总发电量的2%,产业规模化进程缓慢。全省已建、在建、拟建的风电场80余个,但上规模的仅10家,发电量占比重不到1%。分布式太阳能发电项目近50个,但规模太阳能发电企业只有1家;达到规模的垃圾发电企业也仅1家。此外,新能源发电普遍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特点,发电不稳定。出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需要,新能源装机占总装机比例有一定限制,电源结构中还需足够的火电进行调峰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新能源发电形成了制约。
(二)成本高,优势弱,政策依赖性较大。在现有电价水平下,湖南新能源发电对补贴依赖性较高,且补贴能否及时执行到位对企业影响很大,尤其影响企业开发新能源项目的积极性。新能源产业中光伏式发电成本高出火电1倍;平原、山区风电单位千瓦投资分别高出火电50%和125%。湖南属于四类风电资源区和四类太阳能资源区,风电和光伏电站标杆电价分别为0.61元/千瓦时和1元/千瓦时,分布式光伏发电为0.42元/千瓦时,不足以支撑成本。
(三)缺技术,少人才,核心竞争力不强。从企业内部来看,部分新能源企业发展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投入资金少、力度小,发展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从外部支撑来看,新能源产业整体投入不足,科研体系尚不完善,智力支持仍以企业自身为主,高等院校自主参与积极性不够,点少面窄。此外,规模企业带动力有限,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加强。
(四)不平衡,缺核能,新能源种类不齐。目前,湖南各类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平衡。风能产业、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较快,小有规模,地热和垃圾发电等产业也逐渐发展,但尚缺核能。随着国家对清洁电源的大力推进,国家核电发展战略已由“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核电将是今后电源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湖南核能尚未开发利用。
五、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发挥产业聚合效应。要明确新能源产业链的导向,通过优势企业主导、工业园区引导、新能源产业升级驱动三种推进路径促进湖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产业规划时,要充分利用已有产业基础,从本地的资源、环境、技术水平、人才储备等因素出发,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发展路径,以求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把握机遇,找准方向,加速发展。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扶持政策,降低新能源发展成本。要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投资、生产上给予更多的价格补贴、税收优惠、财政资金和重点项目支持,以缓解新能源产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政府服务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新能源项目和企业开辟发展的“绿色通道”。
(三)优化人才培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湖南新能源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急需领军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要鼓励紧缺人才引进,重点实施领军人才培养、科技型企业家培育计划,通过吸引企业家带来项目,通过项目催生产业。与此同时,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适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人才,鼓励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将培养的技术人才投放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第一线,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四)推动产业多元化,完善新能源产业体系。有重点地发展新能源产业,深入挖掘风能、太阳能光伏和生物质能产业的优势,重视地热和垃圾发电,以审慎积极的态度发展核能。此外,要将新能源汽车、LED 产业以及其他新能源的发展提到能源发展规划日程上来,构建多元化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
承办:能源处
执笔:李 群 殷 进 鲁 喆
核稿:周 凌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