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运行总体平稳 后期压力较大

—— 2015年一季度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形势简析

决策咨询17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04-2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偏紧的情况下,全省上下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力确保了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下阶段,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下行压力呈持续加大态势,需要进一步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坚持“一带一部”发展战略定位,创新思路,深化改革,积极作为,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一、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稳增长压力持续加大。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增幅同比降低3.8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降低1.6个百分点,排全国各省(市、区)第12位;其中,3月份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8%,较今年1—2月增速回落1.7个百分点。虽然一季度增速同比有所回落,但与全国6.4%的平均水平相比,当前湖南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仍处在相对平稳的区间。从工业增加值增速走势看,全省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力仍在持续加大。上年以来,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持续下滑,而月度增速则在上年8月份(8月份为4.4%,年初2月份为14.7%)触底回升至12月(10.1%)份后,今年又开始呈下行走势。

  (二)提质增效成效总体较好一是经营效益增长平稳。1—2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440.0亿元,同比增长6.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13.50亿元,增长8.4%,而全国为-4.2%,增幅自上年3月份以来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全国各省(市、区)第8位。从上年9月份开始,企业利润同比持续减少,全年利润累计下降3.7%,今年开局则扭转了增产不增效的不利局面。从盈利水平看,1—2月,全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为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提升0.2个百分点。从税收看,一季度全省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国税)348.82亿元,增长2.6%;其中,实缴工业增值税112.83亿元,增长8.4%,与上年同期减收6.5%、全年减收2.2%相比,工业对全部税收增幅回升的贡献增强。二是结构调整推进较好。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增幅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产业链逐步向中高端延伸,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9.9%,增幅高于制造业0.7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制造业的38.5%,比重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产业及产品的技术水平持续提高,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0%,增幅明显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增加值总量占规模工业的10.2%,比重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主要行业运行分化态势明显。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有27个行业增幅同比放缓,行业运行整体比较疲软。从主要行业看,增加值总量居前15位的大类行业中,增速在5%以下和10%以上的行业均为5个,增速为负和高于20%的行业均为2个,主要行业运行分化态势进一步扩散。

  1.新兴优势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但增幅同比有升有降。近几年来,受益于需求持续增长和扶持政策刺激等因素影响,电子信息、医药制造、轨道交通等新兴优势行业保持较快增长,这一势头在今年进一步延续。一季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8%,医药制造业增长21.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8.0%,三大行业增幅居15个主要行业前三位,增加值合计占全省规模工业的11.6%,但对全省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9.2%。与全国相比,三大行业增幅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同期比,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加快,分别提高了7.0个和5.1个百分点;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出现回落,增幅同比下滑了3.8个百分点。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汽车制造业作为全省重点培育行业,随着产能扩张型增长向市场竞争型增长转换,在当前全国汽车市场平稳增长大环境下,其生产形势欠理想,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增幅同比回落了7.8个百分点;汽车产量12.68万辆,同比减产10.9%。

表1  一季度湖南部分新兴优势行业增加值增速与全国对比

行业名称

湖南增速(%)

全国增速(%)

规模工业合计

8

6.4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0.8

12

医药制造业

21.2

10.8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8

12.6

汽车制造业

8.8

7.6

  2.部分传统优势行业增长平稳,但增幅同比整体回落。有色冶炼、化工、建材、农副食品、电气机械、烟草等行业是全省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相对稳定的市场,生产总体比较平稳。一季度,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9.2%,烟草制品业增长8.2%,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6%,六大行业增加值占比和对全省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和48.5%,总量及增长贡献基本相当。与上年同期比,除烟草制品业增幅略高0.7个百分点外,其他五大行业增幅同比均出现回落,且有3个行业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左右及以上水平。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幅同比回落10.2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回落6.4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回落4.9个百分点。

  3.资源型、投资驱动型行业景气状况进一步下滑。近年,在宏观经济运行趋紧、需求增长乏力、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叠加影响下,电力、煤炭等资源型和工程机械、钢铁冶炼等投资驱动型行业运行持续低迷,景气状况持续下滑。一季度,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增幅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微增0.8%,增幅回落6.8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6%,以工程机械为主导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下降5.2%,而这两个行业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和4.4%。四大行业增加值合计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超过16%,但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为-7.1%。另外,受专用设备领域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主机企业生产下滑影响,行业配套企业订单明显减少,产业链上游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生产景气度也随之下滑。一季度,规模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增幅同比回落20.6个百分点。

2  一季度规模工业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及同比情况

行业名称

增加值增速(%)

增速同比增减百分点(个)

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

贡献率同比增减百分点(个)

全省合计

8

-3.8

新兴优势行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0.8

-3.8

19.3

5.9

医药制造业

21.2

7

4.9

2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8

5.1

5

2.6

汽车制造业

8.8

-7.8

3.3

-0.5

传统优势行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1.5

-1.2

10.8

2.7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1

-1.9

4.3

0.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9.5

-10.2

9.7

-2.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9.2

-4.9

8.6

1.3

烟草制品业

8.2

0.7

10

3.8

农副食品加工业

6.6

-6.4

5.1

-1.3

通用设备制造业

1.1

-20.6

0.3

-5.7

资源型投资型行业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8

-1.6

1.6

-0.1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8

-6.8

0.2

-2.1

专用设备制造业

-5.2

-9.6

-4

-6.9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3.6

-14.8

-5.2

-5.7

  (二)小型企业增势较好,部分大中型企业运行艰难。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的情况下,由于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小型企业更容易对经营策略及定位做出调整,其增长势头与经营效益比大中型企业运行更为平稳。从生产看,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4.3%,中型企业增长7.2%,增幅不但低于小微型企业,也低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从经营效益看,1—2月,全省规模工业小微型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6%,而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利润增速分别为-11.5%和9.5%,增幅均明显低于小微型企业。从重点企业看,一季度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49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0%,但利润同比下降13.1%,有15家企业总产值减少,23家企业利润减少。其中,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金龙国际铜业有限公司、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出现总产值与利润总额同比双双下降的局面。

  (三)园区工业整体发展较好,但领先优势明显缩小。近几年来,全省始终坚持将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要载体,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配套,园区工业整体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上年以来,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在全省规模工业增速上方运行,但增速领先优势明显缩小。一季度,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增幅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但领先幅度比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分别回落2.5个和3.2个百分点。园区工业生产增幅回落,则主要是由于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部分重点园区增长减缓所致。

  (四)“长株潭”引领稳定发展,大湘西地区增幅偏低。相对省内其他区域,“长株潭”地区在资源禀赋、要素条件等方面均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是引领全省工业稳定发展的核心区域。一季度,“长株潭”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的47.8%,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增长9.2%,株洲市增长7.2%,湘潭市增长7.5%。湘南地区增长势头较好,增幅回落幅度相对较小。一季度,湘南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于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其中,永州市增长12.5%,郴州市增长9.0%,衡阳市增长7.6%。大湘西地区不但整体增幅低于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而且大部分市州增速偏低,工业运行比较艰难。一季度,大湘西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0%,低于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除邵阳市增幅(12.5%)较快外,怀化市增长6.2%,湘西自治州增长4.1%,张家界市增长4.0%,增幅均明显低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在当前全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和要素约束不断增强的发展局面,全省工业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非常突出。

  (一)需求增长较弱,销售拓展难。投资、消费、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工业的平稳发展与“三驾马车”联系紧密,“三驾马车”的速度快慢,反映了工业品的需求景气度和工业增长外部动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工业经济增长走势。一季度,全省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8.3%和13.5%,增幅比上年同期均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3.9%和8.5%,增幅分别回落6.9和8.3个百分点;全省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2.1%和10.6%,增幅分别回落0.5和1.4个百分点,这表明内需增长呈全面回落态势。从外需看,一季度全国出口增长4.9%,扭转了上年同期下降的局面,虽然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但总体增长水平仍显偏低。由于占比不高,出口对湖南经济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受国内市场的传导影响,湖南工业受全国出口的间接影响不可小觑。综合内外需求状况,一季度社会总需求整体偏弱,企业产品订单不足问题突出,拓宽产品销路难度大。一季度,全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趋势判断专项调查显示,约有37%的企业反映本季度产能没有充分发挥,是由于产品需求减少、订单不足,比重同比提高3个多百分点。与此同时,仅有4%的企业反映本季度接到的产品订货量高于正常水平,比重降低1.8个百分点。由于订单不足,企业开工不正常的现象比较突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同期明显增多。今年3月份,规模工业停产企业达244家,约为上年同期的2.6倍。

  (二)成本压力增大,效益提升难。1—2月,规模工业利润实现了8.4%的增幅,这主要是受非生产性因素影响,若扣除公允值变动收益、补贴收入,则利润同比仅增长1.2%。在目前企业销售收入增长乏力的状况下,由于生产、管理等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实现持续增长仍然存在较多困难。一方面,由于企业产品订单不足、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规模效益下降导致企业单位成本增长较快。1—2月,全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8.5%,比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1.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1.3%,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景气下降、企业融资议价地位削弱以及市场销售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下,企业各项费用增长较快。1—2月,全省规模工业三项费用支出达379.8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主营营业收入增幅高8.2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支出分别增长15.6%、17.2%和8.4%。可见,在工业经济增长整体减缓的影响下,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加,保持生产及效益稳步增长的难度加大。

  (三)运营环境偏紧,企业融资难。虽然近年来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由于企业发展困难增加,盈利预期下降,金融机构加大了风险管控,加之民间融资存在一定风险与难度,融资难、渠道窄仍是许多企业发展面临的“拦路虎”。一季度全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趋势判断专项调查显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中,仅有约2%的企业认为融资容易,占比同比降低1.3个百分点,而有20%左右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由于融资难,对本季度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约32%的企业反映是资金紧张。从全省规模工业统计数据看,1—2月,全省规模工业负债合计同比增长5.3%,低于总资产增幅2.3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增长12.0%,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5.3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获得外部资金以及货款回笼的速度和力度均有减弱。另外,从调查了解情况看,部分大型企业和优势产业也出现了融资难。如,今年湘潭市某大型企业的可使用授信被压缩了34亿元;郴州市相当大一部分工业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有色行业反映最为突出,过半数的有色企业反映资金紧张,获得银行贷款较困难;邵阳市某重点矿业企业虽然融资担保不存在困难,但银行放贷仍十分谨慎,融资金额存在近1亿元的缺口;此外,许多地方反映,对有色、纺织、化工、冶金等整体不景气的行业企业,银行基本不给予融资支持。

  (四)人口红利下降,招工用工难。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以及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在工业企业中逐渐发展成为常态,部分企业招工用工难问题比较突出。一季度全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趋势判断专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计划招工33.88万人,实际招工30.25万人,存在约10%的用工缺口。市州调查反映,三类情况用工缺口最为明显: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价较低、工作时间较长,招工难度大。如,邵阳的某鞋业企业用工需求约800人,但目前用工缺口超过四分之一。二是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对于此类企业,由于出于对自身安全和健康的担忧,工人往往不愿意应聘或作为长期职业,企业招工难,留住工人也难。如某有色矿采选企业,目前从事井下工作的临时用工缺口达200余人。三是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比较欠缺。主要问题是企业直接从社会上聘用往往难以满足用工需求,如果招进来再培训,企业又要承担一定的时间费用成本与风险,企业往往也不愿意,这就加剧了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供需矛盾。

  四、促进工业平稳运行的几点建议

  (一)保持适度的投资强度与力度,为工业提供持续增长后劲。投资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与间接的双重拉动作用。近年来,虽然在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主导下,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的重复投资、无效投资时有发生,但也应辩证地看到,湖南作为欠发达省份,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仍有必要,投资对工业稳增长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阶段,确保全省投资平稳增长,重点要保障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重点重大项目投资建设进度,努力健全完善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盘活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存量,注重引导投资向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领域倾斜转移,在保证投资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同时,要继续拓展和开辟新的民生投资领域,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投入。

  (二)抢抓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谋求湖南工业发展新空间。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等重大战略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积极推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湖南在交通设施建设、能源设施建设、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新兴产业合作等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大湘西地区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等,挖掘湖南工业增长潜力,提升工业发展的韧性和空间;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尽快出台实施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重视解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这一矛盾,提升新型城镇化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促进作用。

  (三)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力度,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一方面,继续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实施重点突破,突出市场导向,引领高端发展,进一步做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先导产业,加强财政、用地、融资、技术、人力等资源及要素支持。另一方面,不断提质升级有色、化工、机械、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改善技术装备水平,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决淘汰落后低端产能,摒弃短视思路,严格行业准入,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四)进一步深化工业领域改革,切实强化服务保障和要素保障。坚决落实工业经济领域改革目标任务,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理顺管理机制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工业发展硬环境,强化以综合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网络,加大园区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园区集聚与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软环境。推动职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深化政务公开,简化行政审批,加强作风建设,狠抓产业对接,突出企业服务。进一步强化工业发展要素保障。健全煤电气能源保障体系、投融资体系、人力资源保障体系等,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强化工业生产要素支撑能力。

承办:工业处
执笔:张吉世  谭兵农
核稿:周颖江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