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湖南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研究
——对各市州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决策咨询85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提出中国经济要实现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累积性阶段性风险显性化。这种趋势性变化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带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如何认识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成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常态下湖南经济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接着提出了当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需关注的几个问题,然后对2014年湖南各市州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进行实证测度及综合评价分析,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具体路径选择建议。
一、新常态下湖南经济呈现的阶段性特征
(一)经济增速面临换挡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增速的换挡,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优化的过程中,深层次增长动力发生转变,基础条件难以承载过去“旧常态”下的高速粗放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已连续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但在经历持续高速增长后,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湖南经济增长适应性减速调整,增长速度和发展节奏出现了明显转变,经济增速换挡回落。“十二五”期间湖南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4.6%,下降到2011年的12.8%、2012年的11.3%、2013年的10.1%、2014年的9.5%。2015年继续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25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近几年湖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新常态经济发展新要求的新特点,也是结构调整阵痛持续释放的结果,但总体上湖南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内。
(二)经济结构面临升级
目前,湖南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结构调整亮点频现。一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三年分别比上年提高0.7、1.9和1.3个百分点,到2014年达到42.2%。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4%,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创新高。近三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5%、16.2%和19%,呈逐年提高趋势。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工业中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8.6%,高于规模工业增幅0.8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4%,高于规模工业增幅5.6个百分点。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2014年,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088.39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11.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增长13.7%,增幅比上年高0.5个百分点。四是网上零售市场高速增长,2014年湖南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65%,比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业增速快50.8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湖南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客房收入和餐费收入分别增长43.1%和114.6%。但湖南正处于结构调整的爬坡过坎的阶段,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程度还比较大,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需要调整。
(三)增长动能面临转换
近几年,湖南经济增长动能实现了两个明显转变。一是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GDP而且高于工业,2013、2014年分别比GDP高1.2和1.5个百分点,分别比工业高0.2和1.8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比GDP增幅高2个百分点,比工业高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年提高,从2011年的34.2%,提高到2012年的42.4%、2013年的44.8%、2014年的47%,今年前三季度更是高达53%,服务业成为经济稳定增长重要支撑。二是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到消费与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加大,从2012年的39.8%提高到2014年的41.1%,初步推算2015年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四)发展要素面临约束
从劳动力要素看,一直以来,湖南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企业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湖南已迈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一直在逐年增加, 2014年达到1126.2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高达16.72 %。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2014年全省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4307.12万人,比上年减少18.82万人,同比降低0.44%。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与占比的持续下降表明湖南省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减弱,劳动力资源向有限供给转变,人口红利的消退必然带来劳动力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资本要素看,今年10月24日起,央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放开利率管制,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但资金短缺仍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没有根本缓解。从土地要素看,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速推进,用地需求量迅速增长,湖南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瓶颈约束更加突出。
(五)发展环境面临挑战
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裕的资源作后盾和良好的环境作保证。湖南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从1978年的14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7037亿元,然而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付出了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人均资源占有率偏低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存,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凸显。以大气环境为例,2014年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进行评价的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张家界等六市平均达标天数仅为67.4%,有近三分之一的天数空气质量没有达标。湖南水资源管理的“控制红线”是全省用水总量到2030年要控制在360亿立方米,而2014年湖南实际用水总量已达332.41亿立方米,用水增长空间十分有限。
二、新常态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需关注的问题
(一)研发投入强度相对偏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待加强
R&D经费是科技经费投入的核心部分,R&D经费投入不足,势必影响自主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4年湖南R&D经费支出仅占全国的2.8%。在全国居14位,在中部排第4位,与湖南经济总量在全国保持前10位尚有一定差距。2014年,湖南研发经费投入增幅在2013年放缓基础上继续回落,增长12.5%,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为2003年以来最低,结束了2004年—2012年保持的20%以上的快速增长势头。2014年,湖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36%(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比上年提高了0.0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低0.68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14位,落后于中部的安徽(1.89%)、湖北(1.87%)在中部居第3位,离创新型湖南设定2015年达到2%、2020年达到2.5%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高的北京(5.95%)、上海(3.66%)、天津(2.96%)江苏(2.54%)等地区比较,差距更大。据2014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湖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9.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95个百分点,属第三类地区,在全国排第16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五个一级指标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湖南分别排全国25位和23位,说明湖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水平较低,科技成果供给与产业发展对接不够,对全省经济的拉动力有限,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待加强。
(二)投资效率大幅下降,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目前,湖南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的粗放型模式,2014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2.5%,而投资效率逐年下降。2001—2014年湖南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仅为0.287,比1991—2000年的0.568下降了一半,显示投资规模扩大的同时,投资效率却在降低。投资效率下降主要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长期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政府主导的“铁公基”投资偏多,民营资本参与和主导的关键产业投资偏少;传统行业投资偏多,新型产业、教育、医疗投资偏少;依赖银行贷款进行的投资偏多,依靠直接融资手段完成的投资偏少。投资失误造成部分产能严重过剩,2014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些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较低,造成设备的闲置,棉纺锭(纺纱量)为46.8%、汽车为54.4%、铁合金为54.4%、水泥为76.2%、钢材为73.8%。
(三)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居高不下,结构节能的空间较大
近几年,湖南节能降耗取得一定成效,能源消费强度逐步下降,单位产品能耗不断下降,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也面临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居高不下等问题,结构节能的空间仍然较大。2014年,湖南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153.95万吨,占规模工业能耗总量的79%,比上年提升了0.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占规模工业能耗的比重基本维持在78—79%之间。主要原因有:一是比重大。由于历史原因,六大高耗能行业投入的传统生产要素较多,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能源消耗占比较大的状况。二是平均能耗水平较高。主要耗能产品合成氨、钢、铅、火电、原油加工等高于行业平均值,与先进行业水平差距十分明显。2014年湖南合成氨单位产品平均能耗为1420千克标煤/吨,高于行业平均值5.3%,比能耗标杆企业高29.9%。高耗能行业对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形成持续较大压力,湖南在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工业结构上任重道远。
2014年湖南主要耗能产品生产企业平均能耗水平情况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湖南 |
行业平均值 |
能效标杆企业先进值 |
湖南与行业平均值比较(%) |
湖南与能效标杆企业比较(%) |
合成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
千克标煤/吨 |
1420 |
1348 |
1093 |
105.3 |
129.9 |
水泥综合能耗 |
千克标煤/吨 |
85.59 |
95.9 |
64.19 |
89.2 |
133.3 |
吨钢综合能耗 |
千克标煤/吨 |
585.82 |
584.7 |
560.8 |
100.2 |
104.5 |
单位铅冶炼综合能耗 |
千克标煤/吨 |
488.95 |
466 |
369 |
104.9 |
132.5 |
单位精锌综合能耗 |
千克标煤/吨 |
997.04 |
1115 |
754 |
89.4 |
132.2 |
火电企业供电煤耗 |
克标准煤/千瓦时 |
323.67 |
320 |
315 |
101.1 |
102.8 |
炼焦工序单位能耗 |
千克标准煤/吨 |
89.98 |
146.5 |
80.25 |
61.4 |
112.1 |
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 |
千克标准油/吨 |
70.18 |
65 |
55 |
108.0 |
127.6 |
三、对湖南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实证测度分析
为充分发挥好统计的引领导向作用,2014年湖南建立了全省反映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统计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和可行性,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综合债务率等28个指标,从经济稳定、经济安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效益、创新驱动、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八个方面来反映我省各地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进展情况。我们收集整理了2014年湖南14个市州的相关指标,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各市州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测算出各市州综合评价得分结果。
2014年全省各市州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综合评价得分
指标 |
综合评价得分 |
经济稳定 |
经济安全 |
结构优化 |
产业升级 |
质量效益 |
创新驱动 |
资源环境 |
民生改善 |
长沙市 |
0.910 |
0.804 |
0.988 |
0.567 |
0.768 |
0.858 |
0.977 |
0.585 |
0.833 |
株洲市 |
0.532 |
0.769 |
0.620 |
0.412 |
0.712 |
0.333 |
0.440 |
0.731 |
0.400 |
湘潭市 |
0.487 |
0.774 |
0.517 |
0.401 |
0.952 |
0.156 |
0.358 |
0.565 |
0.474 |
衡阳市 |
0.328 |
0.669 |
0.579 |
0.433 |
0.584 |
0.234 |
0.119 |
0.501 |
0.332 |
邵阳市 |
0.215 |
0.785 |
0.209 |
0.383 |
0.466 |
0.075 |
0.051 |
0.503 |
0.287 |
岳阳市 |
0.269 |
0.585 |
0.273 |
0.309 |
0.553 |
0.294 |
0.273 |
0.416 |
0.284 |
常德市 |
0.300 |
0.760 |
0.428 |
0.341 |
0.166 |
0.449 |
0.254 |
0.498 |
0.326 |
张家界市 |
0.294 |
0.764 |
0.607 |
0.427 |
0.189 |
0.485 |
0.025 |
0.638 |
0.196 |
益阳市 |
0.335 |
0.777 |
0.517 |
0.363 |
0.592 |
0.151 |
0.118 |
0.621 |
0.315 |
郴州市 |
0.453 |
0.803 |
0.697 |
0.279 |
0.888 |
0.256 |
0.176 |
0.794 |
0.254 |
永州市 |
0.255 |
0.667 |
0.709 |
0.267 |
0.232 |
0.133 |
0.038 |
0.740 |
0.229 |
怀化市 |
0.193 |
0.145 |
0.626 |
0.138 |
0.242 |
0.203 |
0.046 |
0.753 |
0.213 |
娄底市 |
0.162 |
0.462 |
0.712 |
0.093 |
0.190 |
0.243 |
0.149 |
0.436 |
0.233 |
湘西州 |
0.272 |
0.463 |
0.732 |
0.378 |
0.370 |
0.366 |
0.026 |
0.613 |
0.189 |
2014年全省各市州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综合评价得分排名
指标 |
综合评价得分排名 |
经济稳定 |
经济安全 |
结构优化 |
产业升级 |
质量效益 |
创新驱动 |
资源环境 |
民生改善 |
长沙市 |
1 |
1 |
1 |
1 |
3 |
1 |
1 |
8 |
1 |
株洲市 |
2 |
6 |
7 |
4 |
4 |
5 |
2 |
4 |
3 |
湘潭市 |
3 |
5 |
10 |
5 |
1 |
11 |
3 |
9 |
2 |
衡阳市 |
6 |
9 |
9 |
2 |
6 |
9 |
8 |
11 |
4 |
邵阳市 |
12 |
3 |
14 |
6 |
8 |
14 |
10 |
10 |
7 |
岳阳市 |
10 |
11 |
13 |
10 |
7 |
6 |
4 |
14 |
8 |
常德市 |
7 |
8 |
12 |
9 |
14 |
3 |
5 |
12 |
5 |
张家界市 |
8 |
7 |
8 |
3 |
13 |
2 |
14 |
5 |
13 |
益阳市 |
5 |
4 |
11 |
8 |
5 |
12 |
9 |
6 |
6 |
郴州市 |
4 |
2 |
5 |
11 |
2 |
7 |
6 |
1 |
9 |
永州市 |
11 |
10 |
4 |
12 |
11 |
13 |
12 |
3 |
11 |
怀化市 |
13 |
14 |
6 |
13 |
10 |
10 |
11 |
2 |
12 |
娄底市 |
14 |
13 |
3 |
14 |
12 |
8 |
7 |
13 |
10 |
湘西州 |
9 |
12 |
2 |
7 |
9 |
4 |
13 |
7 |
14 |
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一是长株潭地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优势明显。2014年,湖南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综合评价得分排前3位的地区分别是长沙、株洲和湘潭,表明长株潭地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优势明显。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发达的地区其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能力越强。二是不同地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差距较大。排名第1的长沙市综合评价得分为0.910,而排名末位的娄底市仅为0.162,长沙得分为娄底的5.6倍;长沙市在经济稳定、经济安全、结构优化、质量优化、创新驱动以及民生改善等6个方面优势明显,均排第1位。
四、湖南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路径选择建议
(一)加快结构调整,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现代产业体系
湖南应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开拓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要在精、深、特、新和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增值能力,通过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在小规模土地上产生大效益。第二产业要按照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抢占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制高点。要以长株潭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产业集聚”的总体思路,着力培育工程机械、汽车、盾构装备三大先进制造产业,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新能源三大动力产业,以及蓝宝石、碳纤维等新材料、LED等新型光源、3D打印等新兴产业,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力争将长株潭地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国内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产业要以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能源和资源消耗少、就业容量和市场潜力大的服务业,大力构建现代服务业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不断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提高投资效率,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投资体系
提高投资效率,应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对资源的长远性、整体性规划配置作用,以化解新常态下的各类经济风险,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要尽快完善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反映其稀缺程度,促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获取市场竞争力,同时改变部分行业竞争过度、行业资金进入不足的不利市场环境,增加要素投入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投资规模适度性与投资结构合理性相结合。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基础。要通过对投资总量的宏观调控,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动态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产业投资结构上,要统筹兼顾基础性、公益性和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的需要,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地区投资布局上,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合理利用地区资源,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三)推进科技创新,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技术支撑体系
推进科技创新,既是提高经济素质与效益的关键,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支撑。要紧紧围绕《创新型湖南发展纲要》目标,按照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和六部委《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将科技进步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推动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转变,这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实现“创新型湖南”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同时,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也是当务之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
(四)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资源环境体系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效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环境改善的客观要求。要坚决实施关停淘汰原有的各行业的落后产能,例如低效率落后生产工艺、小规模或个体采矿、水泥制造、冶金、炼焦等。区别对待过剩产能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外包任务和产业转移等途径逐步进行整合优化。煤炭采选、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采掘冶炼等行业,加大整合重组力度,严控开采总量,避免资源浪费,严防资源外流和由于无序市场竞争造成的产品贬值。棉纺织、化工、原油加工、工程机械等行业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拥有巨额固定资产,同时还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要鼓励其大胆参与省外及国际竞争,打开销路的同时,实现省外和国外的生产布局,从而消化本省的过剩产能。汽车制造、钢压延冶炼等行业的相对产能过剩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引导和扶持资源、技术条件好的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摆脱低端市场的无序竞争,转入高附加值、高利润空间的产品市场。
承办:核算处
执笔:唐双全 范 毅
核稿:倪凡伟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