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亮点纷呈
决策咨询88期
长株潭试验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各项要求及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绿色化发展,全力打造湖南绿色科技创新和两型标准的策源地,两型社会建设从理念到实践,从“盆景”到“花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概况
(一)两型社会建设指数稳步增长
2014年两型评价体系包括经济社会、资源节约、生态环保三大区域29个指标,通过多指标综合加权计算,结果显示,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总指数为106.2,经济社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3个评价领域发展水平较上年均有提升,两型社会建设指数稳步增长。其中,经济社会领域指数在3个领域中最高,为111.7,对总指数贡献3.5个百分点;其次资源节约领域指数为104.8,对总指数贡献1.4个百分点;生态环保领域指数为103.0,对总指数贡献1.2个百分点。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指数
|
指 标 |
2014年 |
二级 指数 |
一级 指数 |
总指数
|
|
人均GDP(元) |
51474.1 |
109.2 |
111.7 |
106.2
|
经济社会 |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
1.50 |
101.3 |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65 |
117.5 |
|||
互联网用户入户率(%) |
41.0 |
104.5 |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0201.1 |
109.9 |
|||
城镇化率(%) |
53.1 |
102.5 |
|||
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人/亿元) |
0.024 |
137.1 |
|||
资源节约 |
单位建设用地GDP(亿元/平方公里) |
2.08 |
108.4 |
104.8 |
|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 |
6.91 |
126.8 |
|||
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 |
29.17 |
101.3 |
|||
人均综合用水量(立方米) |
542.67 |
100.9 |
|||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
12.05 |
81.4 |
|||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 |
80451.53 |
108.3 |
|||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84.32 |
104.6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78.28 |
100.1 |
|||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 |
4.01 |
117.7 |
|||
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率(%) |
7.78 |
98.8 |
|||
生态环保 |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22034.89 |
111.4 |
103.0 |
|
湿地保护率(%) |
70.84 |
110.0 |
|||
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 |
89.3 |
106.4 |
|||
水功能区达标率(%) |
83.33 |
92.5 |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91.60 |
101.6 |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00 |
102.0 |
|||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
10.29 |
106.9 |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 |
196.24 |
104.0 |
|||
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比率(%) |
64.27 |
101.9 |
|||
生态用地比例(%) |
62.05 |
99.4 |
|||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种植面积占比(%) |
21.54 |
100.2 |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 |
0.58 |
99.8 |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目标任务,2015年是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第二阶段收官之年,目标为纵深推进各项改革。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第二阶段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有望提前完成阶段任务。
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规划10项指标中,有5项已达到2020年规划目标:一是万元GDP能耗比2007年降低55.7%,达到2015年目标的159.1%和2020年目标的118.5%。二是单位GDP用水量69.80吨/万元,达到2020年目标。三是单位建设用地GDP3.18亿元/平方公里,达到2015年目标的190.4%和2020年目标的159%。四是区域森林覆盖率56.09%,达到2015年目标的100.7%和2020年目标的100.2%。五是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59%、43.43%、66.60%和31.32%,均达到201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和2020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的目标。有2项达到2015年规划目标:一是人均GDP达到8.24万元,达到2015年目标的137.3%和2020年目标的74.9%。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27.57%,达到2015年目标的106.0%和2020年目标的78.8%。
2014年长株潭地区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 |
2014年 |
2014年目标实现率(%) |
2015年 |
2020年 |
|||
2015年目标 |
2020年目标 |
||||||
人均GDP(万元/人) |
8.24 |
137.3 |
74.9 |
6 |
11 |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GDP占比 |
27.57 |
106.0 |
78.8 |
26 |
35 |
||
常住人口规模(万人) |
1408.52 |
88.0 |
78.3 |
1600 |
1800 |
||
城市化率(%) |
66.0 |
94.3 |
82.5 |
>70 |
>80 |
||
万元GDP能耗降低(在2007年基础上降低%) |
55.7 |
159.1 |
118.5 |
35 |
47 |
||
单位面积产出(亿元/㎞2) |
3.18 |
190.4 |
159 |
1.67 |
2 |
||
单位GDP取水量(m3/万元) |
69.8 |
—— |
—— |
150 |
100 |
||
区域森林覆盖率(%) |
56.09 |
100.7 |
100.2 |
55.7 |
56 |
||
人均城市公共绿地(m2/人) |
10.30 |
85.8 |
85.8 |
12 |
>12 |
||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吨/亿元) |
|
全国 |
长株潭 |
—— |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 |
|
二氧化硫 |
31.22 |
9.43 |
低于全国平均69.59% |
||||
化学需氧量 |
36.05 |
20.39 |
低于全国平均43.43% |
||||
氮氧化物 |
32.65 |
10.90 |
低于全国平均66.60% |
||||
氨氮 |
3.75 |
2.57 |
低于全国平均31.32 % |
注:单位面积产出口径为单位建设用地GDP,单位GDP取水量口径为单位GDP用水量
二、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主要特点
(一)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1、经济总量较快增长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471.62亿元,增长10.0%,增速比全省快0.5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6.8%,比2007年提高4.5个百分点。长株潭三市实现GDP 11555.87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007年的37.7%提升到42.7%。试验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65.20亿元,增长20.8%。试验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23.2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83.5%,比上年增长12.8%。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88.20亿美元,增长21.0%,占全省进出口的92.9%。
2、经济质量继续提升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人均GDP51474.1元,比上年增4331.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01元,比上年增长9.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2.20的缩小到2.17。其中,长沙市人均GDP107684元,比武汉市高出10281元。长株潭试验区年末从业人口2934.56万人,比上年增加34.15万人,占全省总数的72.6%,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入户率4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长株潭试验区城镇化率53.1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80451.53元/人,比上年增长6167.62元/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3504.7元/人。安全事故死亡人数555人,比上年减少137人,占全省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55.8%,比重同比降低8.9个百分点。
(二)产业转型有效推进
1、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9.6∶54.0∶36.4调整为9.5:53.0:37.5,跟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1和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地位日渐突出。长株潭试验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77.1%,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2、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全社会共投入研发(R&D)经费352.77亿元,比上年增加36亿元,增长11.4%,占全省全部投入的95.9%;R&D经费投入强度为1.50%,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8.52%,比武汉市高出8.3个百分点。2014年,作为全省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长株潭三市聚集了全省六成以上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9428.67亿元、3186.24亿元、8774.17亿元和450.34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8.0%、61.9%、57.9%和60.5%,分别比2013年提高1.7、4.1、0.9和0.4个百分点,聚集效应日益明显。
3、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增长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904.70亿元,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为94.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4%,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另外,试验区范围内,株洲、湘潭、郴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分别为356.86亿元、302.41亿元、303.38亿元。
(三)资源节约成效明显
1、节能降耗力度加大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单位GDP能耗下降6.91个百分点,比上年继续下降0.6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29.17%,比上年下降0.37个百分点,比全省低2.03个百分点。
2、循环经济稳步推进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4.32%,比上年高3.7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28%,比上年高0.1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2个百分点。
3、基础设施凸显绿色低碳
2014年,列入省级绿色建筑创建计划或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并强制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项目213个,面积3502.5万平方米。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片区、株洲云龙片区获批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长株潭试验区继续打造“两型”交通,大力推进出行绿色化。2014年,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4.01标台,比上年增加0.6标台,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标台,基本实现“长株潭”三市城区70%公交车、80%出租车清洁能源、新能源化;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试点从株洲推广到长沙、常德、郴州、湘潭、岳阳以及全省其他地区。
(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污染治理有序推进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城市污水处理总量11014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0575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91.6%,比上年提高0.8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49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城市污水处理率96.9%,比武汉高3.9个百分点。长株潭试验区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49.24万吨、90.37万吨、45.08万吨和11.55万吨,比上年分别减少1.94万吨、2.01万吨、3.65万吨和0.34万吨,9个市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有所下降。长株潭试验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取得明显效果,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1357.4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1.42千公顷,占农产品种植总面积21.54%,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空气质量监测总天数与上年同为3285天,达到优、良或二级以上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2932天,增加了174天,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为89.3%,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
2、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保持和维护的湿地面积达到58.0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8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70.84%,比上年提高4.6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4个百分点。长株潭试验区中,属于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益阳市、岳阳市和常德市三市的湿地保护率依然保持领先,湿地保护率分别为79.94%、76.62%和69.29%。长株潭试验区森林覆盖率53.45%,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9个市比上年均有所提高,其中,长沙、株洲、益阳、郴州、娄底的覆盖率均超过50%。森林蓄积量为2203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248万立方米。
3、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0名城市》。其中,湖南的长沙(第48名)、湘潭(第53名)和岳阳(第74名)挺进前100位。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1003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58.5平方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9.9%,人均城市公园绿地面积10.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7平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6平方米。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利用化提升。其中,株洲市已建成1000吨/日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实现上网发电;长沙市已开工建设5000吨/日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预计项目正式投产后,长株潭三地垃圾减量减容将达到85%以上。
三、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
1、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三次产业比重为9.5:53.0:37.5,跟上年相比,虽有所优化,但仍处于二三一的发展阶段,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广东省2014年三次结构比重为4.7:46.2:49.1),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结构层次仍旧较低,结构调整仍处于阵痛期。
2、创新驱动马力不足
2014年,第二产业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4609.64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89.6%。从高新领域看,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两大领域,其增加值占全省50.6%,虽比2013年下降2.4个百分点,但仍占高新技术产业一半以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和资源与环境技术规模太小。
3、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瓶颈
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由2011年30%左右的水平,下滑至2014年的11.4%。虽然增速仍领先于全省经济平均水平,但优势明显缩小,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作为两个规模最大的产业,其利润增长与盈利能力都不理想。
(二)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1、能耗与产出矛盾突出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中长沙、湘潭两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比同期分别上升2.2和4.7个百分点。个别重点企业如娄底的华菱涟源钢铁集团、湘潭钢铁集团、郴州华润电力湖南有限公司等企业能源消费强度仍旧较高。
2、土地供需矛盾较大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率7.78%,比上年降低了1.3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37个百分点。这一指标的下降,说明在保持GDP稳定增长的同时,消耗的土地资源的减少程度有所放缓。
3、节水力度仍需加强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人均综合用水量542.7立方米,比上年减少6.46立方米,但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9.7立方米。其中,常德、娄底两市均高出上年同期,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郴州6市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长沙市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量比上年提高3.08个百分点。
(三)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1、水质污染较为突出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为91.5%,比上年降低3.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长株潭试验区城市污水处理率比上年有小幅升高,但衡阳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80%,为全省最低。
2、土壤治理难度较大
目前,全省仍有13%面积的土壤受到污染,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生态用地比例为62.05%,比上年降低0.36个百分点,9个市均比上年有所下降。
3、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2014年,长株潭试验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89.3%,比上年提高5.34个百分点,但其中有株洲、湘潭、岳阳、常德不足80%,且岳阳、常德两市的达标率比上年有所降低。2014年10月,长株潭地区空气达标天数不足10天,PM2.5、PM10、臭氧等空气指标全线升高,出现了大面积持续的“重度污染”。
四、推进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行科技投资的有效机制
让科技研发投入资金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加强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和聚集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促进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
2、依托科技的进步与更新,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长株潭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在上升,加上“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沿海产业转移、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引入高新技术、战略型新兴产业集群,使整个产业结构出现根本性的调整,两型的产业比重明显提升。
(二)加强资源集约建设,发展两型经济
1、通过价格杠杆,鼓励节能降耗
逐步推行和完善水、电、气的阶梯价格制度,让高能耗的企业在高成本的压力下去更新设备、革新技术、降低能耗、降低成本,也让更多单位和个人逐渐形成节约水电的生活方式。
2、逐步完善资源环境产权、排污权交易市场与制度
对森林、湿地、水域等公共生态资源进行评估,实行有偿使用,相关收费专用于生态的补偿建设。逐步建立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的市场交易,以市场的方式推进节能减排。
(三)狠抓环保关键环节,确保生态安全
1、继续加强减排治污工作
一是加大机动车减排工作力度,推动机动车排气检测、标志管理工作,整合治理资金重点用于列入目标责任书的治理项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源畜禽养殖污目,深入推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新技术和新模式;按照“一号重点工程”要求,加快湘江流域两岸规模畜禽养殖退出和治理工作进度。
2、进一步强化水生态环境安全
一是加快建设水资源保护监控体系。加快市界缓冲区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对重点区域水质、水生态和主要入河排污口的“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机动巡测相结合、定时监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的监控系统。二是建立河湖监控评估制度,形成定期评估制度。
3、加强耕地修复治理工作
一是要切断新的污染,巩固扩大修复治理成效。二是加强科技攻关,集成完善技术模式。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保障修复治理措施落地。引进降镉技术和产品并集中展示,甄别先进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
承办:社科处
执笔:蔡冬娥 彭 雅
核稿:倪凡伟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