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湖南“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决策咨询19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6-05-0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十二五”期间,湖南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发展领域,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主线,以高新园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全面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12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7%。实现销售收入19073.25亿元,增长17.8%,是2010年的3.2倍,年均增长25.8%。实现利税1677.14亿元,增长16.9%,是2010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1.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8.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二)长株潭地区优势明显,湘南地区增速较快。“十二五”期间,作为全省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长株潭三市聚集了全省六成以上省级认定的高新企业,2015年,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3792.52亿元、11402.67亿元和1091.68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为61.9%、59.8%和65.1%,分别比2010年提高2.0、0.4和0.9个百分点,聚集效应日益明显。“十二五”时期,湘南地区充分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湘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880.87亿元、2632.51亿元和210.6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29.3%、26.6%和21.0%,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2010-2015年湖南省各区域高新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情况   单位:%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长株潭地区

  59.9

  57.9

  57.2

  57.8

  61.9

  61.9

  湘南地区

  12.5

  13.6

  14.9

  16.6

  14.5

  14.4

  大湘西地区

  10.8

  10.7

  9.3

  8.6

  7.7

  7.7

  洞庭湖地区

  16.8

  17.9

  18.5

  17.0

  15.9

  16.1

  (三)骨干企业成长迅速,支撑作用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随着产业的快速增长,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从企业数量看,2015年,全省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3997家,比2010年增加2192家,增长121.4%。从企业规模看,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达到5.03亿元,比2010年提高1.47亿元,是2010年的1.4倍,规模年均扩大7.1%。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419个,占全部企业数的60.5%,比2010年增加1574个,占比提高13.7个百分点。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325个,比2010年增加236个,占比提高3.2个百分点。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0个,比2010年增加11个。全省认定的高新企业2168家,比2010年增加1140家,增长110.9%,产值过亿元和过10亿元企业分别达1111家和73家。骨干企业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产品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额占比分别为96.6%、96.4%和97.0%。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产品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额占比均在五成以上,分别为61.3%、58.3%和56.4%。

  (四)重点领域集群发展,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围绕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优势区域和龙头企业,积极整合资源,逐步实现了比较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生物与新医药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四大高新领域分别实现增加值789.64亿元、486.94亿元、821.28亿元和257.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0%、23.7%、24.0%和24.1%。工程机械、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环保设备、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产值比2010年翻了一番。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属于国家高技术行业分类的企业实现增加值1397.49亿元,增长20.5%,比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增速快2.7个百分点,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 高新园区量质齐升,产业化基地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湖南新增国家级高新园区两家(衡阳高新区和郴州高新区),新增省级高新园区9家。截止2015年末,湖南共有国家级高新园区6家,居中部地区第一位,省级高新园区9家。在高新园区数量增加的同时,其平台作用不断强化。2015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益阳和郴州6个国家级高新区共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2070.90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3.8%,自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26.1%。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先后迈入千亿园区行列,其中长沙高新区产值突破2000亿元,创新能力名列全国89个国家高新区第6位。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全省1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部落户园区,其中有9个在高新区内,形成长沙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株洲高新区轨道交通、湘潭高新区能源、岳阳精细化工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示范基地。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规模比较小,企业总体层次不高。2015年,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和资源与环境技术两大高新领域分别实现增加值257.65亿元和1141.18亿元,同比增长33.8%和24.1%。虽然增长较快,但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占比仅为4.2%和2.3%。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一业独大的局面,第二产业占据绝对地位。具有人才密集、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低能耗等特点的高技术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第三产业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584.16亿元,仅占高新技术产业的9.5%。这说明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和生态化水平依然不高,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任务依然艰巨。

  (二)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深化。虽然湖南每年都有一大批科技成果诞生,但应用成果少、发明专利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产学研机制仍不够健全。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的10万元以上的R&D项目中,与机构、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894项,仅占全部科技项目的17.1%,说明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缺乏有效的产学研联合机制,难以形成科技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的整体效应。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不快,质量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不足。2015年,全省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在中部地区低于河南(79家)、安徽(64家)和湖北(45家)。湖南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食品工业占有较大比重,亟需解决装备更新、材料替换、新产品开发等问题,但现有科技成果难以派上用场。科技优势领域与支柱产业发展错位,对接不上,能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现象严重。

  (三)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2014年末,湖南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分别为113.5万人、5.51万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占全国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4.5%和3.0%,与湖南人口总数占全国的比重5.3%并不相配。地方公有经济企业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8.65万人,占全国的4.3%,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万人年)16.25万人,占全国的2.9%,在全国的占比均较低。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区域性高技术创新体系,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大高技术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结合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加大对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全省尤其是限制开发区域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网络、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服务业为代表的技术型服务业企业,以向创新企业与技术企业提供服务的经济型服务业企业和以老龄服务、环境、特色旅游及娱乐、社区与家庭服务为代表的社会型服务业企业。同时,加强对一、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

  (二)加强制度创新,为产学研深度结合提供制度保证。一是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推进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的企业化转制。鼓励科研院所参与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并购与重组。科研院所要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衔接的机制,建立能够增强科研院所实力与活力,激励科技人员创造性劳动的产权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二是建立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智力资源优势,发挥该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同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对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领域和国家级的重点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相吻合的关键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成果,为湖南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

  (三)打造高素质的高技术产业人才队伍。一是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流动加速的机遇,大力引进国际智力资源,特别是海外华人专家和海外留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吸引他们回国创新创业。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灵活的方式,实行引进人才和引进外资智力相结合,通过兼职聘用、学术交流、带项目、带课题等方式引进智力,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创造有利于科技人员成长的用人机制。激励科技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创造性的工作,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才干、能率领企业有效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一代企业家和学术带头人。建立既能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又有利于年轻科技人员成长和晋升技术职称的新机制,创造条件让年轻有为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使其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要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三是加强人才的培养教育,进行人才的深度开发。要将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基本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的力度,使人才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加强高技术产业经营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依托高新区实施高端领军人才聚集计划,重点建设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促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高密度聚集。

承办:社科处
执笔:蔡冬娥 刘  峰
核稿:倪凡伟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