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非公经济挑大梁 转型扶持须加强

——“十二五”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简析

决策咨询62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6-09-0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十二五”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湖南非公有制经济推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呈现总量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企业集群发展、发展后劲增强、社会贡献日益凸显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扶持措施和配套欠完善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水平良莠不齐等原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努力破解,补齐非公有制经济短板,为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稳步扩大,总量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也稳步提升。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2010年的9027.9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316.39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千亿以上;增加值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56.3%提高到2015年的59.6%,五年间年均提高0.67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224.20亿元,总量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4%,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湖南非公有制经济增速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走势相似,都经历了下滑的过程,但非公有制经济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2011-2015年年均增长11.7%,比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1.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非公有制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4%、13.8%和10.0%,比全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幅低1.2个,高2.1个和低1.3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8%,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非公有制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下降0.5%、增长7.2%和增长9.7%,比全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幅低3.5个,高0.8个和高0.2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结构持续改善。比较效益较高的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015年分别增长8.1%、7.0%和9.0%,均高于第一产业平均增速。工业结构继续优化。规模工业中,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增加值分别增长21.4%、12.5%和13.6%,高于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增速11.9个、3.0个和4.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发展迅速。2015年,非公有制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7%,比全省金融业增速快9.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提高。2015年,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重要门类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均超过50%,分别占本门类的76.0%、52.3%、91.3%、94.9%和91.8%,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这些门类发展的主体。其中,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3个门类中的非公经济占比提高,分别比2010年提高10.2个、4.3个和6.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整体优化。湖南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构成由2010年的6.5:52.6:40.9,调整为2015年的4.2︰54.3︰41.5。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1.7个和0.6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构成为5.0:49.4:45.6,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4个和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降低4.0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1—2015年,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比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快2.8个百分点,拉动作用较为明显。湖南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总量由2010年的4150.1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429.02亿元,增长一倍;2015年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总量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48.7%,比2010年提高2.7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贡献较大。2011-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比全部工业平均增速快1.3个百分点,比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平均增速快4.1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5.6%,比2010年提高11.9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增幅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省规模工业的75.2%,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

  (四)多点支撑成效显著。新兴行业加快成长。2012-2015年,非公有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年均分别增长36.8%、27.2%、23.3%、18.5%和17.1%,分别比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速快23.2个、13.6个、9.7个、4.9个和3.5个百分点。快速增长的同时,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占比也在不断扩大。,计算机通信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4.9%上升至7.2%,汽车制造业由2.2%上升至3.5%,医药制造业由2.6%上升至3.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由3.4%上升至4.0%。传统优势行业稳步发展。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4%、15.3% 、13.9%和13.3%,总体在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上方运行。

  (五)增长动能不断增强。201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511.72亿元,是2010年的2.8倍;总量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67.5%,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11—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年均增长25.7%,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2.0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施工项目3.27万个,是2010年的1.8倍,占全部施工项目的67.0%,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完成投资额9529.07亿元,是2010年的2.9倍,五年年均增长26.0%,增幅比全部工业投资快2.3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际完成投资7276.83亿元,占全省完成投资的66.1%,增长11.6%,比全省投资增速低2.5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工业投资3628.58亿元,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六)社会贡献稳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逐步壮大,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大量的财力和才智,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稳定增长的税源为全省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财力保障。2015年全省第二、三产业非公单位吸纳从业人员2110.0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131.5万人,2011-2015年年均增长1.3%;总量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7.9%,比重较2010年末提高1.6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1613.90亿元,是2010年的两倍多,比全省实缴税金增速快1.1个百分点;总额占全省实缴税金的53.5%,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1-201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年均增长17.1%,比全省实缴税金年均增速快1.0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883.02亿元,增长10.5%,同比加快5.6个百分点;总额占全省实缴税金的54.7%,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实缴地税增势较好,总额为550.21亿元,增长15.3%,同比加快9.1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近年来,湖南非公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存在增速逐年放缓,市场主体不强,创新实力不够等问题,需妥善应对。

  (一)企业规模不大。2015年,湖南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突破17000亿元,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规模工业为例,2015年,全省非公经济规模工业企业12655户,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91.5%。其中,户均资产总额10426.76万元、户均主营业务收入21937.91万元和户均从业人员209人,分别仅为国有控股企业的8.6%、25.2%和29.9%;主营业务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占全部非公有制规模工业的26.1%,而10亿元以上的国有控股企业占全部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80.1%,企业的经营规模差距明显。

  (二)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但创新能力仍然较弱。2015年,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工业企业中,户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和户均R&D人员分别为182.08万元和6.36人,分别为国有控股企业的12.6%和14.6%;非公有制工业企业R&D人员占其从业人员比重为3.3%,比国有控股企业低2.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84%,比国有控股企业低0.82个百分点。

  (三)融资渠道不畅。“十二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融资“瓶颈”的制约。一是企业融资渠道受限。现行融资渠道除了银行贷款融资门槛较高,非公有制企业难以融资外,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民间借贷与小额贷款公司运作等融资渠道尚不成熟,在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的门槛又过高,导致非公企业融资渠道“遭堵”;二是银企合作不畅。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从而造成银行贷款普遍向大型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即使能够融到资金,其融资利率往往上浮,融资贵、融资难始终是当前中小微非公有制企业的突出问题。

  (四)区域发展不均。区域发展不协调,一直是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困扰之一。以2015年各市州数据为例,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居首位的是长沙,超过五千亿元,而岳阳、衡阳、常德、郴州、株洲和湘潭都未跨越两千亿元位居其后,其他市州在一千亿元以下;从占比看,全省各市州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差距较大,比重最高(郴州70.2%)和最低(娄底46.3%)相差23.9个百分点。

2015年湖南各市州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情况

 市州

增加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非公有制占全部比重(%

全部

非公有制

全部

非公有制

长沙

8510.13

5488.38

9.9

10.4

64.5

株洲

2335.11

1332.22

9.5

9.5

57.1

湘潭

1703.1

1141.27

9.6

9.9

67

衡阳

2601.57

1678.02

8.7

10.3

64.5

邵阳

1387

880.83

9.6

9

63.5

岳阳

2886.28

1793.48

8.7

9.6

62.1

常德

2709.02

1437.78

8.7

9.1

53.1

张家界

447.7

285.91

8.5

18.4

63.9

益阳

1354.41

897.43

8.4

9

66.3

郴州

2012.07

1411.9

8.5

8.7

70.2

永州

1418.18

813.47

9

10.4

57.4

怀化

1273.25

735.48

8.5

8.8

57.8

娄底

1291.38

597.45

7.6

9.5

46.3

自治州

497.19

333.62

8.3

8.6

67.1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湖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齐心协力,改进服务,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广大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投入、主动作为,共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健全竞争机制。一是切实放宽市场准入。降低门槛,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如基础设施、市政公共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二是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大力健全各项机制,如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机制,公开政府信息,简化审批手续,推进资质资格管理改革。三是鼓励全民创业活动。鼓励科教人员、高等院校学生、转业退伍军人、城乡居民等有创业意愿的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并享受相应的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还要鼓励个体工商户扩大生产经营改设企业、新办企业和二次创业。

  (二)大力发展企业主体,壮大规模优势。发展企业主体,就是要把一批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中企业逐步培育成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引领全行业参与全国乃至国际竞争。一是积极做大一批企业。对现有的已经进入良性发展的大企业,要鼓励和支持通过兼并、收购、控股、联合、协作等形式,加速低成本扩张,实行强强联合,形成集团型、公司型企业,打造非公经济的“旗舰”。二是全力扶持一批企业。对产品和市场比较稳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要在项目上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他们进行项目改造,实施人才战略,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实力,使尽快成长为非公经济的“小巨人”。三是努力培育一批企业。瞄准那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科技型、加工型、外向型新生企业,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融资上全力支持,为企业成长提供动力,使这些企业尽快走出原始积累的创业期,成为非公经济的“生力军”。

  (三)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非公有制经济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产业集群为方向,培育一批本土特色品牌和龙头企业,努力做强非公经济。一是要抢抓全面推进制造强省的机遇,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大力提质改造非公经济产业。努力改变全省非公经济产业层次结构不优的现状,鼓励高污染、高耗能、低技术企业提升为高技术高加工度企业。三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准入门槛,防止新上落后产能项目,支持非公企业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四是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市场化协作,引导非公企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和特色。

  (四)大力加强金融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要最大限度的营造好非公企业融资环境,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部门转变观念,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向有市场、有效益的非公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支持;要进一步完善非公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非公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扩大担保能力和担保规模,对信用担保信息进行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切实发挥好企业融资担保作用;要支持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积极吸引非公有资本入股,壮大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服务的实力;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指导企业进行股权、债权和产权等直接融资;要利用“创业板”市场,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上市,为非公企业的融资扩充资本市场。

承办:工业统计处
执笔:陈  思
核稿:邹  阳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