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湖南省法人单位数稳步增长
决策咨询19期
截至3月31日,湖南省基本单位名录库实有单位共计756673家。其中:法人单位639671家,产业活动单位117002家。法人单位总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5.74%,居全国第13位,中部六省第4位。
一、法人单位基本情况
(一)“四上”单位数量占比较高。截至3月31日,全省639671家法人单位中,在库“四上”单位数共计37026家,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5.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625家,同比增长10.9%。平均每17个单位当中就有一个“四上”单位。从全国来看,全国平均每22个单位中有一个“四上”单位,我省“四上”单位数量居全国第10位,高于我省基本单位总数全国第13位的排名。
(二)四上”单位数增速居中部前列。湖南“四上”单位增长速度在中部六省中排第二,仅次于江西,比江西慢1.9个百分点,比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分别高7.7、10.2、11.2、13.2个百分点。
湖南与湖北在“四上”单位数量上存在的差距明显缩小。2017年3月,湖北省“四上”单位数比湖南省多5140家,而2018年3月,这个差距缩小为618家。分专业看,湖南省“四上”单位中,部分专业的单位数已经超过湖北省,工业比湖北省多110家,重点服务业比湖北省多947家。这主要是由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湖南省“四上”单位数增长较快,而湖北省“四上”单位数则出现负增长(-2.3%),同比减少897家,其中工业减少1206家,贸易业减少698家,房地产业减少75家,服务业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远远低于湖南。2018年3月,中部六省中“四上”单位数同比出现负增长的还有河南省,为-0.3%,较2017年3月减少160家,其中工业大幅减少,减少1723家,贸易减少384家,建筑业、房地产业、重点服务业出现小幅增长。
表1 中部六省“四上”单位增减变动情况表
单位:个 |
|||||||||
|
2018年3月末四上单位数 |
与2017年3月末比增减变动 |
分专业变动情况 |
同比增长(%) |
|||||
工业 |
建筑业 |
批发零售业 |
住宿餐饮业 |
房地产业 |
重点服务业 |
||||
山 西 |
14465 |
444 |
296 |
-17 |
129 |
-33 |
-53 |
122 |
3.2 |
安 徽 |
39807 |
264 |
-962 |
144 |
432 |
42 |
13 |
595 |
0.7 |
江 西 |
25556 |
2894 |
-43 |
479 |
884 |
183 |
147 |
1244 |
12.8 |
河 南 |
60874 |
-160 |
-1723 |
670 |
-283 |
-101 |
398 |
879 |
-0.3 |
湖 北 |
37644 |
-897 |
-1206 |
297 |
-469 |
-229 |
-75 |
785 |
-2.3 |
湖 南 |
37026 |
3625 |
793 |
165 |
931 |
236 |
81 |
1419 |
10.9 |
(三)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法人单位数增速加快。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增长最快,建筑业法人单位数有25501家,比去年同期增长41.3%;批发零售业149272家,增长18.2%;房地产业9886家,增长10.1%。
表2 全省分专业的法人单位数情况
单位:个 |
||
|
单位数 |
同比增长(%) |
合计 |
639671 |
15.7 |
工业 |
86550 |
7.0 |
建筑业 |
25501 |
41.3 |
批发零售业 |
149272 |
18.2 |
住宿餐饮业 |
12204 |
6.7 |
房地产业 |
9886 |
10.1 |
服务业 |
304633 |
11.4 |
其他 |
51625 |
53.3 |
(四)重点服务业“四上”单位数增长最快。与去年同期相比,“四上”单位中,重点服务业单位数增加最多,增长最快,增加1419家,占全省“四上”单位增量的39.1%,同比增长30.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9.1个百分点;其次是贸易业,增加1167家,增长14.4%,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建筑业、工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增长较慢,分别增长6.6%、5.5%、2.2%。
表3 湖南“四上”单位分专业情况表
单位:个 |
||||
|
2018年3月末 |
2017年3月末 |
增减 |
同比增长(%) |
工业 |
15165 |
14372 |
793 |
5.5 |
建筑业 |
2649 |
2484 |
165 |
6.6 |
贸易业 |
9293 |
8126 |
1167 |
14.4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
3770 |
3689 |
81 |
2.2 |
重点服务业 |
6149 |
4730 |
1419 |
30.0 |
(五)企业法人活力进一步加大。从登记注册类型情况看,企业法人占全省法人单位的绝大多数。截至2018年3月31日,全省企业法人有465207家,占全省法人单位总数的72.7%,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5%。在企业法人中,以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不断增多,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4.5%、28.1%、11.9%。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数总体偏少。湖南省名录库法人单位总数居全国第13位,中部地区第4位,落后于河南、湖北、安徽,领先于山西、江西。根据工商部门反馈的信息,去年全省新增的各类市场主体中企业法人(含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占到其中的22.9%。同时,在企业法人中,存在较多的注册未经营现象,这些单位由于无法核实不能进入名录库。
(二)市州之间发展不平衡。从法人单位数量来看,长沙、衡阳、常德位居全省前三位,分别有法人单位164515家、55051家和52534家,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5.9%、9.1%和8.4%;湘西、湘潭、张家界位居全省末三位,分别有法人单位23699家、21155家、16398家,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3.6%、3.3%和1.9%。
从法人单位增速来看,张家界、娄底、株洲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56.7%、22.2%和20.8%;衡阳、常德、岳阳增长较慢,增速分别为10.5%、9.0%和-2.9%。
从“四上”单位数增速来看,全省14个市州中,除湘西自治州外,其余13个市“四上”单位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其中邵阳市、永州市增长最快,分别增长18.8%、18.5%,分别超出全省平均水平7.9个、7.6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还有常德市、株洲市、长沙市、张家界市、怀化市,增速均在11%以上。增速排名后三位的市州为益阳市、岳阳市、湘西自治州,分别增长3.8%、3.2%、-2.1%。
表4 全省分市州的法人单位数情况 |
||||||
|
法人单位数(个) |
同比增长(%) |
占全省的比重(%) |
“四上”单位数(个) |
同比增长(%) |
占全省的比重(%) |
全省 |
639671 |
15.7 |
100.0 |
37026 |
10.9 |
100.0 |
长沙 |
164515 |
18.6 |
25.9 |
8263 |
12.2 |
22.3 |
株洲 |
37534 |
20.8 |
6.0 |
3518 |
12.8 |
9.5 |
湘潭 |
21155 |
13.5 |
3.3 |
1855 |
7.3 |
5.0 |
衡阳 |
55051 |
10.5 |
9.1 |
3129 |
8.5 |
8.5 |
邵阳 |
40463 |
16.7 |
6.3 |
3057 |
18.8 |
8.3 |
岳阳 |
42975 |
-2.9 |
6.9 |
2878 |
3.2 |
7.8 |
常德 |
52534 |
9.0 |
8.4 |
2982 |
14.7 |
8.1 |
张家界 |
16398 |
56.7 |
1.9 |
535 |
12.2 |
1.4 |
益阳 |
44000 |
19.7 |
6.9 |
1962 |
3.8 |
5.3 |
郴州 |
40956 |
20.6 |
6.3 |
3004 |
10.8 |
8.1 |
永州 |
33092 |
12.0 |
5.2 |
1982 |
18.5 |
5.4 |
怀化 |
33379 |
15.0 |
5.2 |
1432 |
11.7 |
3.9 |
娄底 |
33920 |
22.2 |
5.1 |
1830 |
8.0 |
4.9 |
湘西 |
23699 |
19.8 |
3.6 |
599 |
-2.1 |
1.6 |
(三)产业结构调整仍然大有可为。从全省各行业单位数来看,我省二产业法人单位数在全国排位靠前,三产业法人单位数排位较后。特别是二产业中的非金属矿采选业法人单位数居全国第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居全国第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居全国第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居全国第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居全国第8。而三产业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全国第15,商务服务业居全国第15,专业技术服务业居全国第13,租赁业居全国第13,居民服务业居全国第18位。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扶持先进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在高新技术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加强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和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拉动我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
(二)进一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目前全省的新增市场主体仍然以个体经营户为主,建议进一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大“个转企”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市场主体登记法人,承担统计、纳税等法定义务。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持证经营。
(三)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继续巩固省会长沙龙头地位,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鼓励集团公司总部、控股公司等入驻长沙,鼓励长沙企业到中西部地区以法人的形式开办分支机构。加强我省中西部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在优化市场环境、减轻税费负担、简化办事环节上作好文章,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打好重点发展中心地区、形成合理地区发展阶梯、强调地区特色发展的政策组合拳。
承办:普查中心
执笔:周哲煊
核稿: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