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难题困扰中小企业改制
(2001年第56期)
最近,怀化市企调队对市辖各县、市、区中小企业改制进程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有如下难点问题,亟待有关方面的重视。 一、职工思想认识难以到位。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甚至是集体企业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采取的是低收入、高积累政策,企业职工劳动成果并未得到全部回报,企业利税绝大部分上交国家,职工的生活待遇是通过政策予以保障,他们依附于某一企业,接受的是爱厂如家的教育,“与企业同生死共命运”的思想在职工心里根深蒂固。通过改制宣传,大部分职工对“早改革早受益,不改革难上难”的道理都已经明白,但是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节骨眼上,又表示难以接受,他们认为现在政府、企业不管他们了,自身一无专长二无资金,感到前途无着落,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改制的进程,如洪江区因职工阻力太大,多家企业退休职工工资发放不能正常移交到社保机构,对职工身份进行置换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金融资产难以保全。据调查,中小企业租赁、承包、拍卖、破产、实行股份制改革均不同程度存在着逃离悬空银行债务现象,给基层银行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如怀化市靖州县截至2000年底止,完成改革或改制的23家企业共积欠贷款2111万元,利息636万元,其中逃废债务的企业达8家,未落实贷款1037万元,利息480万元,债务悬空率达49%。这些企业有的通过母体裂变成立子公司,逃避银行债务;有的立新租旧,认帐不认还:有的实行租赁经营,贷款本息难以落实;有的宣告破产,银行直接损失。截止到2000年底,怀化金融机构累计剥离企业不良贷款约17亿元,核销企业呆坏账约5亿元,银行部门在企业改制中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三、产权明晰难以彻底。怀化市洪江区150家工业企业进行改制,只有原洪江三化厂被正清集团整体收购,纸箱厂职工参股,玻钢厂整体出售等少数企业改制彻底变更了产权,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经营制度改革上,多数采取租赁、承包经营,还没有在深度上真正触动产权。 四、固定资产难以变现。近些年来,怀化工业企业效益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企业不良会产沉淀现象严重,资产质量不高。作为内陆山区的怀化,优势企业少。如怀化老工业基地洪汪区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达7.05亿元,但拧干水分后的净资产只有2.9亿元,其中属优良资产不到10%。大量不良资产的沉淀直接导致了企业改制成本的不足,企业无法靠自身力量完成改制。 五、财政投入难以到位。身份的置换政策最终落实在兑现问题上,买断走人,政府不能打白条。职工只认钱,不认股,不认债,职工买断工龄必然由政府拿出巨额资金用于买断的兑现。以洪江区为例,该区35家国有企业目前共有在职职工、下岗职工11723人,置换这批职工身份,按平均每人5000元计算,工龄补偿约需0.6亿元,仅此一块相当于该区2年的财政收入。这样巨额的资金,政府是难以支付的。从理论上讲,置换职工身份使企业改革实现了“股权”到“人权”的突破,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六、退休人员待遇难以得到保障。老工人贡献在先,应当由国家和企业养起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退休职工的安置由企业承担部分筹集起来较为困难。根据湖南省政府59号令,改制企业必须一次性向社保机构交足10年基本养老费。怀化市洪江区对政策进行了变通,将期限放宽到3年,按降低后的标准,能够筹足款项的只有洪江造纸厂、竹胶板厂等少数几个企业。 七、企业改制政策上的优惠难以落实到位。企业破产重组、资产评估、注销、变更、登记涉及到相关部门的收费。但有关收费标准过高。如国土部门收取的土地转让费以及财政部门评估费标准过高,超出了改制企业承受能力。亟待制订进一步优惠政策,降低收费标难,以降低企业改制成本,调动企业改制的积极性。 八、买断身份,行业标准过于悬殊,职工心理难以平衡。某些垄断性行业,如保险公司,买断职工身份年补偿标准人平接近1万元,而一般县级工业企业补偿安置费标准年人平均不足1000元,一个参加30年工作的老工人不如保险公司参加3年的一般职员,同样是置换身份,待遇迥然不同。县、市、区属工业企业职工意见较大,有不满情绪。 |
执笔:曾 军 孙林初 核稿:曾斌求 |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