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业绩喜人 邮电通信飞速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十五
(2002年第161期)
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保证了国民经济动脉的畅通
2001年,全省旅客发送量为92381万人,比1989年增长70.8%,旅客周转量达到761.62亿人公里,比1989年增长117.4%;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52879万吨、1131.78亿吨公里,分别比1989年增长39.7%和54.9%。
(一)公路运输:经过13年的发展,我省公路路网结构明显改善,等级公路比重大幅增加。到2001年年底,全省等级公路里程达到36800公里,比1989年的26893公里增加了9907公里,增长了58.3%,等级公路比重由1989年的47.01%增加到55.26%,从而使公路路网的技术等级结构日趋合理。在等级公路中,二级以上公路达到5624公里,占公路里程总量的8.5%。高速公路从无到有,1996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只有45公里,到2001年末达到585公里,是1996年的13倍。13年间,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增加了4768公里,占等级公路新增总量的48.1%,2001年底,二级以上公路里程比1989年增加了4.6倍,在路网中的比重增加了7.0个百分点。
随着公路网的不断发展完善,公路运输得到快速发展,公路运输市场份额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由多、散、单一的粗放型运输向高质量、多层次、高效益的集约型运输方式转变。零担运输、大件运输、快件运输、特种运输、集装箱运输已成为货运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公路客、货运输一直保持各种综合运输方式中的最大份额。客运在满足旅客乘车需求的前提下,也逐渐发展成为集大、中、小、高、普型车辆齐全,安全、舒适、正点的经营方式,在交通运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应了各种运输消费层次的需要。2001年末全省载客汽车达到25.16万辆,比1989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15.1%,公路客运量达到85971万人,增长了79.6%;公路客运量占各种综合运输方式总量的比重达到93.1% ,上升了4.6个百分点。2001年全省公路货运量为4.43亿吨,比1989年增长50.2%。
(二)铁路运输:铁路部门面对公路运输的便利、灵活性,民航运输的快捷所带来的巨大市场竞争压力,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适应市场发展,提高运输和服务质量等措施,在各种综合运输中,始终保持了运输的支柱作用,仍是当前中远途旅客、货物运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我省铁路贯彻以安全为主线、客车提速为重点、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从1997年开始客运列车先后三次提速,并推出一系列市场化的列车运行方案,稳定了客运量。到2001年底,全省拥有铁路营业里程2894.4公里,比1989年增长了7.4%,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1211公里,比1997年增长1.5倍。13年间累计运送旅客55650万人,平均每年运送4280.8万人。2001年运送旅客5202万人,比1989年增长19.4%;旅客周转量占各种综合运输方式总量的比重为53.9%,比1989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货运列车以其价格低、安全、准时等特点一直在各种综合运输方式中占着重要的作用,13年间共运送货物62046万吨,平均每年发送货物4772.8万吨。2001年发送货物4965万吨,比1989年增长4.9%;铁路货物周转量占各种运输方式总量的比重达59.6%,13年来铁路货物周转量比重下降了24.1个百分点,但铁路货物周转量比重仍要比公路货物周转量比重高出31.7个百分点,显示出铁路长途运输的主导作用。
(三)水路运输:水运发展初具规模,通江达海能力明显增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具有能耗低、占地少、环境污染小、运量大、成本低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特点。1989年开始的湘江治理一期工程株洲至城陵矶257公里的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株洲至衡阳航道的衡山大源渡水电站建设相继完工,标志着湘江衡阳至城陵矶439公里航道全部成为千吨级航道,从而结束了我省无千吨级航道的历史。2001年末,全省内河航道里程为10041公里,其中等级航道里程达到3000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29.9%。比1989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01年,全省共有营运船舶9935艘,67376个客位,51.2万载重吨,吨位比1989年增长52.5%。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船舶质量和吨位的提高,使湖南水运能力增强,对内辐射经济腹地,对外联系沿海各地的江、河、湖、海,连为一体的水上运输通道已经形成。2001年,全省水上客运量 1063万人,旅客周转量3.23亿人公里,货运量3572万吨,货运周转量141.22亿吨公里。我省远洋运输由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水运货运周转量的增长,2001年货运周转量比1989年增长了151%。
(四)航空运输:民航建设迅猛发展,连结国内外的“空中走廊”业已形成。多年来,民航一直在“以客为主,以货为辅”的思想下经营,90年代初提出了“客货并举”的方针,现“客货分离”成为航空公司的一项战略任务。13年来,我省相继建成了黄花国际机场、张家界二级国际机场、永州机场。同时对衡阳、常德机场进行了改造和扩建。2001年,通过湖南省境内的航线达110条,其中由长沙出发的航线(包括至香港航线)68条,对外航空口岸2个,除内蒙、西藏以外,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重庆、乌鲁木齐、沈阳等全国53个大中城市。民航航线里程达5.77万公里,比1989年增长了2.1倍。随着机场建设的加强,我省航空运输能力不断提高,运输总量不断增长。13年来,民航努力提高航班正点率和服务质量,在搞好客运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货运市场,南方航空公司今年在长沙新成立一个货物中转站,航空货运快速增长。2001年民航旅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完成145万人、9.84亿人公里,分别比1989年增长19.7倍和24.2倍,年均递增28.7%和30.8%;完成货物运输量2万吨、货物周转量0.14 亿吨公里,分别比1989年增长150%和180%。
二、邮电通信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进程日益加快,我省邮电通信业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促使邮电通信业自身结构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而且拉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为我省步入信息化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年来,湖南邮电通信业不断加大基础建设的力度,邮电基础设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采用现代先进通信技术装备,进一步加大本地电话网和邮政运输网的建设力度,通信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网络资源利用进一步提高。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吉通等中小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2001年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4.16亿元,是1989年的66.7倍,年均增长41.9%
(一)电信业飞速发展,构筑了现代化的通信网。全省通信业积极加快技术改造工作和通信网建设步伐,光纤通信、数字微波、智能网、数据通信与多媒体通信等先进技术已在电信网上得到广泛应用,传输网基本完成了由PDH向SDH的过渡,DWDM技术已经广泛采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已取代了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电话交换网络初步优化,各种接入技术开始推广使用。形成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覆盖全省的数字传输网,全省基本上实现村村通电话,先后建成了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会议电视网、ATM骨干网、计算机互联网,为全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至2001年末,全省通信光缆线路总长度到6万公里,而 1989年仅47公里;本地电话交换机容量达965万门,增长28倍;自动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246728路端,增长201.9倍,长途电路总数达69.4万路,增长483倍。移动交换机容量及无线寻呼系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移动交换机容量2001年达到685万户,无线寻呼系统容量达到688万户,移动电话信道数达到22万个,IP网端口总数达到71万端口。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11.9万户,比1989年增长48倍,其中城市用户409.5万户,增长36.6倍,农村用户302.4万户,增长80.7倍,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每百人拥有电话机由1989年的0.53部发展到2001年的10.8部。2001年末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11.5%,比1989年提高11.3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达410.4万户,比1992年的0.21万户,增长了1990倍。2001计算机国际互联网从无到有,近几年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1年达112.7万户,每万人拥有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71.3户。
(二)邮政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现代化作业能力。13年来,我省邮政部门加快技改步伐,完成了“长邮”枢纽的技改,引进了5套信函自动分拣设备,邮件封发、分拣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营业窗口的电子化水平明显提高,95%以上的城镇支局实现了电子化,81.5%的邮储网点进入绿卡网,实现了通存通兑;湖南邮政部门充分利用邮政现有的网络资源,挖潜增效,大力发展电子汇兑、特快专递、邮送广告等各种业务;取消了传统的汇票业务,县级以上全部实行电子汇兑,24小时即可到帐,大大提高了邮政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邮政新业务层出不穷,特别是邮政独立运营后,邮政部门不断挖潜增效,在继续拓展传统投递业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邮政现有的网络资源,大力开展邮政储蓄和物流配送、语音服务等邮政电子商务新业务,从而使邮政业务总量不断提高。2001年全省邮政业务总量为19.2亿元,比1989年增长23.4倍,邮政局所总数为3081处,增长17.6%,发送函件3.9亿件,增长77.3%,储蓄网点1936处,邮政储蓄余额达233.56亿元,增长52倍,年均增长39.1%。
执笔:刘华娟 杨耒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