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湖南省乡村转移劳动力继续增加
(2003年第036期)
一、乡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
2002年乡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比上年低3.1个百分点,比2000年低13.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从转移劳动力动态变化情况看,当年新转移的劳动力和当年返回的劳动力均成增加的趋势,当年新增转移劳动力人数为221.28万人,比上年增加12.8万人,增长6.1%,而转移劳动力当年返回人数为110.84万人,比上年增加11.72万人,增长11.8%。根据转移劳动力由地域转移和行业转移的构成分析,乡村劳动力转移减缓主要是由于乡内行业转移人数大幅减少所致,2002年,乡内行业转移劳动力450.07万人,由上年增长11.8%变为负增长1.87%。
二、劳动力转移就业初步趋于稳定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稳定转移从业人员增幅较大,对保持劳动力的流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2年转移劳动力中在外从业一年以上的劳动力为895.79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0.2%,比上年增加36.72万人,其中省外从业377.24万人,增加5.92万人,省内县外从业81.15万人,增加6.81万人,增长9.2%。
三、乡外地域转移速度加快乡内行业转移降低
转移劳动力中,离开本乡跨地域转移的666.99万人,比上年增加58.08万人,增长9.54%,在本乡内从事非农行业实现转移的450.07万人,比上年减少8.57万人,减幅1.87个百分点,乡外跨地域转移增速高出乡内行业转移增速11.41个百分点。由于乡外跨地域转移增长速度快于乡内行业转移,转移劳动力构成有较大变化。一是跨地域异地转移人数比重提高。2002年,离开本乡(镇)跨地域异地转移的人数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59.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二是跨行业本地转移人数比重降低。在本乡(镇)范围内从事非农行业实现转移的人数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40.3%,比上年降低了2.7个百分点。外出劳动力按行政地域分,县内乡外70.06万人,增加8.3万人,增长13.44%,占10.5%;省内县外102.52万人,增加14.8万人,增长16.87%,占15。4%;省外494.41万人,增加34.98万人,占74.1%。省外从业劳动力按经济地域划分,东部占97.0%,中部2.0%,西部占1.0%,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北京等东部发达地区仍是省外务工的主要去向。
四、转移劳动力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2002年乡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15.3%,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2.1%,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22.6%。与上年相比,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比重降低了2.6个百分点,初中文化水平者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者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与全部劳动力比,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者比重低19.9个百分点,初中文化水平者比重、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者比重分别高11.8和8.1个百分点。2002年乡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按年龄划分,16—18岁的占3.6%,比全部劳动力高0.7个百分点;18—35岁的占63.5%,高23.7个百分点;35—55岁的占30.3%,低18.9个百分点;55岁以上的占2.6%,低5.6个百分点。2002年乡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中有318.36万人受过专门培训,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38.5%,比全部劳动力高26.6个百分点。总的来看,转移劳动力中,年富力强,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居多,这也是转移劳动力的性质决定的。
五、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批发业、交通业是转移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
2002年乡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按从事的行业划分,第二产业占57.4 %,第三产业占42.1%,仍从事第一产业的仅占0.5%。乡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度较高的制造业、建筑业和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的服务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业也占有相当数量的技术工,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占41.3%、服务业的占13.4%、建筑业的占13.3%、批发业的占10.5%、交通运输业的占6.1%。
六、有组织转移劳动力比重不高
2002年外出劳动力的形成仍然是有组织转移的少,自发外出的多,通过政府组织转移的占1.5%,通过亲属介绍外出的占16.0%,自发外出的占82.5%,这样的转移方式难免带有盲目性,务工的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
承办:农调队
执笔:陈立恒
核稿:周碧红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