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吹响开放强市集结号 奏响产业立市最强音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常德市开放经济的奋进年,是产业发展的拼搏年,是转型升级的突破年,是发展质量的提升年,在市委、市政府“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纵深推进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交上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站上“三千亿”台阶,达到3238.1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增速达到8.4%,明显快于上年同期、好于年初预期、高于全省平均,实现了2011年以来的首度回升。
第一产业增产丰收。面对汛期特大水情雨情等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下行,常德农业逆势而上,勇夺丰收。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5.5亿元,同比增长3.9%,粮食产量387.8万吨,增长1.5%,连续13年保持全省粮食产量桂冠,棉花产量9.5万吨,增长1.2%,油料产量5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产量315.7万吨,增长13.4%;出栏肉猪618.1万头,增长0.2%,水产品产量51万吨,增长1.8%。
工业增速企稳回升。在“一烟独大”和烟草产业下行背景下,全市以产业为根本、以园区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多点发力、强筋健骨,实现了工业增速企稳回升,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8%,一举扭转了7年来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其中非烟工业增速达到15.5%,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通用设备制造、医药制造、食品制造等主导产业多点开花、全面回暖,分别增长26.1%、20.1%、20%、19.7%、15.2%,全市工业逐渐从“一柱擎天”向“多点支撑”转型。
第三产业贡献突出。全市第三产业维持高增长态势,成为全市发展主引擎,全年完成增加值1550.1亿元,增长1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4.4%。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城市提质,不断点击城市“刷新”按钮,使得城市颜值更高、气质更佳,也带动了楼市持续火爆,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29.3万平方米,增长38.4%;商品房销售额265亿元,增长50.9%;商品房待售面积91.1万平方米,下降38.3%。而建设泛湘西北金融中心的推进,则让常德逐渐成为区域金融发展高地,年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020亿元,仅次于长沙、衡阳、株洲位居全省第4位,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84.5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速创出近五年新高。
开放经济实现新跨越
过去一年,全市着力推进开放行动,打好招商引资的“组合拳”,全市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快,实现了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对外贸易超历史。春江水暖鸭先知,在经历2016年对外贸易下滑后,2017年全市对外贸易在年初即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历史上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1.3亿美元,增长58%,增速位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8亿美元,增长79.1%,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进口2.5亿美元,增长11.2%。同时,全市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成为全市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全年完成出口额3亿美元,较上年翻一番。
招商引资超预期。全市深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下大力气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中钢、中国航天、中国中药、中国保利、中国兵装、中国中车、中国广核等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对接,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实际引进内外资总额780.2亿元,增长12.1%。其中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2个,增长51.2%,合同使用外资12.4亿美元,增长47%,外资到位10.7亿美元,增长20.6%,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引进省外境内资金410.5亿元,总量在全省的排位从上年的第5位升至第4位,同比增长20%,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
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投资快速增长。“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号角吹响后,全市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6亿元,增长14.4%,增速位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持续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全年完成投资1300亿元,增长21.9%,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6.6%,占比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934.3亿元,增长5.4%,增幅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投资领域新的风向标,全年分别增长38%、17.6%。民间投资信心进一步恢复,全年增长11.7%,增速较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
消费稳中见旺。2017年,全市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2.6亿元,增长10.9%,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额中,衣食住行依然是“买买买”的主力军,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与房地产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以及汽车、石油类产品占据限上企业零售总额的八成,健康消费成为消费持久不衰的热点,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29.1亿元,增长16.1%,近五年一直保持15%以上增速,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消费趋于平淡,增速均不超过8%。
市场活力增强。随着交通瓶颈的破解、营商环境的改善,常德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活,“四上”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截至12月末,全市市场主体已达24.4万余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9.6万户,新增3.4万户。“四上”企业数达到2805家,全年新增198家,其中,新增工业企业86家,房地产建筑业47家,批零住餐业30家,服务业35家。
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面对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把转型升级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努力推动常德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3:42.8:44.2调整为12.2:39.9:47.9,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农业向产业化迈进。全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农业向产业化、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迈进,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350千公顷,占到粮食播种面积一半。常德国家农业科技园获批建设,澧县入选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全市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达到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6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4家、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64家,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05个,一大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常德农产品品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工业向高端化迈进。2017年常德高新区成功跨入“国家级”方阵,使常德成为全省第三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的市州,这也为高新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新动力,与此同时鑫曜科技、粤港模科、远大住工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投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和高加工度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3%、13.2%,二者合计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向现代化迈进。美丽经济、电商经济、共享经济、创新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不断落地开花,201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362.2亿元,增长14.1%,网上零售增长41.9%,快递企业业务收入增长17.4%,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同期5.9%提升至6.3%,上升0.4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等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
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过去一年,全市财政、居民、企业的钱袋子都变得更鼓了,民生保障水平更高了,市民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财政实力稳步提升。2017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2%,总量达到246.5亿元,从上年全省第6位跃居第5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7.1%,总量达到163.5亿元,总量在全省的排位由上年的第5位跃升至第3位。财政实力的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受益于经济成长和政策红利,广大市民努力奋斗奔小康,腰包越来越鼓,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35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7元,增长8.5%,实现了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企业效益稳步改善。2017年,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93.5亿元,增长16.2%;实现利润总额159.5亿元,增长7.3%。
民生水平稳步提高。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民生事业作为重中之重,想民之所想,为民办实事。全年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4.9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8万户,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基础养老金、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继续调高,五类社会保险新增参保14.5万人次。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