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郴州劳动就业形势分析与2013年展望
2012年,郴州市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动以创业促进就业,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但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全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2012年全市劳动就业形势分析
(一)劳动就业总体情况及特点。1、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全市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平稳推进。1-11月,全市新增就业人员6.30万人,完成省政府实施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121.08%,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20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2.43%,就业困难对象就业人数0.9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7.44%。城镇登记失业率3.94%,控制在4.5%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5.2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7.44%,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80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04.62%。
2、就业人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为35.05万人,其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0.02万人、13.86万人、21.17万人,占全部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0.06%、39.54%、60.40%。其中一产业下降0.26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4.17个百分点,三产业基本持平。同时,据劳动部门统计,1-9月,全市企业需求人数13.64万人,其中一产业1.32万人、二产业3.28万人、三产业9.04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9.68%,24.05%和66.27%。此外全市家庭服务业吸纳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能力大大提升,目前我市从事家庭服务业人员已超过2.8万人,三产业从业人员稳步增加,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3、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大幅增加。个体私营企业涉足领域不断扩大,经营方式趋于多样化。目前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涉及房产管理、个体诊所、私人医院、驾校、新技术推广等新行业,经营方式也逐步向连锁经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至10月末,全市私营企业数为1.09万个,从业人员19.73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1.31%和45.13%;个体工商户9.20万个,从业人员33.87万人,同比分别增长8.87%和36.87%。今年1-10月,全市新增个体私营0.75万户,吸纳就业人员4.54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拉动全市从业人员高速增长。
4、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帮农扶农政策,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放宽合作社经营范围限制,引导农民产业转型,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据工商部门统计,1-10月,全市实有农民合作社1300户,出资总额136051.34万元,吸纳从业人员1.86万人,同比分别增长64.97%,86.74%,43.64%。
5、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目前我市建立创业孵化基地42个,政府扶持创业引导资金金额1066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金额41857万元。截至9月底,全市创业培训人数1.50万人,成功创业0.70万人,其中大学生创业成功485人,新创造就业岗位数2.09万个,创业领域逐步拓宽,且较为均衡的分布在全市各个行业领域。
(二)当前就业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与市场需求结构相矛盾。从劳动力技能结构方面看,全市高技能人才较为缺乏。据劳动部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郴州人才总量为23.71万人,不到全市300万社会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其中技能人才7.36万人,也只占人才总量的31.04%。全市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2.13万人,其中初级工1.62万人、中级工0.38万人、高级工0.13万人、技师0.002万人、高级技师0人。从劳动部门掌握的供需情况来看,2012年三季度具备高级技能以上的求职者1334人,企业需求3537人,求人倍率2.65,求职人数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所需人才群体的需求。
2、供求信息脱节,用工市场欠规范。在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上,用工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不畅通,供需双方脱节。目前全市尚未形成一个统一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的完整平台,各乡镇的劳动力信息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不少劳动力盲目流动,浪费资源。另有部分企业在缺工时往往习惯在企业门口或人口集聚区张贴招工广告、发动企业内部职工联系等方法招工,招工渠道比较单一,管理欠规范。
3、企业自身乏力,人员流失率偏高。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工资待遇偏低、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过长的现象比较普遍,普通一线生产工人,月薪大多在1400元左右,商贸服务行业月薪约在1200元左右,与求职者愿望还有较大的差距。据劳动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求职人数和需求人数全年均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这说明服务行业对劳动力需求较旺,但同时也反映出劳动者驻足这些行业的时间不长。此外,少数私营企业劳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不参加社会保险、拖欠工资等现象。部分企业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缺乏适合员工文化娱乐、休闲放松的场所,这些都导致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全市就业再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有利因素。1、政府高度重视助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就业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实现这一目标,合理优化就业结构,为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帮助劳动者提升就业能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2、创业带动就业热潮持续升温。今年,郴州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创业型城市,更进一步带动了我市创业热潮。一是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创业。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文件支持就业创业,并协调财政、金融部门加大小额贷款力度,积极扩大创业扶持资金投入;二是国家和省分别下拨一定的创业基金用于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极大地调动更多大学毕业生创业热情;三是积极落实企业创业补贴。提供免费创业培训,有力刺激了已就业者的创业激情,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能。目前全市已建立企业培训中心230个,培训企业职工4.53万人。四是大力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壮大家庭服务业。加大对家庭服务业的技术服务水平培训,鼓励家庭服务业吸纳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全市创业带动就业热潮持续升温。
3、承接产业转移就业空间稳步拓展。全市 “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各项目标不断推进,郴州承接产业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园区企业个数增多,生产规模扩大。郴州抢抓先机,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设立了工业园区用工服务专项资金以及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服务网络平台联运机制,园区企业就业空间继续拓展。
4、职业技能培训有力提升劳动力素质。今年以来,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文件基础上,建立了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和职业培训制度,努力促进劳动者由技能就业向素质就业转变。同时狠抓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实名制管理,进一步强化用工企业对在岗农民工培训的责任意识。1-9月,全市在岗农民工技能培训1.0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29万人,失地农民培训0.98万人。
(二)不利因素。1、停产企业不断增加,就业压力随之加大。受世界经济下行趋势和国内市场影响,全市部分企业面临市场行情不好、资金周转困难、成本费用提高、利润空间缩小等不利因素的考验,有的企业甚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截至9月底,全市规模工业单月停产企业111家,比8月份增加11家,停产企业数分别比3月、6月多49家和30家。停产企业不断增加,全市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
2、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为把郴州建设成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城市,全市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逐渐增多,尤其是新成长的农村失业青年比重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全市城镇的就业压力。
三、2013就业再就业形势展望和建议
综观近几年劳动力发展趋势和2012年就业形势,预计2013年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将超过310万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全市16-65岁的劳动力达到326.77万人,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压力较大。
1、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一是要将扩大就业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二是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相协调,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三是建立就业和失业评估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四是要持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投入,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多元化投入的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预算和支出中重点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并建立起政府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规范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更好的发挥资金效益。
2、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中小微型企业是创业创新的活力源。它们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年初,全市小微型企业年末从业人员就已达到120万人,约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40%。因此,2013年郴州要牢牢把握“全国首批创业型城市”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大力开展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弘扬创业文化,鼓励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同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吸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成功就业。
3、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针对年轻劳动群体打造无障碍式网络平台,促进企业、求职以及服务机构三者全方位信息交流和共享;二是加强企业用工监管,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做到依法、规范用工;三是拓展校企合作平台,职业培训机构要结合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要求,针对各类劳动者的特点和不同的就业需求,加强对本地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大职业中介机构管理力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可通过严格准入,加强日常管理与年审制度相结合等方式规范职业中介机构,为劳动者提供真实可信的就业信息做好保障。五是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有效发挥社区作用,及时搜集和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建议政府出台相关制度统一规范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确保工作人员纳入编制,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形成制度化管理。
4、建立劳资平等协商制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报酬是衡量劳动者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对增强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力量,切实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二是企业要制定合理的工资递增机制,并严格执行,有效激励职工,安定人心,增强就业稳定性。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劳动者的普惠公共服务制度,健全涉及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劳动者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切实解决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5、加强用工指导和就业指导,实现高质量就业。一是引导企业调整用工标准,适当放宽年龄、性别、地域、经验等限制条件,适当提高待遇,建立企业内部培训机制;二是积极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好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加大求职者就业观念的引导,减少盲目流动,跳槽现象的发生;三是政府相关部门搞好调查,及时掌握求职人员思想动态、就业期望、流动原因以及企业最新用工需求,更好地为企业和求职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邓坤云]
[审稿:陈思]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