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推动苏仙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4-07-1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还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苏仙区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苏仙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全区10个乡镇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达到了300平方米,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有书刊阅览室、电子阅览与资源共享室、文娱活动室及大型多媒体电教室。每个文化站配置有4个图书架,3000册图书,台式电脑4台,电脑座椅4套,打印机1台,摄像机、照相机、投影机、打印机、音响设备、扬琴、二胡、笛子、萨克斯、小号、大号、唢呐等设备。所有文化站都有1名以上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大都具备了中专以上学历,热爱群众文化工作,并把懂文化的人才充实到文化站。170个行政村全部建有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

  (二)农村文化载体不断丰富。一是开展“四送活动”。从2010年来,将送电影下乡,送文化下乡、送知识下乡、送技能下乡活动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免费放电影2000多场,送戏下乡60场,大大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每年春节、元宵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各乡镇都会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栖凤渡镇畔冲村自编自导元旦晚会、元宵喜乐会,望仙镇的广场舞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区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四是民间文艺组织活跃。目前全区乡镇文化站都有广场舞队和腰鼓队,部分乡镇至少有一支民间乐队和文艺演出团队,他们常年活跃在农村集市和喜庆场所。

  (三)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全区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20台,比上年增加了5.2%;拥有家用电脑12台,比上年增长33.3%,其中接入互联网的有10台,占83.3%,比上年增长14.9%。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98%,村镇宽带覆盖率已达到85%。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得到了改善,信息已经成为全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农业生产中的所起的作用也越发显著。据苏仙区民调中心对全区450户农村居民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抽样调查显示,有32%的农村居民或多或少地通过互联网查询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资料。

  (四)农村教育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到2013年,全区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安全工程、合格学校建设、新建农村公办幼儿园等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870万元,农村教育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从2007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制度,全区每年受益的学生数达3.4万人,财政补助额达1811万元。同时,还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生活补贴制度,不断加快、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

  (五)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支出日益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大幅提高。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农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990元,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11.26%,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8.5%。

  二、苏仙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文化建设经费严重短缺。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主要靠乡镇政府解决,由于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乡镇可用财力减少,对文化事业投入就更少。近两年,国家、省、市对文化站、农村文化经费、设备投入虽有大幅提升,但与农村文化建设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还是难以保证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文化阵地使用率不高。部分乡镇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开放率和文化器材使用率不高。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开展的文化活动也大多停留在唱歌、下棋等“小文化”范围内,形式陈旧、内容单一,很难满足农民朋友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队伍建设缺乏专业性。乡镇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区文化主管部门仅对其行使业务指导职能,产生了文化专干不专的问题,并且文化部门难以调配使用。全区乡镇文化专干只有一名是学声乐的科班生,其他的都是“行政干部”;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在岗人员严重老化,履职能力不强,导致基层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和活力,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应新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需要。

  (四)农村文化市场不规范。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且比较单一、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朋友需求。受物质利益的驱动,经营者更倾向于急功近利的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在农村不少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有抬头,宣传色情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屡禁不止,破坏了淳朴的民风。

  三、推动苏仙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大投入,完善基层设施。文化基础设施,是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托。针对目前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现状,政府一方面要不断加大财政对文化投入、扶持的力度,切实保证文化投入逐年增长;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加强政策调控,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从而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完善机制,推进队伍建设。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三)加强监管,培育健康文化。农村文化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会乘虚而入。只有大力弘扬先进文化,自觉摒弃落后文化,坚决剔除腐朽文化,如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反对“邪教”,使农民树立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意识。深入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使“乡村文化”在本乡本土生根、开花、结果,培养真正属于农村的文化队伍;积极挖掘、保护、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优秀文化。

  (四)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式。经济落后没有地位,文化落后没有品位。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的状况下,要发展壮大农村文化,不仅要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文化素质的预期,还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规范管理,在文化站建设的兼容性、趣味性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进入良性的发展。乡镇文化站应该摆脱“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依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思路,发展农村文化,借助文化站熟悉农民文化需求及掌握乡村文化活动特点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供稿:苏仙区统计局 曹小毛]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