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上半年就业整体形势逐步回暖向好
2020年二季度,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郴州市经济社会秩序按下“快进键”,企业招工和群众就业形势逐步回暖,各类就业创业政策红利逐步落实到位,全市就业整体形势较为稳定。
一、就业概况
1、就业整体形势逐步回暖向好。1-6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719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9.44%。城镇登记失业率2.9%。截止到6月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人数为104.5万人,其中省外67.3万人,省内37.2万人,同比增长分别为0.1%、9.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1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17.1%。
2、服务业就业吸纳力劲头不减。全市人力资源供求数据显示,二季度,全市第一产业需求373人,占1.98%;第二产业需求5905人,占31.33%;第三产业需求12571人,占66.69%。第三产业目前是我市劳动力需求的主要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虽然受整个疫情的影响,但相对来说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居高不下,比重之和约占总需求人数的60%。同时,二季度,在全市规模以上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整体下降的大趋势下,居民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7.6%和19.3%,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增强。
3、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小幅增长。二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77.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月均工资为4037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7%,较一季度的3837元每月增加了200元,呈小幅增长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规模缩减。二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32.6万人,较上年同期减少1.4万人,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除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3个行业正增长以外,其余14个行业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从业人员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38.0%,33.3%,24.9%,24.9%,16.3%。
2、人力资源供需形势依然严峻。从全市13个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采集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市通过各类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各类人员18849人,比上季度减少2817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0403人,求职人数13970人,比上季度减少19128人,比去年同期减少6123人,求人倍率为1.35。(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
3、园区企业普工缺口依然存在。随着“新冠疫情”形势的逐渐好转,全市工业园区企业逐渐复工复产。调查了解,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均存在不同程度普工缺口。如宜章经开区已投产用工人数6382人,企业累计缺工人数约为1000人,嘉禾经开区登记缺工的18家企业中,用工总人数1235人,其中缺口219人。同时,从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来看,制造业普工缺口数为1000人,缺口数仍排第一位,求人倍率为2.9,这与我市各产业园区复产用工有关。
4、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容乐观。新冠肺炎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以及各类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冲击,企业生存遭遇危机,相应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同时,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暂停生产,消费人群骤减,企业的收益大大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机会也更加严格,所以疫情之后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更加紧张,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强。据调查了解,截止到今年6月底,湘南学院应届毕业生总就业人数2801人(包括出国,继续深造人员),就业率为54.1%,较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就业并办证人数仅34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6%,较上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分专业学院来看,湘南学院学生人数排名靠前的临床学院、文学院、经管学院就业率分别是34.55%、37.18%、32.73%,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69、9.29、34.1个百分点。
5、劳动力就业活力依然不足。目前,我国疫情虽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受疫情影响,我市仍有部分行业企业受疫情影响不能正常运营,且受损冲击大,尤其是像一些出口外贸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电子业等,企业外贸业务订单减少,批量裁员现象层出不穷。如嘉禾县锻铸造工业园,截止到6月,在岗人数较上年同期裁减了1800人。
三、建议与对策
1、兑现政策释红利,卸下“重包袱”。要强化政策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装上“助推器”。一方面,强化援企稳岗政策支持。加快落实社保减、免、缓和就业返、补、贴等惠企政策,尤其要精准扶持中小微企业,积极落实《郴州市本级产业园区用工服务补贴暂行办法》、《郴州市创业经营场所租金补贴、一次性开办费补贴和商标注册补贴实施办法》等政策利好,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各项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效率和质量,切实做到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补贴到位。另一方面,强化重点群体扶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继续为稳增长稳就业保驾护航。
2、释放活力增动能,破除“绊脚石”。要在优化结构上发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撬动市场扩“增量”。发挥人力资源机构作用,搭建高校与企业人才输送平台,引进急需紧缺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优化用工结构,促进产能转型。二是做强培训优“存量”。建立企业需求、院校供给、项目培训“三张清单”,围绕新产业、新业态需求,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实现“一技在手,饭碗不愁”。三是优化服务提“质量”。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及时兑现引才安家补贴、引才奖励等政策,深化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人才+项目+资金”引才模式,以高质量的营商环境稳住就业,跑出郴州“加速度”。
3、持续助力帮企业,稳住“基本盘”。企业是提供就业的载体,尤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全社会80%的就业岗位,保企业就是保就业。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突出重点,支持企业生存发展,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基础、创造条件。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从当前疫情趋势和企业实际情况看,在短期内许多企业还难以走出困境,需要更多的扶持。一是应考虑适当延长支持政策的实施时间,让更多困难企业能够渡过难关;二是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突出重点、精准施策。重点扶持受疫情冲击大、复工复产难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体娱乐等服务行业企业和吸纳就业多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三是考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不裁员少裁员。
4、改变观念做规划,提升就业质量。一方面要多措并举引导劳动者改变就业观念,根据自身情况,按需择业、因技选岗、凭能拿薪,大力倡导“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支持和鼓励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加强普法教育,养成法律意识,遵守用人单位规章制度,遵守劳动合同,增强契约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面的提升,要具备正确的人才储备意识,建立健全招聘制度,做好下一步发展规划,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带来的经济影响,合理调整就业岗位,为促进良好的就业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