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郴州经济回稳向好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叠加影响,郴州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以“三重”工作为抓手,以“三个推进年”活动为载体,持之以恒“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通过“抓产业、抓园区、抓招商、抓企业、抓项目、抓落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旅,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回升,经济回稳向好。
一、主要特点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郴州市GDP114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9%(按可比价计,下同),增速比1季度回升4.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4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428.5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608.6亿元,增长0.6%。
(一)产业发展复苏。农业平稳增长。上半年郴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一季度高6.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04.4亿元,同比增长2.1%。蔬菜播种面积30.4万亩,增长14.9%。养殖业持续恢复,生猪出栏226.5万头;牛出栏5.7万头;羊出栏23.1万头;家禽出栏1121.3万羽;水产品总产量5.1万吨,增长0.6%。烟叶种植面积38.4万亩,有望顺利完成烟叶年度收购任务96万担。工业增速转正。6月份,该市37个规模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2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实现正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比1-5月提高2.5个百分点。电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分别增长23.7%、85.9%、28.1%、46.5%,拉动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个、1.4个和0.5个百分点。高技术工业、高加工度工业同比分别增长16.8%和4.5%,分别比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高15.8个和3.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比该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0.2个百分点,占该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79.5%,园区经济引领增强。建筑业好转。上半年该市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97.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39.6万平方米;完成建筑业总专包企业总产值158.7亿元,同比增长6.2%,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0.3个百分点。服务业复苏。1-5月该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1.9亿元,同比下降0.2%,降幅比1-2月收窄11.2个百分点。旅游业升温,上半年该市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下降36.6%和37.3%,降幅比1-5月收窄3.3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6月末,该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708.3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比1-5月提高1.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61.2亿元,增长19.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比1-5月增长1.7个百分点;其中,新增贷款205.2亿元,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金融运行总体稳健。1-6月该市保费收入50.2亿元,同比增长5.6%,比1-5月提高0.3个百分点。
(二)需求潜能释放。投资明显提速。上半年郴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0%,比一季度提高12.3个百分点,比1-5月提高2.8个百分点。该市新开工项目57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356个。消费持续升温。上半年郴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4亿元,同比下降6.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6个百分点。其中,基本生活品类商品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粮油食品类增长14.6%,烟酒类增长10.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7%,日用品类增长35.5%。房地产企业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30.5%,降幅比1-5月扩大10.1个百分点。外贸逆势上扬。上半年郴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86.7亿元,同比增长36.2%。其中,出口145.3亿元,同比增长75.3%。
(三)新兴动能累积。市场主体增多。截至6月底,郴州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73544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1.8%,注册资本(金)和出资额总额3752.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创新驱动加强。6月底郴州市高新技术企业543个,同比增长1.3%;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4.7%。招商引资给力。郴州市积极开展云招商和小分队招商活动,自主举办“2020年沪洽周郴州招商推介会”。截止6月底,该市引进重大招商项目148个,总投资662.88亿元;其中“三类500强”项目12个,总投资109.25亿元。招商项目履约率93.9%,开工率83.8%。上半年该市实际利用外资11.8亿美元,增长12.5%;实际到位内资432.5亿元,增长17.6%。产业对接有效。郴州市加快建设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新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示范基地9家(总数达到15家);与澳门君天集团初步达成粤港澳大湾区(郴州)农业产业集群项目投资框架协议,计划总投资59亿元。
(四)经济结构变化。上半年郴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2:37.5:53.3,受疫情影响,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工业占比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凸显。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小水体工厂化和半集装箱式冷水养殖加快发展,新扩建蔬菜标准化育苗中心3个,新建千亩以上蔬菜基地16个;新增“湘江源”蔬菜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基地)10家。工业转型深入推进。上半年郴州市高技术、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8%、4.5%,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个、1.2个百分点。该市装备制造业增长18.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增长15.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能耗下降2.1%。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重点突出,该市工业投资增长27.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19.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1.5%;房地产投资增长26.6%。消费升级逐步凸显。郴州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增长25.9%,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长46.4%;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2.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0.2%;中西药品类增长48.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7.2%;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35.2%。
(五)发展质量稳定。企业收入回升。1-5月,郴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7%,降幅比1-4月收窄2.1个百分点;该市规模以上服务业31个大类行业中,19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较1-2月增加9个,行业增长面达到61.3%。财政收入好转。1-6月郴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04亿元和67.4亿元,降幅均比上月收窄2.4个百分点;其中6月地方财政收入11.1亿元,增长5.8%。地方财政收入税占比逐月回升,6月份提高到62.3%。居民收入增加。上半年郴州市城镇新增就业27194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49.4%。该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9%,低于年度控制线。上半年该市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1%,增幅比1-3月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物价涨幅回落。6月郴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8%,涨幅与5月持平;1-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4.3%,涨幅比1-5月回落0.3个百分点。民生项目推进。上半年郴州市民生领域支出131.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4%;28个省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37个指标已有21个指标进度过半,其中8个指标已提前完成(6个超额完成)。
二、突出问题
(一)经济增速放缓。受疫情影响,上半年除该市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增幅高于上年同期之外,GDP、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数指标的增速均大幅低于上年同期,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6.9个、13.7个、6.4个、7.2个、16.2个、4.3个百分点。
(二)增长后劲不足。工业效益下降。5月底,郴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9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1个;亏损面为8.7%,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1-5月,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4.1%。工业停产企业较多。6月底,郴州市有7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报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6.2%;影响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4.7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企业14家,占产值报零企业总数的20%。新增入统较少。上半年该市共申报“四上”企业68家,仅完成全年目标的19.4%。
(三)收支缺口较大。受政策性减收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上半年郴州市地方税收42亿元,同比下降8.9%;非税收入25.4亿元,下降9.3%。但刚性支出仍然较多,该市财政收支缺口较大。
三、工作建议
下半年坚持“三转一统筹”,以落实“三个推进年”工作和“三重”工作为抓手,抓实“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郴州高质量发展。
(一)着力激发工业潜力。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组织开展重点企业排查摸底和精准帮扶,着力解决园区反映的土地厂房紧缺问题;加强银企对接服务,帮助企业设法解决资金缺口;充分利用产业引导资金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力促有条件的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和达产达效。围绕园区高质量发展,强化优势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着力提高园区企业集聚度、土地收益率和财税贡献率。切实加强小微企业帮扶力度,着力抓好“个转企”和“小升规”。
(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坚持一手抓“十四五”重大项目谋划和储备,一手抓向上汇报和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挤进中省规划笼子。以“三重”工作和“三个推进年”活动为抓手,抢抓项目建设黄金时机,大力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竞赛活动,切实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瓶颈性问题,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投产见效。加强新能源汽车、5G网络、夜间经济和地摊经济等消费热点培育,着力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推广线上引流线下消费模式,组织开展直播带货和各类消费展销活动;力促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
(三)着力促进财政增收。着力稳定煤炭、有色、电力、烟草等优势产业税收,狠抓房地产土地增值税清算入库,切实盘活车辆、办公用房、土地等国有闲置资产,积极加强增资立项工作,重点争取特殊转移支付、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产业布局等支持,切实将财政蛋糕做大。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