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积极推进“一极六区”建设,工业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0.1%,比全省高1.7个百分点,实现了“十四五”郴州工业经济良好开局。展望2022年,在全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宏观环境下,全市工业经济有望延续稳步增长、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工业经济运行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2021年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重点行业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37个行业大类中,增加值占比5%以上的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4.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3%)、电子信息制造(9.7%)、金属制品业(8.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6%)、农副食品加工业(5.3%)、烟草制品业(5.2%),这七大行业均实现增长,增速分别是30.5%、13.5%、8.8%、12.4%、15.1%、32.0%、5.0%,七大行业合计占比68.7%,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6个百分点。
(二)优势产业来势较好。全市八大工业优势产业链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2.3 %(按照市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的企业名单汇总计算,下同),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2个百分点。八大工业优势产业链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3.7%,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98.9 %。
(三)园区工业贡献较大。全市产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2%,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1个百分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比75.3%,比去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92.2%。
(四)结构调整步伐较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2%,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1.1个百分点,占比86.4%,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高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1.4个百分点。
二、2022年预测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主导产业“稳”。有色冶炼受价格上涨、下游需求市场放大等多种因素影响,产品订单充足,预计全年产值有望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电子制造因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影响,市场不断拓展。铸造产业因产品结构调整,竞争优势较显,新增客户较广,订单增加较多,产值增长较快。电力行业因今年1-2月雨水天气较去年同期多,水源充足,发电量增长较快。二是新兴产业“快”。随着全市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大批新兴产业落户郴州,给全市工业经济注入了新血液,推动了工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三是增长后劲“足”。2021年,全市新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成长性强,发展来势较好,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拉动较大。通过调研了解到,今年全市有一大批在建工业项目,将成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的增长点和拉动力。四是政策利好“多”。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工业企业帮扶力度,着力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大力推进工业经挤高质量发展,相继出台了《郴州市新型工业化“十四五”发展规划》《郴州市助力全省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郴州市千亿工业产业集群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工业实体经济强大支持。
(二)制约因素。一是补链强链有待加强。郴州工业产业链条短、产品初级化等现象较为普遍,虽然这些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绩,结构不断调优,但产业链条仍然不全。从行业来看,采矿业大多数是卖原矿,精深加工终端产业不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大部分是卖铅锭、银锭等初级产品;铸造企业大多数是生产原始零配件,以吨计价,智能机床不多;电子信息产业以来料加工的零部件居多,上下游产业链均在外。产业链条不全,下游产业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盈利空间不大,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供应供给有待加强。从原材料供给来看,本地供给不多,70%以上的企业原材料均需要从省外或国外供应,受海外新冠疫情影响,一些国外原材料进口受阻,导致成本过高,影响正常生产。从要素保障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特别是技术工缺口较大;资金密集型企业因贷款不足,导致流动资金紧张;部分企业存在用地不够,导致后期新增生产线困难。三是转型转产有待加强。从工业经济结构来看,2021年高加工度、高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占比不大,分别为31.0%、12.1%,六大高耗能工业占比仍然很高,达到48.8%,工业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优。从企业个体来看,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技改投入力度不大,仍然沿用原有的生产流程,工艺简单、粗糙,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四是培强培优有待加强。郴州龙头企业、知名企业、支柱产业不多,示范、带动、引领作用不足,小、散、零现象突出。全市产值过千亿产业只有有色产业1个,产值过百亿且纳税过10亿的企业没有,真正在省内、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不多,行业拳头产品不足。
三、当前加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着力抓重点,确保开门“红”。要抓早、抓快、抓紧、抓实一季度工业经济增长,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局就是加速、起步就是冲刺”的工作要求,扎实抓好工业企业春节后复产复工,尽快步入正常正轨,尽早实现达产超产。要扎实做好重点企业一季度的生产调度,着力保证重点企业、大型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稳住工业经济增长的“底盘”。要扎实搞好疫情防护、安全生产,坚决做到不因外部环境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确保实现工业经济增长“开门红”。
(二)着力破瓶颈,确保月月“旺”。要强化政策落地,释放政策红利,加大工业企业帮扶力度,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要素保障,加紧纾困增效,着力清除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肠梗阻”。要坚持经常深入工业企业调研,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实现工业生产月月有新亮点、新动力、新气象,确保工业经济来势“月月旺”。
(三)着力补短板,确保季季“顺”。要补齐产业链、配套企业短板,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品牌响、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重点培养一批有影响、有潜力、有贡献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带动一大批配套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要加速在建工业项目进度,力促新建企业早竣工、早投产,确保工业经济发展“季季顺”。
(四)着力强保障,确保全年“稳”。要强化生产保障,合理安排全市用地指标,新增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优势企业发展需要;加强银企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促进资金向信用好、效益好、贡献大的企业聚集;加大人才培育力度,鼓励全市劳动力特别是市内职业院校毕业生优先在本地企业就业,引导各职业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对接,设立专业培训班;加强原材料保障力度,提高本地原材料供给率,加速物流业发展,通畅市外原材料供应渠道。要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打造工业发展的硬环境,优化工业发展的软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确保工业经济发展“全年稳”。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朱忠雄]
[审核:范夫]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