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新常态下衡阳经济稳中有进 进中有忧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03-2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衡阳市委、市政府围绕“应对大环境,营造小气候”的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民生保障,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中开创了新局面,综合实力再上新水平,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展质量跃上新台阶,民生改善收到新成效。

  一、新常态下衡阳经济运行特点

  (一)总体运行稳中有进,增速放缓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2014年衡阳经济总体发展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但是增幅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95.5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增速低于两位数,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5、0.4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州第9位,排位与上年持平。

  从近5年看,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五个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5.1%、14.2%、11.8%、10.2%、9.9%,呈现明显放缓趋势。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9.1%,第三产业增长13.1%。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7、4.4、4.8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6.7%、44.3%、49.0%。

  从季度来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9.0%、8.3%、9.3%和9.9%,运行总体平稳,四季度明显提升,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总体目标。

  主要指标均实现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增长11.2%、9.3%、22.9%、12.8%、62.4%,增速分别居全省各市州第8、第10、第3、第3位、第3位。

  (二)结构调整同步推进,均衡趋优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全市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4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为15.2:46.8:38.0,与上年相比,一、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4、1.1个百分点,三产业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已经连续四年提升,与此同时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呈现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

  一是农业持续增产。2014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4.69亿元,同比增长4.5%。粮食播种面积为563.80千公顷,增长2.1%,产量为330.84万吨,增长2.9%;油菜籽播种面积204.35千公顷,增长0.8%,产量30.01万吨,增长2.8%;蔬菜播种面积为107.91千公顷,增长4.7%,产量为350.86万吨,增长6.3%。肉猪出栏量为992.49万头,增长2.9%;水产品产量为28.24万吨,增长4.0%。

  二是工业稳步发展。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比前三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月回升。分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最快,增长33.7%,占比为9.6%;股份制企业的贡献最大,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1.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6.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市规模工业35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大类行业实现,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达48.2%。从产品产量看,原盐、矿山专用设备和电力电缆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了12.2%、13.7%、13.9%。

  三是服务业发展领先。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10.98亿元,同比增长13.1%,较去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市批发零售业736.39亿元,同比增长12.9%;住宿餐饮业 89.13亿元,增长12.0%。全市货运输量17998.98万吨,增长11.7%%;货物周转量324.66亿吨公里,增长11.3%。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38.29亿元,同比增长24.2%。商品房施工面积2061.92万平方米,增长6.0%;商品房竣工面积170.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9.5%;商品房销售面积390.65万平方米,增长6.3%;商品房销售额142.59亿元,同比增长16.9%。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06.17亿元,增长14.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包括表外及其它贷款)1235.48亿元,增长34.9%。2014年旅游总人次为4421.16万人次,增长14.2%,旅游总收入(不含外汇)260.04亿元,增长20.2%。

  2、需求结构进一步均衡。消费、投资增速差距缩小,外向经济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均衡。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0.1个百分点,较上年缩小11.1个百分点;外需拉动有所增强,全市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7.5%,比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

  一是投资较快增长。2014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7.01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全市民间投资1053.14亿元,同比增长5.0%,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59.6%。新开工项目215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47个,本年完成投资476.62亿元,同比增长53.4%。

  二是消费平稳增长。2014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51亿元,同比增长12.8%。城镇完成745.67亿元,增长12.8%;乡村完成79.84亿元,增长12.4%。从行业看,批发业完成45.37亿元,增长13.1%;零售业完成691.02亿元,增长12.95;住宿业完成14.26亿元,增长9.1%。

  三是进出口高速增长。2014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9.43亿元,同比增长62.4%,较去年同期提高72.8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3。其中出口完成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55.2%,位列全省第5。

  3、财政结构进一步向好。201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35.66亿元,增长1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2.85亿元,增长10.9%。财政占GDP比重为9.8%,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较2010年提高1.8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比重为65.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较2010年提高个百分点。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成效明显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4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70元,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220.46元,其中食品支出5698.1元、居住支出2883.81元、医疗保健支出1148.86元、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1158.24元。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3.1%。

  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环比上涨0.3%。其中,食品类上涨2.4%;烟酒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3%;交通和通信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5%。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职工人数分别为93.39万人、70.19万人、60.59万人、61.22万人、40.92万人,社保基金安全完整率和规范运作率达100%。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76.31万人,增长0.5%。全年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惠及城镇居民、农村居民11.15万人和28.45万人,发放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11亿元和4.25亿元,农村低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4年,全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存在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一)经济运行有压力。2014年虽然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但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落态势,下步下行压力依然较大。1.主要指标增速普遍回落。2014年全市GDP、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分别较去年回落0.3、2.5、12.2、1.1、2.0个百分点。2.工业生产增长乏力。2014年尽管从7月开始,规模工业增长缓慢回升,但是全市支柱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原煤、钢材、无缝钢管产量分别下降31.2%、17.7%、19.4%,下降幅度相对较大。

  (二)结构调整有差距。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由于历史原因,衡阳是个农业大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比较高,2014年第一产业占比达15.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0、3.6个百分点。同时,尽管经过近几年结构调整,但是第三产业占比不高依然是衡阳经济发展的短板,2014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8.0%,比第二产业占比低8.8个百分点,比全国、全省低10.2、4.2个百分点。

  (三)县域发展有空间。从衡阳7个县市的三次产业总体看,与全省先进县市有一定差距。第一产业,总量过大。2014年7个县市中第一产业总量在全省排前十位的有4个县市,分别为衡阳县、衡南县、耒阳市和祁东县。第二产业,差距明显。2014年7个县市二产总量在全省排位均在28位之后,其增长速度均在86位之后,差距明显。第三产业,也有空间。2014年三产总量上在全省除衡山县外均位列54之内,其中耒阳市位列16、衡阳县位列28、衡东县31位。

  三、新常态下衡阳经济发展方向

  2015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和“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已经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稳中求进的过程当中,更应当积极主动加快适应经济的新常态。从政府来看,应该加快转变职能。在这个新常态的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把统一、透明、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尽快的完善起来。从企业来看,企业应该加快转型升级,适应这样一个竞争的市场,适应这样一个成本压力加大的发展条件。衡阳经济更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发展的方向。

  一是要坚定不移稳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但是衡阳作为后发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平衡的基本市情没有变,所以说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依然很重要,发展依然是硬道理,发展依然是硬指标。我们应该要坚定不移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充分利用衡阳现有的交通优势,充分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机遇,精密部署,瞄准目标,精准发力。

  二是要加大力气转方式。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正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数量主导转向集约和质量效益主导成为当前转方式的重要目标。目前三大需求中,消费总体平稳,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飞跃;出口增速快,但总量小,贡献率难以提高;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还得靠投资。所以转方式还要从投资抓起,以前基础设施欠帐多,产业、民生等领域急需转型升级,要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同时要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新增长极、新增长带,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是要千方百计调结构。经济结构正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转向新的增长点。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在稳增长前提下,要尽量调整存量,对增量不断优化,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稳定第一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想尽办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需求结构中,稳定消费,提高出口贡献率,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投资的中心作用,利用投资引导经济结构调整。财政结构中,要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要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要提高可用财力。

  四是要全力以赴惠民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就业为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要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为载体,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创新社会管理为抓手,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和社会安全。要更加注重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全力以赴让全市人民享受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的生活保障。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陈知生]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