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衡阳:新增“四上”单位提质增量 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3-28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四上”企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四上”企业入库申报工作是开展统计调查基础性的工作,对准确反映地区经济的发展动态和经济发展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7年,衡阳市在扶持规模企业上精准发力,营商环境逐步向好,“四上”企业培育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企业数量不断扩容,为全市经济稳步增长注入新动力。

  一、“四上”企业新增总体情况

  2017年末全市在库“四上”单位个数3008家(不含5000万投资项目单位210家),比去年在库单位数多21家,同比增长0.7%,

  2017年全市由于企业规模扩大、新开业等原因纳入“四上”调查单位库的企业有492家,居全省6位,占全省新增 6458家企业的7.6%。其中:月度新增169家,年度新增323家;分专业看:工业172家,建筑业11家,贸经155家,房地产业33家,服务业121家。

  二、“四上”企业新增主要特点

  (一)新增单位数稳中有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市新增“四上”单位492家,比2016年增加32家,同比增长7%。其中,工业增加172家,同比增长47%;批发零售业增加127家,同比减少4.5%;住宿餐饮业增加28家,同比增长115%;建筑业增加11家,同比增长37.5%;房地产业增加33家,同比减少49%;服务业增加121家,同比减少2.4%。

  新增单位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产业规模也稳步提升。2017年,新增四上单位拟实现营业收入111.03亿元,比2016年增长10.3%,约占现有“四上企业”营业收入之和的4%左右。一般情况下企业是在发展刚达到标准后申请入库,之后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将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工业企业新增速度较快,贸经、服务业单位占比较大。近年来全市以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为核心,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企业较快发展。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2家,较上年同期增长47%,增速高于全市新增“四上”企业数增速4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企业生产较快发展。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新动能日益壮大,新市场主体大量增加,有力的带动了住宿、餐饮、房地产等行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新增“四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155家,占新增“四上”单位的比重为31.5%;新增重点服务业121家,占新增“四上”单位的比重为24.6%;新增房地产企业33家,占新增“四上”单位的比重为6.7%;这三个行业占到全市新增“四上”企业的62.8%,是入库企业的主要行业。

  (三)县市区入库企业数呈阶梯分布,石鼓区表现抢眼。由于各县市区经济基础和经济活力的差别,新增“四上”企业出现了增长不一的情况。从县市区2017年入库企业数量来看,石鼓区全年新增企业数达到77个,占全市入库企业的15.7%,排在全市首位。其次是衡南县和耒阳市,分别有50个、48个企业入库,处在第二阶梯区间;雁峰、衡东、祁东、常宁入库企业数处在第三阶梯区间,珠晖、衡山新增企业数较少。从近两年的新增企业数量看,雁峰、衡南、衡东、耒阳、常宁呈稳定增长的趋势;蒸湘、衡山、开发区新增企业数量基本保持平衡,珠晖、衡阳县、祁东2017年入库数量略有下降。

  (四)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市企业法人单位所有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新增492家“四上”单位中国有企业法人单位11家,比2016年下降21.4%;集体企业法人单位2家,与2016年持平。民营经济快速增长。民营企业法人单位477个,同比增长7.4%,占全部新增单位的比重为97.3%;私营企业379个,同比增长2.2%。

  三、存在问题

  (一)新增单位数排位后移,新建新投产单位数与其他地市差距扩大。2017年全市新增“四上”单位492家,居全省第六位,比2016年后退四位。其中长沙、株洲、邵阳、常德、郴州新增企业均超过500家。邵阳、郴州和株洲经济总量和增速均低于我市,新增单位数却超过我市,分别为630家、589家和505家,分列全省第二、三、五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建新投产企业较少,2016年全市申报新建新投产“四上”单位167家,居全省第5位,比邵阳、永州少50家左右。今年申报169家,居全省第7位,与邵阳、永州的差距扩大到150家左右,进一步说明我市项目落地慢、企业产生效益过程长,而其他地市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势头强劲。

  (二)新增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新增仍显不足。新增工业企业中,农产品加工、皮革制造、家具制造、石灰混凝土生产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共计95个,占全市新增工业企业近六成。全年仅新增1家高新工业企业,大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服务业企业中,批发零售、居民服务、娱乐、卫生和社会工作等传统服务企业占整个新增服务业企业一半以上,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三)新增企业规模小,结构调整还需优化。从“四上”企业的新增情况看,入库的492家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有5家,大多数入库企业的规模在1000-2000万元之间,对我市3000多亿的GDP基数拉动作用较为有限。从“四上”企业单位规模看,大中型骨干企业偏少,处于全国领军地位的企业则更少,市场主体综合竞争力还不强。新增企业的产业结构不优,也将制约经济较快发展。今年虽然工业企业新增较多,但主要是传统加工制造企业,产业链条短,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今年服务业申报业相对落后,全年新增重点服务业121家,仅占全市新增“四上”单位的24.6%,比去年下降2.4个百分点。除石鼓外,其他县市区申报单位较少。今年商贸企业新增单位占全省比重仅有7.3%,比去年下降18.4个百分点,低于长株潭地区也低于湘南地区的邵阳、永州、郴州。说明我市消费增长后劲不足,新型消费、信息消费、电子商务都发展缓慢,服务业申报工作的滞后,与我市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不相匹配。

  (四)协作配合程度亟待加强,基层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一是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紧密。对满足申报条件的单位的排查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企业漏报;二是申报企业的配合程度不高。一方面,企业申报成功后,每月需要按时报表,增加工作负担,还对地方政府可能从严征税产生担忧,从而不愿意参加申报,另一方面申报入库资料审核要求相当严格,导致经常需要补充修改,部分企业出现厌倦情绪,主动配合程度不够。三是基层统计力量薄弱,工作任务繁重,导致平时月度申报不及时、不积极,从而集中到年底申报,应付了事;另外由于申报审核要求严格,基层工作人员存在畏难情绪,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四、对策建议

  “四上”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举足轻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否真实反映出来,取决于能否把符合条件的“四上”企业及时纳入统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上”单位申报工作,要求各部门和县市区做到齐抓共管,应统尽统,但是“四上”单位申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仍需要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培育,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要将企业的发展培育作为“四上”企业申报工作的必要环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企业培育力度,一是继续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特别是要“真招商”、“招真商”,把抓项目工作和招商引资的成效体现在“四上”企业申报数量上,着力解决好“新增”的问题。二是努力扩大现有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着力解决好现有企业“达标”的问题。三是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在本地生产经营但不在本地统计和纳税的产业活动单位,使其变更或重新设立为独立核算法人企业,着力解决好“产转法”的问题。四是强化引导措施,重点抓好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工作,着力解决好“个转企”的问题。

  (二)优化政策,促进企业规模提升。我市新增单位规模总体偏小的现状要求我们在积极培育与增加“四上”单位数量的同时,更要因企施策,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一是积极出台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税收上给予减免,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加大培育本土优势企业力度。发展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规模超百亿的企业群体,加强一企一策的跟踪服务,建立挂钩服务增资扩产企业机制。三是引导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通过高水平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三)创新引领,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进产业向高端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发展,加快健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在新增企业中的比重,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拓展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大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力度,培育和拓展新兴服务业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一二产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功能增强、结构优化、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四)通力合作,提高申报工作积极性。加强部门协同和联动,推进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发改、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单位管理监控的职能优势,着力挖掘和培养发展潜力大的法人单位,与统计部门共享单位信息,共同建立准入库法人单位信息库,不断提高入库工作的预判能力和工作效率,做到应统尽统。积极对接省级考核要求,改进考核目标,由对新增考核改成净增考核。建立 “四上”单位申报奖惩机制,对参与申报的主要工作人员适当进行奖励,从而提高基层“四上”申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宣传指导,增强企业申报意愿,引导企业主动申报入库。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谭    捷]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