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与相关市州经济发展对比分析与思考
2016年,娄底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回升、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排位前移,但经济总量偏小、发展不快、结构不优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何理性客观地看待娄底的发展态势,并找准“转型发展、奋力赶超”的努力方向,是娄底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将娄底与全国全省、“邵益永怀娄”同方阵兄弟市州、“长治、六盘水、马鞍山、攀枝花”等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供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参考。
一、近几年娄底经济发展对比情况
(一)与自身发展比,娄底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回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2016年是娄底经济发展爬坡过坎、行稳致远的一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深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逐月稳步回升,在全省排位前移,扭转了前两年全市排位靠后的被动局面,全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柔韧性不断增强。从增长速度看,全市GDP从年初的6.9%回升至全年的7.6%,第一产业增加值从年初的2.5%回升至全年的3.6%,第三产业增加值从年初的10.9%回升至全年的1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上半年的3.8%回升至全年的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年初的5.4%回升至全年的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年初的11.3%回升至全年的11.9%;从增幅排位看,与上年比较,GDP前移1位,第一产业前移5位,第二产业前移4位,第三产业前移4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前移7位,建筑业增加值前移7位,固定资产投资前移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移10位,财政总收入前移1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移6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移1位。这一系列数据表明,2016年娄底稳增长的各项谋划和措施是卓有成效的,省直相关部门、社会各界投资者对娄底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发展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对娄底经济运行总体的回升趋势是认可的,各级各界对娄底经济的外在观感、认可度和信心都在明显提升。
从2015、2016两年全国、全省及各市州经济增长速度对比情况看,娄底克服“四期叠加”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力推进“工业提振”等七个“三年行动计划”和“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2016年GDP增速与2015年持平,是全省唯一没有回落的市州,而全国、全省及其他市州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二)与全国全省比,娄底经济增长总体快于全国,但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6年,娄底GDP增长7.6%,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5和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5和0.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2和3.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和1.6个百分点。
从经济结构看,娄底第三产业占比偏低,结构不优。2016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8.6:39.8:51.6,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4:42.2:46.4,娄底三次产业结构为14.7:48.3:37.0,娄底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均高于全国、全省,而第三产业占比则低于全国、全省14.6和9.4个百分点。
(三)与“邵益永怀娄”同阵兄弟市州比,娄底经济总体发展偏缓结构不优,保位进位压力巨大
邵阳、益阳、永州、怀化和娄底同属于我省经济发展的第三方阵,是娄底赶超进位的关键所在。2016年,第三方阵总人口、区域面积分别占到全省的38.1%和43.0%,而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只占全省的23.6%、14.7%,总体上发展水平偏低。
从地域面积看,娄底居第5位,国土面积不足邵阳、永州、怀化的一半,约为益阳的三分之二。
从常住人口看,娄底居第5位,比排第1位的邵阳少339万人,比人口最接近的益阳少54万人。
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看,娄底居第5位,比排第1位的永州少44.4亿元,比收入最接近的益阳仅少2.5亿元。
从GDP总量看,娄底居第4位,比怀化多3.9亿元,比益阳少84.0亿元,比邵阳少120.7亿元,比永州少165.7亿元。从GDP增长速度看,娄底居第5位,低于怀化0.5个百分点,低于永州0.4个百分点,低于邵阳0.3个百分点,低于益阳0.2个百分点。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看,娄底居第5位,比排第一位的永州少176亿元, 比益阳少89.2亿元,比怀化少132.0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3.6%,低于GDP占比0.9个百分点。 从增长速度看,娄底与怀化益阳并列第3位,低于永州0.6个百分点,低于邵阳0.2个百分点。
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看,娄底居第4位,比邵阳、永州少400多亿,比益阳少115.8亿元,比怀化多118亿元。 从增长速度看,娄底居第1位,快于益阳0.3个百分点,快于怀化0.1个百分点。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娄底居第5位,比邵阳少349.5亿元,比益阳少156.2亿元,比永州少104.6亿元,比怀化76.6亿元,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从增长速度看,娄底居第2位,低于邵阳0.1个百分点,高于益阳、永州、怀化0.1个百分点。
综合来说,娄底与同阵兄弟市州比,2016年无论从总量还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不占优势,投资、消费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总量偏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待加强。
(四)与全国同类资源型城市比,娄底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仍待提速
选取山西省长治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四川省攀枝花市、安徽省马鞍山市与娄底五个资源型城市进行对比,5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比较接近,除攀枝花市土地面积相对小一些之外,其它4个城市土地面积都在一万平方公里上下;GDP均为千亿级别,2015年GDP总量均为1000-1500亿元之间;经济结构上都是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攀枝花市第二产业占比达70%以上,其它4个城市第二产业占比都在50%左右。
从5城市资源生产情况看,长治市是“煤铁之乡”,2014年原煤产量1.2亿吨,钢材产量698万吨;六盘水市是西南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西南煤海”、“江南煤都”之誉,2015年原煤产量6275万吨,钢材产量300万吨以上;攀枝花市是中国四大铁矿区之一,2015年铁矿石产量9045万吨,钢材产量453万吨;马鞍山市是中国重要钢铁工业基地之一,2015年钢材产量1964万吨,水泥产量1450万吨;娄底也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现代钢城”之称,钢铁、煤炭产量都在千万吨左右。
从5城市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看,娄底总体上好于长治市,差于六盘水市和马鞍山市,与攀枝花市互有快慢。从GDP看,增长最快的是六盘水市,得益于循环经济、大数据电子信息、大健康医药、新型建筑建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增速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最慢的是长治市,受煤炭行业价格低迷影响,2015年GDP负增长,从2016年上半年开始,随着煤炭市场的回暖,GDP增长由负转正,全年仅实现4.6%的增长。从三次产业看,因为5城市均是以工业主导的城市,第二产业的增长情况直接影响全市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增幅排位与经济增长排位一致;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看,娄底居第4位,比马鞍山市少864亿元,比攀枝花市多504亿元,从增速看,居第2位;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娄底居第2位,比长治市少81亿元;从公共财政收入看,娄底居第3位,不足马鞍山市的一半,比六盘水市少29亿元,比攀枝花市多47亿元,但从增速看,娄底财政收入增速居第1位,这就说明2016年娄底经济的稳步回升有效带动了全市财源税源的稳步提高。
从5城市转型发展情况看,各有侧重点和突破口。
长治市提出,“十三五”要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深入推进煤炭“六型”转变,加快冶金、电力、焦化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中西制药、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家政服务、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培育新兴业态,拓展发展新空间。
六盘水市提出,“十三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突出抓好循环经济、农村改革、山地旅游三件大事,突出走好山地特色产业生态路、山地特色现代农业路、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山地特色城乡一体路四条新路。工业上,坚持以循环经济为旗帜,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围绕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目标,高举循环经济旗帜,加快建立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工业体系,抓好全域循环化发展,抓好工业循环化改造,抓好资源循环化利用。服务业上,坚持以大数据、大健康行动为抓手,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加快引进落地一批大数据优强企业,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大力实施大健康战略行动,围绕“医、养、健、管”,推进大健康六大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仓储物流等服务业。 攀枝花市提出,“十三五”要实现“由工矿基地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变,由钢铁之城向阳光花城转变,由三线建设城市向康养休闲城市转变,由资源大市向经济大市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总体目标。工业上,提出要构建以“4+4”为重点的工业体系,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钢铁、矿业、钒钛、机械加工与制造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攀枝花市由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体的传统工业结构向以机械装备制造为中心的现代工业结构转变。服务业上,提出要以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为抓手,发展壮大阳光康养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四 大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商贸服务、旅游、房地产等三大生活性服务业。
马鞍山市提出,“十三五”要坚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工作主题不动摇,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立市之基,努力打造工业强市、生态强市、文化强市。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为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要着力推进钢铁、装备及汽车制造、轻化及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主支撑地位,努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重点发展和培育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娄底市提出,“十三五”要坚持“加速转型、奋力赶超”,努力将娄底建成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城市,打造成为大长沙的拓展区。工业上,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打造湖南省汽车产业配套、板材深加工、中部地区不锈钢三大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机械制造、国家应急救援产业、电子陶瓷三大特色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态环保、住宅产业等六大新兴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工业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上,主攻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健康产业等4大支柱服务业,培育壮大科技信息、电子商务、体育会展业等3大新兴服务业,提升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3大传统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端高质的方向发展。
二、娄底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总的来说,2016年娄底经济企稳回升,稳中向好,顺利实现“十三五”“开门红”。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娄底GDP保位进位形势严峻。从近三年“邵益永怀娄”GDP总量对比情况看,娄底处于“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不利局面。与排在前面的益阳、邵阳、永州比,差距均呈逐年扩大态势,进位难度逐年增大;与排在后面的怀化比,优势却逐年缩小,从2014年的29.6亿元到2015年的18.4亿元再缩小到2016年的3.9亿元,保位(全省经济总量第11位)压力更加突出。怀化目前正在全力紧盯娄底试图赶超,已明确提出赶超目标,作为“十三五”全省确定的三个增长极之一,怀化是西南地区区域性交通枢纽,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要素双向流动的过渡地带,全力打造成辐射大西南、对接成渝城市群的新增长极。如果娄底及相关市州2017年继续延续目前的这种发展态势 ,GDP总量被反超的危险就比较大。
二是娄底经济发展速度总体偏缓。从近几年情况看,娄底经济持续探底,与第三方阵5个兄弟城市比,连续三年均为第5位,与同类型资源型城市比,除长治市以外,其它几个城市增长均快于娄底。而从“十三五”规划确定的GDP年均增长目标任务看,除了长治市和攀枝花市未定具体增长目标外,其它城市目标均高于娄底:邵阳目标为年均增长9.0%,益阳目标为年均增长9.5%,永州目标为年均增长9.0%,怀化目标为年均增长9.0%,娄底目标为年均增长8.5%,六盘水市目标为年均增长12.0%,马鞍山市目标为年均增长9.0%。如果按照这个预期目标实现,娄底与其它相关城市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从各城市确定的“十三五”发展目标可以看出,城市之间“追赶比超”意识浓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城市都试图突破当前“三期叠加”下的经济发展困境,以期尽快实现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在新常态下的新竞争中取得先机。
三是娄底产业结构不优。无论经济学原理还是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都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高,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会上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全国经济也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2016年,娄底第三产业占比为37%,仍然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14位,与2000年(40%左右)相比有所下降,与2010年相比也只提高了5.5个百分点,娄底这种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占比偏低、发展不充分、基础薄弱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奋力赶超”的短腿。
四是娄底转型发展步伐不快。从5个资源型城市发展情况看,只有六盘水市持续保持新常态下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近几年以来,六盘水市以循环经济为旗帜,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以山地特色为主导,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以大数据、大健康行动为抓手,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大数据电子信息、大健康医药、新型建筑建材等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后发赶超势头向好。而娄底在新兴产业培育上总体亮点不多,虽然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电子陶瓷等新兴产业和非产能过剩行业近几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向好,娄底经济结构有所改善,但是这些新兴产业比重较小,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和拉动力度不强,不足以对冲传统支柱行业下行对经济的拖累。
三、工作建议
(一)做大经济总量。近十年以来,娄底总量一直高于怀化,也曾在2004年和2006年赶超过益阳,从目前的情况看,2017年存在被怀化反超的危险,而进位则难度更大。一是要盘活存量,继续做大做强钢铁、能源、水泥、建材等传统支柱行业,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完善的工业管理体系、成熟的产销链条、熟练的技术工人都是娄底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当前经济转型发展也并不是要把这些传统支柱行业淘汰掉,而是要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使这些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行业是做大娄底经济总量的关键所在。同时,要加大民间融资问题处置力度,通过资产重组、诚信重建,激发民间投资信心与活力。二是要培育增量,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以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新兴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激发发展新活力,招大引强,培优扶强,加大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和达标企业申报入统工作力度,以新增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新增产值壮大全市经济总量。
(二)加快转型步伐。对比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早转型、转型力度大、转型方向明确的城市率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一是要明确转型方向和重点。要根据娄底经济发展实际,深入分析产业形势,进一步明确转型重点方向,实施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扶持,推动优质生产要素、资金、土地等资源向这些行业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能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二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人才是推动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研发环节,抓紧技术渗透,鼓励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共建技术联盟,搭建合作开放、市场化运作的技术支撑平台,合作共赢,提高企业科研能力,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留住人才。三是要优化转型发展环境。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帮助企业、支持企业的服务意识,竭力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支持担保企业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引导银政企三方深度对接,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困难。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转型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当前娄底企业总体上还处于“想转型、怕转型、不知道怎么转型”的状况,因此,要进一步为企业转型发展明确方向,解除企业转型发展的后顾之忧,引导企业向符合产业政策要求、前景好的方向发展。
(三)补齐发展短板。服务业发展是娄底经济一大短板,一是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要注重服务业大项目的引进与投产,注重引导服务业投资向旅游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倾斜,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努力培育壮大服务业企业队伍,培育服务业品牌,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二是要着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要加快建设特色商业街、城市综合体等商贸中心,突出文化、商品、经营、建筑和人文特色,提高商业集聚程度,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扩大消费需求。三是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转型升级,努力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新格局。四是要注重民生事业发展。通过PPP项目带动社会投资向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产业集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补齐民生短板,激发消费活力扩大内需,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石峰 陈惠明 秦金莲 肖泉]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