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邵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稳向好 稳中求进
2017年,830多万邵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全市“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目标,积极依托地方资源,主动作为谋求发展,大力培植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规模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
一、主要特点
邵阳规模以上服务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企稳向好稳中求进。
一是从个数来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为了壮大规模服务业企业队伍,全市先后四次召开了部门联席会议,两次召开了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和统计工作会议,多次召开了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服务业“入规入统”工作,委派工作组异地专题考察学习,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培植发展规模服务业和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市政发〔2017〕15号),抓规模服务业“入规入统”工作的力度前所未有。根据11月国家联网直报平台数显示,全市有243家规模服务业企业参与联网直报,截至12月,全市全部规模服务业企业全年成功“入规入统”148家,其中营利性服务业57家,全市全部规模服务业企业可望递增到373家,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递增到142家。
二是从增幅来看,发展优势不断显现。从11月全市参与联网直报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来看,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2.7亿元,同比增长19.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居中西部市州第3位。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95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45.4%,高于全省17.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居中西部市州第2位。
三是从全部总量来看,突破80亿元大关。全市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量累计实现82.7亿元,同比增长19.1%,总量突破80亿元大关,比去年同期的70亿元基础上增加了10亿元。
四是从超亿企业来看,骨干企业总量占比大。全市243家规模服务业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的超亿元企业只有10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总量为55.4亿元,占全部总量的67.1%。在过亿企业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邵阳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邵阳市分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邵阳市分公司是邵阳的龙头骨干企业,分别实现总量16.3亿元、9.4亿元和9.1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总量34.8亿元,占全部规模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量的42.2%,占过亿企业营业收入总量的63%。
五是从行业门类来看,三大行业总量领跑。全市有十大行业门类,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居民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七大行业营业收入的总量仅分别实现4.3亿元、3.3亿元、2.7亿元、1.45亿元、0.87亿元、0.7亿元和0.67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三大行业总量领跑,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8.3亿元、19.1亿元、11.3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量的46.3%、23.1%和13.7%,助推了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运行,显示出较好的引领作用。
六是从行业增长来看,九大行业稳步运行。全市十大行业中,除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营业收入下降66.5%外,其余九大行业的营业收入全部实现了良好的稳步发展运行态势,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修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4.7%、47%、45.2%、41.5%、35.3%、29.4%、18.7%、17.6%、7.2%。
七是从行业盈利能力来看,四行业营业利润超前。全市所有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成本54.2亿元,同比增长18.8%;特别是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的营业成本增速在十行业中居前五位,分别同比增长74.7%、48.4%、41.4%、40.7%和30.5%。全市所有行业累计实现营业利润9.5亿元,同比增长22.5%,特别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营业利润增速在十行业中占居前四位,分别同比增长104.6%、66.3%、58.7%和32.5%。
八是从民生福祉来看,员工福利节节攀升。随着规模服务业企业外部需求形势不断好转,特别是在以脱贫攻坚为总揽,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民生财政投入持续加大;着力办实事解难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大好形势下,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应付职工薪酬不断增长,企业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得到有效保障,各地在外打工的技术人才看好各种利好纷纷返乡,壮大了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人才队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14.9亿元,同比增长22.2%。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到32634人,同比增长1.6%。
九是从区位优越来看,交通通畅四通八达。目前,全市已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形象,改写了邵阳历史,改变了世人印象,提升了邵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交通状况根本改观,2017年,全市实施重点项目287个,完成投资56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2.1个百分点,150个项目实现全部投产或单项投产。武冈机场6月28日通航,相继开通北京、郑州、长沙、海口、昆明、杭州、重庆等七个城市的航线,邵阳由“高速时代”进入“高铁时代”,进而进入“航空时代”,现在全市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路通联畅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交通,为规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十是从发展劲头来看,服务业活力凸显。近年来,全市积极抢各种机遇,加快了后发赶超的步伐,始终围绕把邵阳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湘桂边陲的物流中心、产业兴旺的经济强市、湖南西南的生态屏障、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的幸福家园”的宏伟目标,服务业活力凸显,邵东大市场、湘西南农产品物流中心、步步高新天地等44个现代商贸物流项目加快推进。邵东、城步、洞口、新邵、邵阳县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魏源故居等8个旅游景区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实现旅游收入较快增长。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35家,存贷比提高2.9个百分点。
十一是从优惠政策来看,政策优势趋好。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战略,省着手布局的“一带一部”区域发展战略,均有利于全市开放崛起、后发赶超,有利于全市补齐短板、改善服务业发展条件,上级的良好政策,为全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谋发展的精神动力。尤其是全市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凝聚了共识。国家、省、市各项利好政策,为邵阳加快发展装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推动邵阳服务业产业高速发展。
二、制约发展的瓶颈
全市规模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虽然逐年在提升,但竞争力还不够强、发展滞后,个数少、总量偏低、速度偏慢、区域发展不平衡、骨干龙头企业少、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与兄弟市州相比不占优势,具体制约发展的瓶颈体现在:
(一)在全省位置偏低
1、个数偏少。截至11月(下同),全省规模服务业企业个数4940家,全市只占全省的4.9%,居全省第7位,居中西部市州第1位,但相比省前三位市州,还分别少1103家、317家和278家;全省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2032家,全市个数只占全省的4.7%,居全省第8位,居中西部市州第2位,但相比省前三位市州,还分别少549家、137家和60家。
2、总量偏低。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861.1亿元,全市只占全省的2.9%,居全省第9位,居中西部市州第2位,但相比省前三位市州,还分别少1250.3亿元、188.1亿元和119.3亿元;全省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49.4亿元,全市只占全省的0.7%,居全省第12位,只居中西部市州第5位,总量远低于省前三位市州。
3、速度偏慢。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速20.1%,全市增速低全省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居中西部市州第3位;但相比省前三位市州,分别低12个百分点、9.7个百分点和9.2个百分点;比中西部前2位还分别低于1.8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全省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速28.3%,全市增速高于全省17.1个百分点,居全省6位,居中西部市州第2位,但相比省前三位市州,分别低21.7个百分点、15.4个百分点和8.9个百分点。
(二)行业及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有着830多万人口的邵阳,有着天然的各种优势,物产资源丰富,地下矿产充足,交通四通八达,区位日渐优越,在全省范围内无论是单位数量还是经济总量都应该占据一定的地位。但从实际来看,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个数、总量和增幅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对全市服务业经济造成较大影响。从行业分布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0家、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2家、文化体育娱乐业32家、卫生和社会工作30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9家、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业21家、教育21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7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1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家。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只有2家,互联网和相关服务1家。
(三)各县市区企业分布不平衡
由于种种原因,全市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个体经营户因某种原因无法纳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统计,截至12月底(含年度申报),全市375家规模以上企业分布情况来看,邵东76家、双清50家、武冈40家、洞口33家、大祥36家、城步28家、隆回26家、邵阳县23、绥宁20家、新邵18家、新宁17家、北塔8家。从县域区域来看,全市传统服务业行业相对较多,更易受外部市场冲击的影响,导致县域服务业经济总量和增速不平衡,总量呈现东高西低,增幅呈现西高东低的局面。
(四)亏损企业退出多
在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的背景下,由于企业经营亏损等原因,全市有11家企业先后因停产倒闭等原因申报申请退出。截至11月,全市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利润9.5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有39家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亏损面达16.04%,亏损额达1.2亿元,亏损额呈上升趋势,影响了全市规模服务业经济的发展。
(五)骨干企业支撑不强
2017年,虽然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措施,但全市服务业优势行业不多,大部分规上服务业企业的整体水平不高,优势非常突出的服务业支柱产业尚未形成,真正对全市经济起明显支撑、带动作用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不多,产业链短、产业聚集度不高,龙头企业偏少,特色不鲜明,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截至11月,全市营业收入过亿元的规模以上服务业骨干企业有10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对全市规模服务业经济支撑力度不够。10家过亿企业总量相对较大,增长幅度过慢是当前制约邵阳规模服务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三、对策建议
2018年,各级应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二中心一枢纽”建设,促进全市服务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以“二中心一枢纽”为契机,提供持续动力。发展规模服务业经济,有助于邵阳服务业经济不断向前迈进,有助于邵阳社会经济稳步向前发展。要紧紧把握全市“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目标,加大抓服务业生产运行的指导和帮扶力度,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提供快速发展动力,助推邵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要抓住市“二中心一枢纽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制定和完善服务业发展战略机制,力促在全省抢占先机,为邵阳经济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新动力。
(二)要以“二中心一枢纽”为契机,提供合作平台。要领悟“二中心一枢纽”的实质,树立“一盘棋”思想,带着课题走出去,加强对外特别是与周边市州的交流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强多个层面的跨区域合作,加快省内发达地区的互动合作;要利用好当前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有利的政策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诸多便利条件。要力争在基础设施、产业、市场、民生、社会事业一体化等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效,使邵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优势和内需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促进邵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使邵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要以“二中心一枢纽”为契机,夯实基础工作。2018年,面对邵阳的天时优势、地利优势和人和优势等诸多优势,应借势而为,加大重视力度,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政策优势主动发力,解套制约瓶颈,夯实规模服务业企业的基础根基。要认真执行好“二中心一枢纽”战略思想,抓实抓好达标企业“入规入统”申报工作,壮大企业队伍,抓实抓好部门联动工作,帮扶指导企业运行,抓实抓好新兴领域骨干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和推动一批服务业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壮大企业总量规模;要把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植发展规模服务业和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市政发〔2017〕15号)中可操作性的鼓励措施落实到位,切实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增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后劲。同时要切实把握好当前服务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确保服务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助推邵阳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杨佳国]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