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17年邵阳市经济运行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2-26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邵阳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稳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2017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全省比较

  (一)2017年,全市GDP1691.5亿元,同比增长8.1%,全省增长8.0%,全市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排全省14个市州第9位,7个中西部市州第5位。

  (二)规模工业增加值535.1亿元,增长7.3%,全省增长7.3%,全市与全省持平,排全省第6位,中西部第4位。

  (三)固定资产投资1840.1亿元,增长13.1%,全省增长13.1%,全市与全省持平,排全省第10位,中西部第5位。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6.2亿元,增长11.0%,全省增长10.6%,全市高0.4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位。

  (五)财政总收入153.4亿元,增长8.7%,全省增长7.4%,全市高1.3个百分点,排全省第8位,中西部第7位。

  (六)实际利用外资2.66亿美元,增长18.1%,全省增长12.6%,全市高5.5个百分点,排全省第4位,中西部第3位。

  (七)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330.8亿元,增长17.5%,全省增长16.9%,全市高0.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位,中西部第1位。

  (八)进出口总额114.7亿元,增长33.1%,全省增长39.8%,全市低6.7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0位,中西部第5位。

  (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3元,增长10.8%,全省增长9.4%,全市高1.4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位,中西部第1位,其中城镇居民收入25029元,增长8.8%,全省增长8.5%,全市高0.3个百分点,排全省第6位,中西部第4位,农村居民收入10756元,增长10.6%,全省增长8.4%,全市高2.2个百分点,排全省第4位,中西部第4位。

  二、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主要亮点

  (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经济增长开启换挡新模式

  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中有优。2017年,面对高开低走、低迷下沉的重重压力,市委市政府坚持对症施策、密集调度、精准发力,11大主要经济指标有10大高于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大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三。

  2、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一是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6年的21.5:35.2:43.3调整为2017年的19.7:35.2:45.1,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历史性首次降到20%以下,二产业比重保持不变,三产业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二是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改善。2017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4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1.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8.66亿元,增长9.8%,其中,利润总额62.2亿元,增长16.5%。四是创新驱动势头良好。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18亿元,增长17.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专利授权1627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40件,“湘中”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成就新作为

  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稳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部署,落实降低实体企业成本21条、房地产去库存19条和物流业降本增效若干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稳步发展,“三去一降一补”成效初显。

  1、扎实有效去产能。通过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坚决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 2017年共关闭企业360家,责令整改235家,淘汰落后产能项目16个。

  2、因地施策去库存。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全市商品房去化周期由24.9个月缩短到15.2个月,棚户区改造开工46309户,货币化安置比例提高到60%。

  3、多措并举降成本。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2017年降低企业用电、物流成本5.1亿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15.1亿元,为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创造了条件。

  4、精准加力补短板。针对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问题,加大补短板力度,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7.2%、29%、36.5%、48.8%。

  (三)全面促进实体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

  以结构调整为导向,全力推进“产业兴邵”,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

  1、农业提质增效。市委市政府以“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思路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切入点,支持各地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2017年,全市农业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2.43亿元,同比增长4.1%。优质稻种植面积116.5万亩,比前三年平均数增加37%;生猪、肉牛、奶牛饲养量全省第一;良种油茶、柑桔、中药材等特色经作快速发展;“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06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623家,实现加工销售收入1043亿元。

  2、工业转型升级。2017年,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24.77亿元,同比增长9.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特别是随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工业经济发展环境逐步优化,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全市主导产业由过去的轻化型、能耗型开始向绿色型、智能型转变。邵东锐科机器人在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板挂牌上线,智能家电之小米电饭煲、邵东智能制造、3D打印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或单项投产,彩虹集团邵阳特种玻璃、桑德集团、富电集团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户,皮具箱包、印刷、小五金、打火机、发制品等一批传统特色产业联建园区、成建制升级。

  3、服务业活力倍增。2017年,邵阳服务业发展整体良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262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1%。邵东大市场、湘西南农产品物流中心、步步高新天地等44个现代商贸物流项目加快推进;友阿国际广场建成营业,世界500强沃尔玛入驻邵阳;邵东、城步、洞口、新邵、邵阳县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积极发展全域旅游,魏源故居等8个旅游景区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实现旅游收入较快增长;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35家,存贷比提高2.9个百分点。

  (四)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有新举措

  1、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4亿元,有望实现21万人脱贫、441个贫困村“摘帽”。大力实施千村万户光伏扶贫工程,建成光伏扶贫项目281个。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1074个,新增扶贫小额贷款10.3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9914套、搬迁37757人,完成危房改造14126户。

  2、大力支持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邵阳市一中搬迁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湘中幼师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入学。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规划馆相继开馆。市体育中心主体封顶,即将投入使用。邵阳学院附属二院儿科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市中医医院岐黄综合楼、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等项目加快推进。

  3、全面加强价格工作。深化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整顿治理乱收费等价格违法行为。完成市区出租车价格调整,并实现了平稳过渡。提高价格监测预警和分析能力,进一步规范电价、水价、燃气价格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价格。201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7%。

  三、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2017年,全市各级各部门针对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全市经济运行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需引起重点关注。

  (一)工业增长基础薄弱

  一是缺乏大型产业园区。全市12个开发区仅5个省级产业园区,其余7个为省级工业集中区,没有国家级开发区,且开发区的专业特色不够突出,依托专业特色吸引同行业企业向产业区聚集的能力不强;二是产业集群黏合度不强。全市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处于原材料初加工扎堆的“准集群”状态,内部产业链畸形化导致产业集群内产品同质性程度高,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配套产业环节;三是科技创新不足。目前全市工业发展的科技、人才建设落后,经济发展缺乏支撑力,先进技术运用与现代工业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企业管理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人才少。四是企业品牌缺失。拥有全国及国际影响的企业和品牌很少,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大多数产品利润微薄,既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特色的树立。

  (二)投资建设后劲乏力

  201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但投资增长后劲仍然不足,2018年要保持目前这种较好态势,压力仍然很大。一是大项目贡献偏弱。全市5000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全部投资比重为38.1%,低于全省5.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7%。二是项目资金偏紧。投资项目到位资金仅增长9.0%,低于全部投资增速4.1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和自筹资金分别为-10.6%和8.1%。三是区域投资发展不平衡。全市投资总体上呈现县(市)好于城区的态势。从增速看,全市有8个县(市、区)投资呈两位数增长,其中大祥区高达29.6%,负增长的2个县区,绥宁和城步两县保持个位数增长,发展极不平衡。

  (三)进出口高位增长的不利因素不断显现

  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过高、环保清查和整治导致发制品、皮革箱包等出口行业停产整顿,以及出口退税下调等多方面原因,今年全市进出口增速出现一定幅度下滑。1-12月,完成进出口总额114.7亿元,增长33.1%,比全省低6.7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0位,比去年下降五个名次。

  四、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一)抓重点,充分发挥好投资的拉动作用

  一是要抓大放小,狠抓大项目的储备和引进。当前,全市还处于以投资建设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市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关键要靠投资拉动,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和保证,而投资总量的扩大主要依靠重大项目的支撑和拉动。

  二是要抓好抓实重大项目的推进,做好项目建设服务工作。及时解决项目推进的瓶颈制约和生产要素保障问题,督促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力争使投资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达效。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实体经济直接融资的比重;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政府、银行、企业间的沟通协调,争取扩大信贷规模,保障已开工大项目的资金需求。

  (二)补短板,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一是要完善对外贸易发展配套措施。在全力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要加快研究和出台项目用地、规划、环评、供电、供汽、融资、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为发展对外贸易提供强有力的组织、经费和机制保障,打造政策高地和投资洼地。

  二是要大力扶持外贸出口龙头企业。要积极引导市内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贸、品牌建设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努力培育自主品牌,建立完善境外销售平台建设,努力拓展欧盟、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

  三是要努力挖掘全市外贸潜在增量。全市箱包、皮具、皮草、服装、医药化工产品等每年通过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代理出口量大,外贸出口挖潜增量还大有作为,必须积极引导市内代理出口企业在邵办理、注册自营进出口业务,确保全市对外贸易尤其是外贸出口实现突破式增长。

  (三)强弱项,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一是要围绕产业链建设和园区发展,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湘商产业园是项目落地的主战场,要创新方式方法,围绕龙头企业,培育园区产业链,完善园区产业体系,形成“引入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示范效应。

  二是要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打造产业集聚新引擎。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更优越的政策氛围和环境,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方式方法,产业发展政策既要面向产业整体,又要重点扶优扶强,实现普惠和精准扶持的良好结合。

  三是要加大“入规”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工业企业进入规模统计范围。引导和帮助企业树立统计法治意识,及时申报纳入“四上”单位和投资项目名录库,促使本地区和本领域达到统计标准的工业企业和单位应进尽进,应统尽统,提升规模工业“造血”功能。

  (四)保优势,激发消费市场的潜在活力

  一是要转变消费模式,培育新消费增长点。扩大消费首先要扩大消费空间,转变传统消费模式,要打破目前全市消费品市场过度依赖汽车、石油制品等大类商品拉动消费的消费模式,着力扩大信息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等,促进节能汽车、新型电子产品、智能家电等热点商品销售,增强其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带动作用。

  二是要努力发展本地电商,拓展消费增长新通道。要紧抓国家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引导支持本地商贸企业自主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或借力第三方交易平台,增强本地电子商务对消费品市场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拓展消费增长新通道。

  三是要着力提高居民收入,不断提升消费能力。收入增加是消费增长的基础,是将消费欲望转变为现实的前提。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分配政策上对中低收入者给予倾斜,消除居民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    舒振朝    罗    璇]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