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用工现状调查与思考
自邵阳城区疫情发生以来,邵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部署要求,全市极短时间内实现社会面疫情“动态清零”,确保全市各项行业经济发展“不失速”。各相关行业部门迎难而上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多举措开展为企业生产一线员工送温暖等活动,指导企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运行。为深入了解全市规模服务业企业用工情况,邵阳市统计局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对全市部分规模服务业企业用工情况开展专项调查。
一、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用工现状
(一)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6563520人。12个县市区中,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县市区为邵东市、隆回县;在50万人至100万人之间的县市区有5个,分别为邵阳县、洞口县、武冈市、新邵县、新宁县;在30万人至50万人之间的县市区有2个,分别为大祥区、双清区;在10万人至30万人的县市区有3个,分别为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北塔区。全市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二)企业用工缓解就业压力。据调查,截至3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59016人,比去年同期57575人增长2.5%。从分县市区从业人员来看,大祥区8167人、双清区7195人、邵东市6814人、武冈市6803人、邵阳县4646人、新邵县4569人、北塔区4506人,隆回县4214人、新宁县4197人、洞口县3601人,绥宁县2856人,城步县1448人。数据显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容纳了城镇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部分人员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
(三)企业用工动力劲足。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部分县市区企业用工劲头十足。企业用工相对较好的邵阳县同比增长12.3%、隆回县同比增长6.85%、大祥区同比增长5.22%、新邵县同比增长4.82%、新宁县同比增长4.69%、洞口县同比增长4.53%、武冈市同比增长4.34%、绥宁县同比增长0.46%。
(四)企业容易招纳员工。调查显示,全市部分县市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员工平时容易招。当前交通便利,企业工资待遇好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容易招到员工。有的县市区相关企业举办了多次人力资源招聘会,招工情况比较理想。高工资待遇吸引了本地留守人员到企业复工复产。容易招主要原因就是:外地员工想回家创业,疫情解封后回邵阳重新返回原企业上班。由于容易招到符合企业一线条件的员工,大部分企业能开足马力促使企业正常运行。
(五)能留住高素质合格人才。据调查,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相应一线技术员工能安心在企业,由于企业待遇好,员工没有主动离岗;部分企业员工技术熟练后,能满足现有的工资待遇,没有选择跳槽外流,员工队伍稳定,虽然加大了招工频率,但招进来的都是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过亿规模服务业企业能留住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一线技术工人愿意来,加之企业自己愿意加大力度培养本地技术人才,20-40岁的年纪轻技术水平高的人员恋家,由于薪酬合理,纷纷从沿海大城市回归邵阳家乡上班,可以照顾在家的老人和小孩,由于高素质合格人才回归,企业可以节约很大的成本和精力来培训员工技术。
(六)企业用工季节性旺淡突出。全市有的规模服务业企业中,员工大多数是“半工半农”的当地农民工,他们农闲时到企业做工,农忙时回家务农,企业季节性用工矛盾初显。有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旺季和淡季矛盾比较突出,旺季的时候业务订单多效益好,员工的工资高而稳定,纷纷安心在企业务工;淡季的时候订单少企业的效益就相应下滑,企业不能满负荷运行,员工就会回家务工农活等候企业召唤,做到务工与农活两不误。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据调查,截止到3月,全市还有4个县市区企业人员用工仍有缺口,体现明显动力不足。北塔区同比下降6.03%、城步县同比下降4.36%、邵东市同比下降3.1%、双清区同比下降0.29%。这些县市区的企业用工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当前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用工的需要。
(一)工资薪酬难以满足员工愿望。由于生活成本的上升,部分企业员工对薪酬的期望值有了更高要求,而多数属微利经营的中小规模服务业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员工高薪酬的期望,薪酬问题也自然成为了部分中小企业员工安心工作的最主要因素。一些企业老板在招工时反映,一些高级技术工人月薪开价是6000-8000元,一线生产工月薪开价就是4000-6000元。一些企业老板说,他们看中的就是邵阳的丰富人力资源才在邵阳办企业的,这样的工资,企业老板坦言难以承受。
(二)整体素质难以达到企业要求。据调查,部分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反映一线技术工人比普通工人难招,员工整体素质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如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业行业、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等企业老板认为,他们企业所需普通员工好招,但符合技术要求的员工相对难招一点,即使有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应聘的员工附加条件也相当高。
(三)地理环境不易吸引年轻员工。全市有部分企业处在偏远的西部山区,地理环境等相对滞后,一些年轻的员工不愿意到山区企业务工。据调查,当前员工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00后,对就业预期较高,更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都愿意在工作生活环境好的企业就业,他们的择业观更倾向于城市,不愿意到偏远小城镇发展。据一些山区企业反映,由于企业处在山区地方偏,员工跳槽频繁,用工非常不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年轻的务工人员难到山区企业就业,本地年轻人吃苦精神差。
(四)工作生活环境还需改善。据调查,个别企业员工认为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工资待遇与自己的期望值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有些企业的基础设施还落后,工作条件与好企业相比没有优势,配套设施目前还不完善;有些企业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激励制度没用形成,使员工缺乏积极性。有的企业用工及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只求短期效益,缺乏长远发展观念。
(五)招工宣传力度还不够。对企业的优势、用工环境、用工量、工作性质、劳动保障、劳动报酬等宣传不够,没有真正将宣传触角延伸到农村,缺乏强有力的宣传力度;不能有效地引导务工人员就近就业和帮助他们消除舍近求远的打工观念;没有深入细致、广泛性地开展好企业招工用工的宣传,宣传口径单一、范围狭小、宣传深度和广度肤浅。
(六)疫情解封后人才难以保留。疫情解封后,个别的高技术员工选择本地就近上班。但有的高技术人才已习惯了都市生活,其生活、务工习惯也早已融入到外地大环境之中,客观上分流了全市劳动力,致使部分劳动力难以得到保留。
三、破解问题对策建议
(一)要加大挖掘劳动力资源力度。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邵阳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引势利导,促其尽快就业。如辍学在家的社会青年,文化程度不够高,却在就业岗位上相对“挑剔”,既不愿意从事企业的一线生产,又无法适应企业的管理、技术岗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因此要加强引导,努力转变其择业观念,鼓励他们自食其力,从一线做起,逐步发展;针对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其就业能力;针对因家庭拖累,想去企业务工又无法远离家门的农村妇女等,可以鼓励其到本村或附近的企业上班,增加家庭收入。
(二)要拓宽企业招工渠道力度。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为企业招工提供帮助,要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推介和引导有转移愿望的劳动力进入企业;继续推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奖励机制,调动基层就业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招工提供优质服务;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体系,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指导、就业推荐和就业跟踪一条龙服务;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招工用工信息的资源共享,分门别类地为企业提供普通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从增加工资、改善劳保、规范用工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来解决面临的招工困难;要加强与职业学校的合作,通过采取“订单”式培训,为企业广泛吸纳技术工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各企业还要充分发挥在岗员工的作用,采取适当奖励的方法,鼓励在职员工介绍亲朋好友到企业务工。
(三)要加大跨地区劳务合作力度。与境外劳动就业部门开展劳务合作,特别是要加强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联系,带领有人员用工需求的企业“走出去”招工,建立起本市稳定的用工输入基地。同时,积极做好外来工就业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把有较强活动能力的民工组织起来,实行“以工带工”,鼓励他们带更多的同乡来本地区就业,缓解境内劳动力不足矛盾。
(四)要加大关怀企业员工力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解决员工工资普遍偏低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是依靠市场自主调节,只有企业提高薪资标准,用待遇来吸引员工,留住员工,才能改变招工难这一现状,注重把企业发展和员工待遇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待遇。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人,加强企业工会建设,畅通员工诉求渠道,并与员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尽可能地考虑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为员工缴纳社保,真正用感情留人,用福利留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交流,对员工提出的问题都进行登记,及时解决和解释,把管理重心转移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提升空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供稿:邵阳市统计局杨佳国 何敬忠]
[审核:范夫]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