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区旅游演艺产业发展分析
一、武陵源旅游演艺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武陵源旅游演艺产业于2001年起步,经过10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发展,全区现拥有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张家界大剧院、梦幻张家界、烟雨张家界、魅力张家界等6家民营演艺企业,演职人员达1000多人,观众席位7370个,年接待量由2001年的3万余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 148.2万人次,演艺总收入由200余万元上升到近3亿元,2011年上缴税收205万元,旅游演艺产业已经成为旅游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形成了“白天观奇山异水,晚上赏民俗风情”的良好口碑效应。2008年,张家界·魅力湘西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区文化部门被评为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张家界·魅力湘西《追爱》节目登上春晚舞台,深受全国观众喜爱,并得到中央领导李长春同志的“神歌远扬,魅力四射”的高度评价。
二、武陵源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和各旅游演艺企业一起,在加强演艺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和环境、提升演艺节目质量、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等方面想办法、下功夫,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旅游演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科学明确旅游演艺产业发展思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有关文化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武陵源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区委、区政府结合区情实际,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决定》,提出要建设本土民族文化的展示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和文化事业繁荣的先行区,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演艺文化品牌,做好“名剧”文章,鼓励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等旅游文化演艺企业提质升级,支持旅游文化演艺企业做大做强,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特色的主题演艺节目。可以说,武陵源旅游演艺产业发展思路十分明确,与市委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建设“文明张家界”,打造“中国演艺之都”的旅游演艺产业发展思路一脉相承,十分契合。
(二)强化政府支持与服务。始终把旅游演艺产业作为刺激旅游消费、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抓手,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支持旅游演艺产业发展。2003年成立了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人员专门做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化产业政策和区里制定的免交三年所得税、零收费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地演艺团体来武陵源区投资兴业,先后引进了湖南民族歌舞团等多个演出单位到我区安家落户。为使外来演艺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坚持为旅游演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简化旅游演艺企业办证手续,实行文化、工商、物价等各部门一站式审批,在演艺企业征地、拆迁补偿、项目建设中搞好保驾护航,对干扰、破坏演艺企业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予以坚决查处,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引导演艺企业走集团化、规模化、品质化发展之路。针对旅游演艺市场乱象多发的现状,引导和支持各旅游演艺企业成立了演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和支持魅力湘西、梯玛神歌、张家界大剧院、魅力张家界等4家演艺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组成了张家界魅力神歌演艺集团,整合出了新的经营班底,依托张家界大品牌,对节目进行统一研发、生产、宣传和销售,原有的4台演出节目只保留室内的《魅力湘西》和室外的《梯玛神歌》,关两场,开两场。同时,对保留的两台节目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升级,充分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舞台艺术展示武陵山水之间浓郁的民俗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成立魅力神歌演艺集团,有效遏制了演艺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使武陵源旅游演艺产业真正走上了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四)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探索旅游演艺企业发展壮大的市场运作模式,从最初的“民间投资商+专业剧团”模式,到中期的“民间投资商+专业剧团+旅行社”模式,再到现在的“民间投资商+专业剧团+旅行社+名人”模式,在市场运作中的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节目生产更加专业化、利益风险更加均衡化,有力推动了旅游演艺行业的有序快速健康发展。
三、武陵源旅游演艺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武陵源旅游演艺产业为繁荣旅游文化市场、推动武陵源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规划引导力度不够。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目前武陵源区还没有形成统一、长远、操作性强的演艺产业发展规划,对演艺业发展缺乏规划布局,导致行业发展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市场也相对分散,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各旅游演艺企业节目主题趋同,基本都取材于大湘西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单一,缺乏创意和特色,同类同质产品竞争加剧。同时,各旅游演艺企业强弱不一,据统计,2011年购票观看演出的游客共148.2万人,魅力湘西占购票总数62.8%,其余5家还未占到演出市场份额的一半。所以,个别演艺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搞低价、抄袭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甚至有的演出场所不惜血本搞免费演出,导致全行业相互削价竞争,竞相给导游以高额回扣,争抢客源。这种靠恶性削价竞争、向导游和旅行社讨饭吃的做法,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也严重损害了游客和企业自身的利益。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强。目前,区里尚未制定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等在内的具体旅游演艺产业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演艺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和品牌化发展。
四、武陵源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对策
未来武陵源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率先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的战略目标,面向旅游市场,坚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民族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以《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源·梯玛神歌》等旅游演艺节目为基础,加快构建现代旅游演艺产业集群,推出面向国内外游客、体现张家界特色、站在中国旅游演艺业前沿的文化品牌,成为张家界“中国演艺之都”的中心。
(一)加强政策扶持。据统计,2011年全区观演人数仅占一次进山人数的三分之一,演艺市场客源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此,要尽快制定旅游演艺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有力度的扶持性政策,加大对旅游演艺行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做好演艺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引导旅游演艺企业建立长效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形成精英的制作、演出和营销团队。
(二)加强行业管理。加强与各旅游演艺企业、旅行社、和演出从业人员的协调沟通,向企业提供规范的经营指导,规范演艺行业行为,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旅游演艺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旅游演艺行业协会,完善行业内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自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
(三)加强节目提质。支持魅力神歌集团做大做强,鼓励现有旅游演艺企业继续搞好兼并重组,巩固和提质《魅力湘西》、《梯玛神歌》等节目,突出个性发展,使其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加大对《追爱》、《茅古斯舞》、《湘西苗鼓》、《女儿会》、《土家哭嫁》、《苗家呷酒》和《湘西祭祀》等优秀剧目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武陵源旅游演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加强合作交流。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著名演艺品牌企业落户武陵源区,促进旅游演艺品牌创建和管理模式创新。要敢于走出去,引导各演艺企业与文化发达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合作,鼓励现有旅游演艺企业制作精品节目,到国内外巡演、宣传,推动本土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供稿:武陵源区统计局杨俊 罗伟]
[审核:李跃辉]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