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十七大以来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9-07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五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制定、出台了系列文件和相关措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主要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长沙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先后出台了《关于加速科技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了创新型单位、新兴工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指标等考核奖励制度,开展了两帮两促、两型社会建设、科技活动周、海外留学生长沙科技创业行等活动,积极营造自主创新氛围,充分发挥科技兴市政策在全市经济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增加经费投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否快速、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科学技术的生命力,而充足的科技经费,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科技金融合作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2007-2011年,全市累计财政预算内科学技术投入56.3亿元,年均递增22.1%。在政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下,企业和社会的科技投入力度随之增强。2007-2011年全市累计研究和试验发展(简称R&D,下同)经费投入390.6亿元,年均递增25.0%R&D经费占GDP的比重由20061.73%提高到2.0%,五年提高0.27个百分点。

 (三)壮大人才队伍。科技的竞争实际上人才的竞争,为实现全市高新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通过一系列活动引进高、精、尖专业人才,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和留学人员创业资助基金,积极鼓励大学生和海外留学人员在长创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5.85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59万人,与2006年相比科技活动人员增加4万余人,平均每个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数由2006年的42人增加到2011年的84人。

 (四)拓展创新模式。科学合理的创新模式是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各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积极投身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完善,通过国际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发新产品等方式,拓展产学研合作途径,长沙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通过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为科技成果转化牵线搭桥,全市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湖南神力实业有限公司与上海同济大学组建了湖南省胶粘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与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和长沙坛坛香调料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据不完全统计,长沙市17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近两年来组织和参加科技交流对接活动500多场次,推进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59项,合同成交额近2亿元。

  二、发展成果

  (一)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随着创新手段的改革和研发力度的增强,高新科技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07-2011年,全市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项1350项,累计获得专利申请3.94万件,累计授权专利2.19万件。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如混凝土机械设备、一机三用非电空调、显示屏功能玻璃面板、大型球团烧结技术等居世界行业先进水平,2012815,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择性激光尼龙烧结设备正式启程返销美国,实现了这一全球技术由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华升集团、长沙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制定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在创新力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企业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1435万元,同比下降90%,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688万元,同比下降69%

  (二)产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和高新科技产业的不断升级带来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85元,为2006年的4.7倍,2006-2011年年均增速达36.1%。优势产业的迅速壮大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有效地促进了高新科技产业的效益水平,2011年全市高新科技产业实现利税总额467.12亿元,为2006年的6倍,利税率由2006年的10.5%提高到2011年的13.4%

 (三)引领带动作用稳步提升。在高新科技的带动下,近年来长沙相继涌现出一批高端化、国际化企业:全球第八大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全国三大具备完整产业链铝工业企业之一的湖南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首家在境外上市的能源计量与能效管理专业集团的威胜集团有限公司和目前国内最大的专业制造汽车车身的湖南同心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在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传统产业技术换代和产品升级步伐加快,如蓝思科技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企业由最初的手表玻璃到手机玻璃、从平板玻璃到3D玻璃,使企业发展成为世界显示屏功能玻璃面板行业的先进代表;湖南湘联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其防飓风系列产品通过美国飓风产品测试,成为首个通过该项测试的中国产品。随着高新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逐步增强。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20亿元,为2006年的4.5倍,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10.63%提高到18.16%,五年提高7.53个百分点。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长沙高新科技产业虽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增强,但高新科技总体发展水平与国内先进城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还存在着诸多亟待突破的制约瓶颈。

 (一)R&D经费投入强度相对偏低。从全国第二次R&D资源清查结果看,长沙R&D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23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第5位,这显然与长沙在全国省会城市、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的比较地位不相匹配。长沙2.0%R&D经费投入强度虽在全省遥遥领先但相对于全国先进省会城市2.5%左右水平差距明显,进一步而言,世界领先国家投入强度已达3%左右,与之相比,差距更大。长沙市十二五规划、长沙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总体规划均为:到2015年末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5%2011年末长沙的占比水平为2.0%,要达到十二五总体目标,2012年至2015年年均需提高占比0.13个百分点左右,而近五年来长沙市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年均提高水平仅为0.05个百分点。

 (二)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有待增强。2011年长沙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04家,其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为378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17.2%82.8%的企业未开展科技活动;企业办科技活动机构280个,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12.7%87.3%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科技活动机构;拥有科技活动人员55564人,平均每个规模工业企业拥有科技人员25人,且大多数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少数大中型企业之中,为数众多的小型规模工业平均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7人,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有待突破和提高。

  四、对策和建议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以创新求生存是现代企业解决竞争压力的唯一途径。我们要加大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力度,增强企业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引导企业增强科技投入力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加强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要在政策上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创新,要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重点解决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高新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热情;二是要进一步改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他们创新创业,特别是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要以为主导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力度。一是要着力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建立中小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体系。二是要着力推进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应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先进技术水平和品牌的创造能力,支持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要着力推进技术成果的转移、扩散和应用。进一步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研发和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普及和推广。四是要加快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推进战略,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应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发挥政策引导和政策机制的调动作用,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孙铁如]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