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2012年长沙县域经济领跑中部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04-19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近年来,长沙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部农业大省省会城市的实际出发,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力引擎,走出了一条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经济为引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中,长沙市所辖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齐齐进入百强,分列第15、60、61位;在中部地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市)排名前三位,其中长沙县连续5年居第一,浏阳市、宁乡县也首次超越众多对手,列中部地区二、三位。长沙县域经济持续、蓬勃发展,不断创造奇迹。

  一、主要成效

  2012年,长沙县域经济(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共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2423.7亿元,比上年增加293.7亿元;其中浏阳市、宁乡县增长率分别达到14.4%和14%,高于全市13%的平均增长率。农业在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增长,工业以园区建设为核心,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三县(市)共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15.54亿元,占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的79.2%;实现工业增加值1530.33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50.1%)。三县(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6.6亿元,比上年增长30.7%;三县(市)增速分别为31.7%、31.3%、29.2%,均高于全市20.3%的平均增长率。

  二、主要做法

  (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近几年来,长沙按照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的发展理念,坚持在统筹城乡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积极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镇村关系,努力探索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两型特点、具有长沙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了长沙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长沙市委、市政府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推动长沙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整个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抓经济突出抓工业,抓工业重点抓园区,切实做到政策优先扶植、资金优先投入、人才优先支持、要素优先保障、矛盾优先协调、困难优先解决,长沙园区经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兴支柱产业的主战场。

  (三)积极引进打造人才链。2009年5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人才引进储备战略,3年内面向国内“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大学,引进和储备应届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优秀本科生一万名。随着人才的引进,长沙适时提出了“创业富民”的理念,把长沙打造成为创业之都,为人才的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长沙县域经济再创奇迹证明:人才聚集在哪里,资源就汇集在哪里,活力就迸发在哪里,财富就创造在哪里,发展就持续在哪里。

  (四)努力营造民众幸福感。近5年来,长沙实现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基本医保待遇城乡统一,创新推进了农村危房改造、率先全国开展精神病人救助、发放物价补贴等,长沙百姓切实享有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幸福生活。真实的幸福感激发出强大的凝聚力,为长沙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三、发展建议

  长沙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起点,保持持续发展势头必然要求更高。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要着眼于资源的永续利用,着眼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要强化政策导向,实行项目引进的环保准入制;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要提高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区县(市)间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要加大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的投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