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创业带动 长沙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3-04-2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20091月,长沙市等82个城市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加快长沙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步伐,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出台了政策措施,通过四年来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长沙市先后被授予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中国十佳宜业城市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摇篮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等称号。2012年全市就业人口447.93万人,比2008年净增51万人。就业总量扩大的同时,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一、创业力度不断加大

  (一)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强化创业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创业的文件,放宽了城区落户政策,完善了住房保障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创业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注册条件和场所安排等门槛,实行未禁即放原则;大大精简了行政审批项目和审批流程,出台了《长沙市创业富民项目办事通道实施方案》,开通了创业富民绿色通道大学生创业服务绿色通道,实行多部门联手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立市政府创业专项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培育创业融资渠道;全面整合组织、人事、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努力营造百姓兴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干事业的长沙创业氛围。

 (二)创业主体不断增加。通过一系列创业宣传、创业培训以及创业政策的实施,全市创业活力明显提升,创业主体不断增加。2012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92983家,个体工商户34367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039户,比2008年分别增长94%66%11倍,全市千人创业数(每千人拥有私营企业、个体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由200841.8户增长2012年的61.6户,同比增长47.4%,四年时间增加了20户;2012年全市“三上”企业单位5115家,比2008年净增2504家,增长95.9%

 (三)创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长沙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2012年长沙市实现GDP 6399.9亿元,总体规模为2008年的1.93倍,四年间年均增速达14.4%,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61.2%;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发生积极变化,2012年长沙财政总收入796.6亿元,为2008年的2.50倍,三次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在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的同时,城镇就业态势平稳,失业率稳中有降,2012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88%,比2008年的3.41%下降了0.53个百分点,由于居民家庭就业人口增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增速2-5个百分点。

  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一)就业总量不断增加。创业活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就业人口增长。2012年长沙市就业人口447.93万人,2009年至2012年年增加量分别为11.88万人、15.66万、14.92万人和8.94万人;由于就业人口稳步增加,长沙就业人口比重保持稳中有升态势。2012年长沙市常住人口714.66万人,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7%,比2008年的60.2%提高2.5个百分点;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者负担系数逐步降低,2012年长沙市城市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1.86人,比2008年的2.17人减少0.31人。

  (二)就业结构持续优化。从三次产业看,从业人员逐步从劳动效率较低的第一产业转向劳动效率较高的第二、三产业。2012年长沙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09.24万人、148.76万人和189.93万人,与2008年相比,第一产业减少14.23万人、第二产业增加29.76万人、第三产业增加35.86万人;从经济类型看,随着创业个体和私营单位的增加,非公有制经济就业队伍不断壮大。2012年长沙市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291万人,比2008年增加55万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6.2%,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随着全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者更多地从农村向城镇转移,2012年全市农村就业人口比2008年减少4.15万人。

  (三)就业环境逐步改善。从劳动关系看,随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出台,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企业用工逐步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不断完善;从就业环境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区县(市)、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同步发展,劳动者可以就地就近免费享受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从工作环境看,劳动者工作环境不断改善,环境保护设施不断健全,各类安全事故死亡率逐步降低,2012年长沙市亿元GDP死亡人数0.044人,比2008年的0.16人下降72.5%

  (四)就业待遇稳步提升。从劳动社会保障体系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待遇水平持续提升,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为核心的社会保险体系,覆盖群体逐步由城镇职工为主延伸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从劳动者报酬看,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创业效益的提升,劳动者报酬呈稳步增长态势,2012年预计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5万元左右,比2008年增加近2万元,2012年长沙市城区最低工资标准1020/月,县区930/月,比2008年分别提高385/月和400/月;从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看,随着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以及各种招聘竞岗方式的出现,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渠道进一步畅通,人们职业多样性、流动性增强,劳动者体力、智力、知识力、创造力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实体市场竞争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长沙市创业实体不断增加,创业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明显,但从相关数据看,创业实体的成长性和生存周期以及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2年全市注销和吊销的私营个体单位占新创办的私营个体单位20%以上;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1321家,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231家,占比为17.5%

  (二)城镇就业形势依旧严峻。随着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以及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的增加,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目前长沙市每年有20余万高校毕业生加入劳动大军,城镇规模扩大和城镇化率提高,每年将增加城镇人口10余万人,加之随着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向技能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转化,劳动力文化程度高低参差不一、技能单一、总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结构性矛盾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城镇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四、建议与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一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或园区、大型市场牵头,进一步完善创业项目开发、征集、展示和推介工作机制,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优秀项目,充分利用各级创业指导,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创业者提供全面的创业指导,通过不同形势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指导,科学避免低效能的重复建设,提高创业成功率;二是引导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开拓能力,依靠质量求生存,依靠管理求效益,依靠创新求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强化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针对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就业转移人口展开重点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如国八条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住宿餐饮业增幅出现较大回落甚至下降现象,长沙市20131-2月住宿餐饮业增幅为4.5%,其中住宿业下降9.9%,增幅比上年同期减少10.1个百分点和20.6个百分点,行业增幅急剧减缓、效益下降,不少单位面临人员精简,加之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持续了多年高速发展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出现增速回落态势,大批建筑业工人也将逐步退出建筑行业,如何合理、科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再就业,是我们相关部门应提前策划、合理解决的问题。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孙铁如]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