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园区工业节能降耗现状与建议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长沙市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约束将更趋强化。园区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长沙目前共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7个省级园区(含2个省级工业集中区),作为工业节能降耗的主战场,探索如何以园区为突破口推进节能降耗,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长沙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2011年以来的规模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状况为基础,对当前园区节能降耗现状、节能工作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十二五”以来,全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规模工业经济发展呈现较好态势。截至2013年,全市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64.88亿元,同比增长13.9%,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8.4%。从各园区总量看,2013年,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继续引领全市园区工业经济发展,其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园区比重近五成,其次是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三个国家级园区分别占比10.3%、8.8%和8.1%,金洲工业集中区自成立以来发展较快,2013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全部园区的6.7%,其余省级园区工业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二、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节能降耗现状
2013年,全市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288.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5%,占全市规模工业能耗的比重达54.3%,比2011年上升8.6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能耗增长的贡献率达54.1%;园区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44%,比上年同期回落13.3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节能形势总体良好。
1、国家级园区能源消费总量大,大部分园区能耗合理增长。从各园区能源消费总量看,全市国家级园区消耗了大部分能源。2013年,5个国家级园区能源消费总量都达到20万吨标准煤以上,占全部园区消费总量的82.6%,其中望城经开区消费总量最大,其次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和长沙高新区,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109.53、47.36、29.47、28.98和23.1万吨标准煤,占全部园区消费总量的37.9%、16.4%、10.2%、10%和8%。其余六个园区除浏阳工业集中区消费总量较大以外普遍较小。从各园区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趋势来看,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两个大型园区呈小幅下降趋势,望城经开区受华电发电量不平稳影响,能耗起伏较大,其他园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少数企业能耗高度集中,决定园区能耗态势。根据2013年能耗数据,将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分为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3000-5000吨标煤、2000-3000吨标煤、1000-2000吨标煤、500-1000吨标煤以及500吨标煤以下六个等级,其中占比不足一成的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能耗占到园区能耗的近八成。
3、园区能源消费强度下降,园区之间差距较大。从园区规模工业能源消费强度来看,除金洲工业集中区外,绝大多数园区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保持下降趋势。2013年,五个国家级园区中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的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均下降超过10%,分别下降14%、15.6%和14.4%,长沙高新区和宁乡经开区下降也达到7.9%和7.5%,均超过当年我市全社会单位GDP能耗下降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园区之间单位增加值能耗不平衡,差距较大,2013年,全市园区能耗强度平均水平为0.1845吨标煤/万元,最低的为金霞经开区,其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0.0516吨标煤/万元,而最高的望城经开区达到0.8649吨标煤/万元,相差近17倍;除望城经开区外,宁乡经开区、浏阳工业集中区的能耗强度也高于园区平均水平。
4、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大,能源利用效率不佳。按行业细分看,六大高耗能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大行业始终占据园区行业能耗前三,并消费了园区50%以上的能源。从各行业的能源产出效率来看,高耗能行业的能源产出效率普遍不佳,2013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消耗了全市园区规模工业35.8%的能耗,产值仅占全市园区的0.4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工业能耗比重也都大于其工业产值比重,但另外一些行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以较低的能耗水平创造了较高的工业产值。
5、能源消费结构逐渐优化,清洁能源比重有所上升。从园区规模工业近三年主要能源消费品种来看,煤炭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占全部能源品种的比重一直都在60%以上,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13年煤炭的消费比重为61.2%,较2011年已下降了12.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步上升,2013年电力、天然气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6.2%,较2011年上升7.6个百分点,反映出“十二五”以来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长沙市园区规模工业节能成效
近年来,长沙全面推进园区转型创新发展,着力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开展园区工业企业节能技改和技术创新,在合理控制园区能耗水平的基础上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近3年新型工业化考核中,各园区节能降耗目标完成情况较好。
1、体制机制建设得到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是促进节能工作长效开展的基础,“十二五”以来,长沙着力完善了园区工业节能约束机制、服务机制和日常监管机制等制度建设,有力保障了全市园区规模工业的节能降耗。一是加强节能约束机制建设。将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对全市园区的新型工业化考核,并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到各重点用能单位,实行考核问责制度。二是完善了节能服务机制建设。建立了与国家相配套的市本级节能工程、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等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积极协助企业申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项目和奖励资金,激发企业节能内生动力。三是强化了节能日常监管机制。建立了节能专项监察制度,每年定期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行动,进一步有效指导了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降耗;大力推进项目“能评”工作制度,从项目审批环节加强对入园项目的控制把握,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项目上马,优化项目节能标准。
2、项目建设夯实节能基础。近年来,园区进一步加大了节能项目设施的建设力度。目前已启动低碳经济背景下工业生态园资源价值流转分析及优化研究项目,分析研究工业生态园节能减排的发展路径和资源循环流转创新模式;宁乡经开区建成了湖南首个信息化节能监测服务中心,对园区主要工业企业能耗进行在线监测,在指导企业精细化节能方面迈出重要一步;金洲工业集中区的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站已完成集中供热规划;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已完成了集中供热规划和项目规划的初步可研;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等园区的金太阳屋顶项目建设规模已达90余兆瓦,目前大部分项目主体建设基本完工,正在抓紧办理并网发电手续;比亚迪建筑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已投入使用。一系列节能设施的建成,为园区节能降耗打下了坚实基础。
3、高新产业拉动工业节能。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的优点。“十二五”以来,长沙园区继续促进工业结构优化,逐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大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对节能降耗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2013年,全市园区中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319.19亿元,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2% ,但综合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仅为31.6%;企业产值单耗为0.0275吨标煤/万元,远低于全市园区规模工业0.0558吨标煤/万元的平均水平,直接促进全市园区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成为节能降耗的主力军。
4、加工转换损耗不断降低。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的能源消费量是园区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2013年,园区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达117.25万吨标准煤,占园区全部能耗的40.6%,园区加工转换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能源消费情况,若能源加工转换效率高则能够促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反之,则会升高。2013年,长沙园区规模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投入共计151.94万吨标准煤(按当量热值计算),其中火力发电投入能源150.54 万吨标准煤,加工转换效率41.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园区中以湖南华电长沙发电有限公司为主的加工转换企业,不断细化节能管理工作,开展节能技改项目建设,提高了机组的运行效率和能源转换效率,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
四、长沙园区工业节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园区工业节能工作尽管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园区推进节能降耗过程中,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因素仍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
1、节能降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一是全市能源消费增长的刚性较强。从园区过去三年的节能情况来看,虽然在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能耗总体处于下降状态,但要看到这种下降是由于2011年特殊气候条件下湖南华电长沙发电有限公司发电量大增引起能耗基数异常偏高才出现的,剔除该因素的影响,三年间的能耗年均增长率达到6.2%。目前,全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对园区工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是事关当前和长远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着力扩大经济总量的必然选择,而工业产出规模的持续扩大,势必要以能源消耗为代价。二是宏观政策影响较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今年以来包括长沙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政府保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选择节能降耗与经济发展之间,政府更容易做出偏向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从而在宏观环境上对节能降耗造成潜在不利影响。三是园区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目前园区经济发展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特征,在给能源供应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四是节能降耗后劲不足。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当前园区一些“领头羊”企业生产下滑,难以支撑单位增加值能耗的减少。
2、节能降耗与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节能降耗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量大面广的长期性工作,现实情况中一些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也不同程度地制约节能工作的开展。一是节能监督考核机制需加强。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节能意识不够,动力不强,缺乏内在动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再加上主管部门在对中小企业节能的认识方面也存在欠缺,目前的节能考核主要针对一些大型耗能企业,造成对中小企业的节能约束不强,监督不够,工作缺位。二是节能经验推广机制欠缺。在实际调研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反映自身面临节能方向和具体措施不明确,纵使自己有节能意愿而无从下手的局面,而与此相对的是一些优势企业在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节能方法后,却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和平台,企业行之有效的节能经验无法形成对整个行业具有指导性的方法。三是节能资金分配与项目审批机制有待完善。对企业的节能资金整体支持力度小,在实际操作中,资金分配变成“撒胡椒面”,缺乏重点。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获取节能项目和节能资金方面的难度较大,挫伤了其开展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3、节能降耗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一是部分园区主导产业之间无法有效衔接,不利于在园区内部开展系统性节能。在同时存在几个主导产业的园区,如果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能通过相互协同作用,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则能大大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但目前全市部分园区的主导产业之间相关性不大,如以多个园区的主导产业食品、材料和工程机械来看,因其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大,产业融合程度低,很难实现上述节能发展模式。二是在项目建设上工业节能与项目发展平衡难度大。近年来通过一些重点项目的引进,园区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但在其产业规模壮大的同时,行业能耗也在不断的拉升,2011至2013年三年间,此两大行业的综合能耗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2.2%和53%,占全部行业的比重从2011年的4.3%攀升至8.9%,能耗增长非常迅速。三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在高耗能行业、企业中开展节能技改实现节能的边际效应正逐渐递减。经过多年的节能降耗考核,一些高耗能企业内部已开展过多轮技术改造,企业单位能源消费产出已达到较高水平,企业节能技改正逐渐遭遇技术瓶颈,但节能考核压力并没减小,难度逐年增大。
五、推进园区工业节能的对策建议
从国内其他城市工业园区的节能降耗先进经验来看,长沙仍然具备较大的节能降耗空间。园区工业节能既与全市范围内的节能政策措施紧密联系,又有园区自身的特殊情况与特点。为此,建议推进园区工业节能,应在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的统一部署下,将全市节能降耗普遍政策和经验与园区工业节能自身优势和特点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推进,从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结构节能等方面入手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科学的管理监督推进节能。一是坚决落实地方节能政策和措施。牢固树立产值增长是发展,降低能耗同样是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加大节能降耗政策和措施在基层贯彻落实力度,确保节能降耗各项政策能真正“落地”;进一步优化财政节能项目资金利用,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坚决避免“撒胡椒面”式的缺乏统筹、没有重点的投入方式;强化能源管理部门职责,加大对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监察力度,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节能监察执法效果。二是在源头上把好企业入园“能评”关。坚决限制规模小、能耗高的企业投资入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一些产能已经过剩、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予以坚决淘汰,并重点引进高端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企业,逐步优化园区产业结构。三是进一步优化节能资源分配方式。在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投入支持力度的同时,适当加强节能公共服务设施、机构或具有公共服务特征的节能配套企业的建设支持力度。四是加大节能措施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大企业、行业、园区有效节能措施和方法的推广力度,结合工业园区节能降耗既有经验,探索建立企业节能、行业节能、园区节能统一标准,降低园区节能降耗成本。
2、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推进节能。通过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提升节能管理和节能监察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工业节能。一要进一步扩大企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覆盖面,实现对全部重点用能企业和更多一般企业能源利用数据的在线监测。二要加大在重点企业中建设能源管控系统的支持力度,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的集中监控,加强对生产环节能耗的处理分析,实现对企业生产的优化控制和调度,从而进一步降低能源管理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着重在园区中建立区域性的企业能耗监测管理中心。与各个企业单独建立能源管理中心相比,区域性的能耗监测管理系统投资相对较少,服务企业范围更大,管理成本更低。园区企业相对集中,建设区域能耗监测系统具有天然优势。根据宁乡经开区能源利用信息化管理中心的测算,如果对该园区内180余家规模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用能监测点,园区每年能耗将降低4.7%,可以看出建设应用此套系统,企业还大有节能潜力可挖。
3、以完善的第三方服务推进节能。一是要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扶植壮大一批第三方节能公司和节能服务机构,同时鼓励有丰富节能经验的大型企业建立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并对外开展业务,鼓励有节能需求的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节能咨询服务。二是要创新能源生产供应方式,如在食品企业较多的园区,通过引进第三方能源生产供应企业对园区内企业进行集中统一供热供汽,变各个企业自行建造锅炉分散供应为集中统一供应,能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同时,园区完善的能源配套服务也将成为进一步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条件。三是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金融支持和智力支持。鼓励金融服务机构加大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加强对企业节能的方向和技术指导。
4、以发达的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园区在规划建立之初就要以循环化发展理念制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最大限度推动资源及循环利用,同时将园区节能降耗工作纳入统一规划,一体设计,整体推进。实施环节要以园区内主导产业为主体,有选择性的引进相关上下游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并从重大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入手,重点开展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技术改造和创新,使企业与企业间形成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实现循环发展,并最终建立起企业内部的小循环、企业之间的中循环以及产业链、园区内部的大循环,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陈思]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