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分析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平台。长沙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园区兴工之路,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园区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呈现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增长贡献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但是,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工程机械业近年来需求低迷,行业发展受阻,“一业独大”的风险影响持续显现,园区工业增速逐年回落。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园区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各园区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长沙推进“六个走在前列”,加快建成“三市”、共圆“三梦”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支撑。
一、长沙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2002 年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兴工强市”、“园区兴工”战略,规划二区八园,打下了园区发展的基础。2007年以来,长沙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园区发展的文件,园区发展进入新的快速增长轨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市形成了“五区九园”(含工业集中区)的园区发展格局,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园区7个,市级园区2个,每个区县(市)都有1-2个省级以上园区。“五区九园”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69个,完成产值6731.1亿元,实现增加值1827.4亿元。
(一)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长沙市工业园区发展速度快于全市水平,引领工业快速发展。2014年园区规上工业完成产值6731.1亿元,是2006年的9.5倍,年均增长30.5%;实现工业增加值1827.4亿元,是2006年的8.7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5.0%,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4.7个百分点。但近两年来受宏观环境影响,发展速度有所放缓,2013年和2014年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3.9%和13.4%,出现明显的换档迹象。
(二)总量占比较高,增长贡献不断扩大。
在“园区兴工”战略的引领下,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体。2014年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60.1%,比2006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1%。园区经济是全市工业经济的最活跃因素和主要支撑,园区中具有活力的经济类型、高端制造业、大型企业等占全市的比重均较高,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占比达76.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占比达81.6%,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比达88.9%,高技术企业增加值占比达96.7%。2014年园区规上工业企业1161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5.6%,其中亿元以上企业741家,占全市的53.2%;300亿元以上企业4家,占全市的80%;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有90家。
(三)科技投入较强,创新程度不断提升。
长沙市园区企业对创新能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研发经费投入较高,推动效果良好。2014年,园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20.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0%,高于全市水平0.4个百分点。科研投入推动了产品、工艺的创新,2014年园区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258.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达96.3%;新产品产值占园区产值的比重达33.6%,高于全市水平8.9个百分点;高加工度工业实现增加值1152.3亿元,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3.1%,高于全市水平20.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77.4亿元,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7%,高于全市水平7.8个百分点。
(四)发展质量较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业发展看,第二梯队力量壮大,多点支撑逐步形成。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园区工业的第二梯队,园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业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善,多点支撑的格局初步形成。2014年,园区33个大类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6大行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5%,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26.0%,比2013年减少4.9个百分点;其余5大行业占比为41.7%,比2013年提高5.1个百分点。
从各园区情况看,园区梯度趋向合理,逐渐由“两园独大”格局向“多点开花”转变。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是产值过1000亿元的第一方阵,201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合计为759.2亿元,占园区比重为41.6%,比2013年回落3.5个百分点。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是产值过600亿元的第二方阵,201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合计为609.8亿元,占园区比重达33.4%,比2013年提高2.5个百分点。近两年在第一方阵两大园区增速减缓的情况下,第二方阵三大园区快速发展,为园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动力,继续推动园区经济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园区产业集中度较高。从全市总体看,2014年园区六大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园区的比重达67.7%。从各园区情况看,绝大部分园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中度较高。14个园区中有12个园区前三大行业占比合计超过50%,其中浏阳经开区、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和望城经开区前三大行业合计的占比分别为90.4%、82.0%、74.4%和68.8%,并且第一大行业增加值比重均超过50%。
二、长沙园区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产业结构的影响,长沙市园区工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兴工氛围减弱、产业结构欠优、优强项目缺乏等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园区整体发展。
(一)多点支撑分化,影响平稳发展。
经过多年的培育壮大,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成为全市园区6大主导行业,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但多点支撑的形势出现分化,工程机械业拖累工业经济增长。2014年园区规上工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26.0%,是第二大行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的1.9倍,在9个园区中均进入了行业前6。工程机械业占比较大,生产形势低迷,对全市工业造成较大拖累,在近两年将难有明显改观。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是近年来培育的成长型产业,但增速均现回落,并且形势出现了分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仍然保持20%以上的增长,但难现前两年50%以上的高速;汽车制造业遭遇增长顶板,今年上半年增加值仅增长4.1%。
(二)主导产业不明,影响长远发展。
对于单一园区来说,由于资本、土地、管理等资源有限,不宜发展太多的产业,应明确目标,抓住1-2个重点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但是,长沙大部分园区,特别是小园区,缺乏长远规划,目标定位不清晰,主导产业散乱,没有明显的龙头行业,带动作用不强,导致园区工业整体规模不大。2014年,除了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和星沙产业基地外,其他园区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占比均低于50%。从这些园区前两大行业看,雨花经开区和岳麓科技园超过50%,暮云开发区、天心经开区、浏阳集中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开发区均低于50%,金洲集中区、宁乡经开区均低于40%。
主导行业贡献不大,引领作用不强,导致部分园区工业规模偏小。从12个省级以上园区看,2014年长沙经开区和长沙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园区的比重分别为23.9%和17.7%,而浏阳集中区、天心经开区、金霞开发区和暮云经开区四个园区占全市园区的比重均低于4%,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4个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均不到240亿元,其中暮云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仅60亿元,占园区比重不到1%,只相当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第15位。园区规模偏小,资源浪费较大,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行政资源,对比全市拥有5个产值300亿元以上的企业,发展4个园区的效果还不如引进、培育2家大企业。个别园区的产业方向和重点已经不是工业,没有成型的园区范围、工业规划和基础设施,出现工业空心化,不宜继续发展工业。
(三)投资招商偏低,影响持续发展。
受外需减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长沙工业投资下行压力加大,将影响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2014年长沙园区完成工业投资876.8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园区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3.2%,比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低4.2个百分点。近年来,长沙工业投资力度不足,长期低于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长沙工业占全市投资比重为32.1%,低于全省水平9.4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11位。同时,长沙投资在全省投资总量中所占份额不断减小,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长沙投资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7.5%、25.0%和24.8%。工业大项目前景堪忧,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比继续减少。2014年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占全市在建项目投资的比重仅为33.8%,比去年同期继续下降0.5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长沙工业招商引资不足,增速较低,在全省的比较优势在逐渐消失,是工业投资偏低的主要原因,成为长沙工业发展的软肋。2013年、2014年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增长率均为个位数增长,分别为9.0%和9.4%,在全省14个市州中分别排名第11位和第10位。
(四)新增动力断档,影响近期发展。
近年来,长沙工业投资占比偏低,增速下滑,特别是缺少大的工业项目,影响工业持续增长的后劲。工业投资项目不强,大项目投资增速下降,将导致新增工业企业规模不大,产能扩张不强,工业增长后继乏力。长沙当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近两年维持在40家左右,并且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型新增企业,拉动增长的新亮点出现断档现象。这种状况今年仍将延续,前两年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增长50%以上的主导行业难以再现。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新增企业拉动规上工业仅增长0.7个百分点,与2013年蓝思科技、介面光电、菲亚特、比亚迪等大企业为代表的新增企业拉动5.2个百分点相比,今年的拉动力度仅达其13.5%的水平。
(五)人力资源缺乏,影响科学发展。
园区管理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在逐步交由园区负责,导致园区机构日益庞大,层级不断增加,抓经济的精力被逐步分散,效率有所降低。园区行政级别相对较高,成为领导干部的“安置区”,懂经济的高层领导不多,缺乏工业发展思维,缺少专家型领导和管理人才,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缺乏干事创业的氛围和工作激情,与高速发展且急剧扩大的园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园区考核中对工业指标有所弱化,园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从企业人才发展看,高素质人才紧缺,缺少产业领军型高端人才,用工有效供给不足。2014年园区规上工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2万人,比上年增长15.3%,低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增速2.3个百分点。2014年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22.3%的企业认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或技能欠缺”导致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成为仅次于“订单不足”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三、加快长沙园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面对经济新常态,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推动转型升级,发挥长沙园区工业主战场优势,发动工业经济新引擎,谋划工业经济新篇章,拉动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一)统一思想强化工业发展。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要积极主动适应,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是此消彼长调结构,而是比翼齐飞谋升级;要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以更加优质的工业经济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长沙在全国居二线城市,工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动力“引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全市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状况下,更加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发展优质工业,发动工业经济“引擎”,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园区承载了企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工业发展的聚集地,更要树立“工业立园”思想,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园区经济的首要任务,发挥园区优势,勇挑发展重担,推动长沙经济转型升级。
(二)统筹规划园区发展战略。
要立足全市宏观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谋篇布局,确定全市园区发展战略,引导全市园区发展方向。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各园区的空间、产业和项目统筹力度,整合发展资源,避免同质竞争。加大空间统筹力度,按照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布局园区发展空间,在“三足鼎立”失衡的现状下,重新调整空间规划和布局。加大产业统筹力度,结合各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科学定位各园区发展目标,确定园区主导产业,明确园区产业分工。二是明确产业重点。围绕园区六大主导行业,加快推进产业优化调整,大力推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的创新与生产,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合理控制有色金属加工业的发展,稳妥推进两型发展、绿色发展;促进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努力稳住生产,积极化解经济下行风险。三是提升产业层次。以高端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和培育力度,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实现优先发展,抢占产业链高端,鼓励企业抓配套、抓整合、抓延伸,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产品标准、产品附加值,新推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推动产业高端化。四是优化发展环境。要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打造长沙经济环境的名片,形成良好口碑,促进企业效益和效率提升,吸引更多更好的知名企业来长沙投资。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切实保证园区三年行动计划各项政策措施到位,在符合各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在财政、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储备、项目审批、劳动人事及行政管理方面给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五是促进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协同,以国家级园区为核心,以省级园区为配套,带动小型园区同步发展。加强管理协同,采用业务托管、领导交流等形式,推广成熟园区的管理经验,促进小型园区实现跨越发展。
(三)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
各园区要根据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坚持工业立园、特色兴园,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合理进行产业分工。一是确定主导产业。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目标,本着错位布局和优势发展的原则,确定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既考虑单个园区的资源、能力局限,又考虑可持续、平稳发展,每个园区基本确定三个主导产业。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园区规模较大,前三个行业的聚集度已达到60%以上,主导产业明确,其他园区有的产业聚集度低,有的园区规模较小,都有必要重新规划,确定主导产业。二是打造产业平台。各园区要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平台,以平台建设吸引企业,提供市场选择,以市场手段实现集群发展、错位发展。立足优势产业集群,选择产业关键技术领域,整合创新资源,增强园区聚集力。以产业链集群发展引领园区发展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推动园区产业由单纯的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链齐备的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产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配套产业为依托的园区工业集群体系。三是加大项目引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立园兴园,特别是对于主导产业不明确、经济总量较小的园区,要加强主导产业项目引进突破,以一个大的项目实现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要认真分析研究国家调控方向和产业政策导向,结合园区需求和产业发展加强对接和招商,重点引进和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投资规模大、生态环保的新项目、大项目,全力提速项目储备和开工。四是严格用地规划。制定严格的工业用地规划,实施主导产业准入制度,进行产业选择,将产业方向作为工业项目用地审核的主要依据,进一步强化各园区做大主导产业,围绕自身产业重点、特色、优势进行产业招商、选商,推动各园区集约发展和错位发展。
(四)因地制宜完善配套服务。
各园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进程和建设力量,加快产业开发覆盖范围的配套服务,让园区成为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一是要推动提标提档。要追求高水准、高档次,以好的软硬环境,增强对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吸纳能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注重园区发展的功能配套,要像打造城市新区一样建设和管理园区,强化功能配套,确保精致精美,切实加强园区生产、生活、政务、商务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园区的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园区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实施满园扩园。力求做到园区规划到哪里,项目布局就延伸到哪里,标准厂房就建设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公共服务就覆盖到哪里,做到签约的项目抓紧开工、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实现高强度、高产出、高效益开发。三是要加强生产服务。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仓储、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为企业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服务。四是要注重集约发展。要加强园区土地、资源等成本核算,增强投资强度,提高单位工业用地产出率,节约利用园区土地。要严格控制开发园区数量,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借园区建设的名义圈地。特别是要禁止在乡镇层面各自为阵进行开发区建设,防止随意圈占大量耕地和违法出让、转让土地,损害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
(五)强力实施园区人才战略。
各园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产业特点,既考虑园区管理,又着眼企业发展,从不同层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发,强力实施人才战略。一是打造专家型领导团队。选拔任用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兼备实践经验的复合型领导干部,从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中聘请企业高管、专家兼任园区领导或产业发展顾问,提高园区专业化管理水平。形成畅通的地方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双向交流机制,激发园区干部的工作热情,把园区作为干部培养、培训的基地和摇篮,把想干事、能干事、懂经济的人才留在园区,形成园区出干部、出领导的发展导向。二是引进领军型高端人才。面向新兴产业引进高端人才,发挥高端人才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人才层次的整体提升,构建起人才队伍的“金字塔”。支持企业引进领军型高端人才,鼓励各类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来园区创业就业,大力推行“人才+项目”、“人才+基地”的引才方式,积极引进与园区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的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以领军人才的引进带动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三是培养专业型人才队伍。发挥长沙高校、科研人才优势,建立企业人才服务信息沟通机制,对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需求及供给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引导高等院校和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学校培养、基地初训、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实用性,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学校教学与设计实践、岗位实习的有机结合,培养专业对口、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提升园区工业人才的理念水平和实干能力。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周凌]
[责编:罗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