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沙智慧农业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战略。智慧农业是“互联网+农业”的实现形式,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农业领域紧密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和经验也表明,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阶段和必然趋势。中央对农业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已十分明朗,在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的新情况下,长沙市农业亟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绿色竞争力,智慧农业发展时机已来临。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长沙市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构建智慧农业所需的基础条件已逐步成熟。
(一)农村地区基础条件的改善使全市具备了发展智慧农业的物质基础。智慧农业的实施必须具备高信息化、物流通达的硬件基础。目前全市1156个行政村中,通汽车率、通电话率已达到100%,通宽带率达92.8%,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97.8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30.5台,且道路条件仍在不断完善,全年新建农村公路637公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378公里、改造农村危桥32座、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187户。
(二)规模生产能力的提升使全市具备了发展智慧农业的生产基础。全市已培育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0200户,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1446家,全市水稻规模经营面积达124.31万亩,覆盖了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近50%。已建成4个万亩蔬菜片,有600多家企业从事蔬菜生产、经营和服务。300家水果规模经营主体,流转经营面积30万亩。全市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1700个。
(三)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壮大使全市智慧农业具备了实施主体。智慧农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农业生产的组织主体必须由单个农户转变为专业经营单位。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达6715家,比2006年的243家,增加了6472家,增长近26倍,占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的23%。合作社覆盖了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3140家、种养结合432家、畜牧业1090家、水产业310家、林业720家、农机189家、植保服务114家,其他720家。经营方式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仓储、运输、技术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同时,全市入社农户达24.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3%,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全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计、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4100多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748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45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92家,拥有52家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6%,培育出22枚中国驰名商标、7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同比增长25%,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吸收农民就业近20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25亿元。
(四)农产品流通路线的创新为全市智慧农业发展赢得了广阔市场。自2012年以来,全市围绕破解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积极探索发展以“产地直供、集中配送、连锁直销”为核心的农产品直销配送工程,推进社区直销店、直销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直销摊位等多种形式的直销配送终端,以及农产品直销集配中心、监管体系、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在全市建设农产品直销终端1500多个,年销售农产品能力达60万吨,实现年农产品交易额60亿元,部分蔬菜品种均价低于周边农贸市场30%左右,每年可为市民节约支出3.5亿元以上。以此为基础,全市积极整合农产品直销配送资源,组建了“田园香”生鲜配送集团,计划对全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和配送进行统筹调度,有效加强全市农产品产销双方的对接。同时,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物联网、实时视频监控等信息技术运用,打造番茄网等以网上订单、定点配送、当天送达的“B2C”蔬菜电子交易平台,“手机农博汇”等以线上融合线下的立体交易的“O2O”农产品电商平台,支持部分企业建立与外地餐饮企业的产品直供模式,让顾客在北京等地的湘菜餐馆可中通过视频看到农产品生产现场和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和业态。马王堆、红星两大市场全市蔬菜成交量达到35亿公斤,成交额达到100亿元。大河西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已经启动,正加快建设,长沙黄兴物流中心也已开始动工建设,建设规模是现在马王堆市场的5倍。各类农民营销合作组织蓬勃发展,运销大户层出不穷。中国中部(湖南红星)国际农博会火爆异常,已经成为长沙的一个农产品和农业企业大推广、大交流、大发展的全平台。
(五)农机作业水平的提高使全市具备了发展智慧农业的设备基础。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农业机械加快发展,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大,装备结构更趋合理,作业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76.2万千瓦,同比增长2.5%。拖拉机、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分别达到3.2万台、1.5万台(套)、1727台、1.3万台。新增耕整机536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39套,农用飞机20架。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25%。全市机耕面积564.62千公顷,机耕率83.5%;机播面积64.93千公顷,机播率9.56%;机收面积384.2千公顷,机收率56.59%。其中水稻机耕率98.77%,机种率15.06%,机收率98.17%,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48%。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67.6千公顷,农业飞机作业面积2.6千公顷,农业运输作业量146038万吨·公里,机械饲草料加工76.8万吨。
(六)农业现代人才的培养使全市具备了发展智慧农业的人才储备。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技术的全面结合,要求其具体实施者不仅要具备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同时要有先进的工业化生产组织能力和视野,因此对新型农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全市一直大力实施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全年共培训650多人次,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发展区域产业的创新能力。在全省首创成立了长沙市农业创业者联合会,发展个人会员278名、团体会员36个,为广大农业创业者创业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着力打造新型农民,全市共举办培训班300多期,培育新型农民3万多人次,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七)社会资金向农村地区的涌入使全市发展智慧农业有了资金支持。智慧农业的初期投入需要大量资金。全市政策措施利好频出,市政府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稳收奖励政策、投入贴息政策、品牌奖补政策等极大刺激了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成立长沙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支持融资担保,设立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安排农业招商引资专项奖励资金等,极大助推了资金向农业聚集。工商资本、城市资本开始涌入农业农村投资休闲农业、兴办实体、建设乡村集镇等渐成趋势。市政府多次组织了现代农业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与省农业银行合作授信71亿元,到位50亿元,与中国工商银行成功签署了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投资合作协议,成立了长沙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投资公司,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平台。同时,农业担保中心持续发挥作用、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重大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用地最大限度得到了优先安排、重点保障。
二、主要问题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阶段,也是国内农业生产方式的最新领域,在全国尚无完整可借鉴经验。从长沙情况看,全市智慧农业发展尚处于自发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一)全市尚无针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政策。智慧农业涉及农业生产的全部产业链条,同时要求各产业链条良好衔接形成生产的大型闭合回路,且初期发展的资金投入量大,基础硬件要求高。因此要发展智慧农业,必然要求政府来全面布局,制定明晰的发展路线,分解智慧农业的各个环节,并在初期予以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合理向智慧农业聚集。从相邻省市看,湖北省专门下发了《推进湖北智慧农业建设的意见》,武汉也于2015年召开了智慧农业论坛,江西省通过“123+N”项目,对智慧农业开始了整体布局,我省的衡阳市已经着手建设“衡阳智慧农业”项目。相对而言,长沙尚未就智慧农业的发展制定专门的发展计划与政策支持,由政府引导的智慧农业发展战略尚属空白。
(二)涉农企业科技投入尚显不足。智慧农业是现代生产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将农业生产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新技术、科研的要求很高。目前,长沙的涉农企业仍存在明显的重生产轻研发情况。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涉农加工企业中有R&D活动的单位数比例为16.0%,低于制造行业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平均每涉农加工企业R&D经费支出118万元,远低于制造行业499万元的平均水平。每涉农加工企业办科技机构仅为0.12个,平均机构经费支出62万元,远低于制造行业科技机构经费支出249万元的平均水平。
(三)土地、劳动力素质等生产要素尚未达到智慧农业发展要求。全市目前有99.2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人均使用耕地仅为4.1亩,可见在全市农业生产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素质方面,人口普查显示,从行业看,全市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中有近90%的人口文化程度为小学和初中,大专及以上仅为1.3%,高学历从业者比例远低于其它行业;从地区看,全市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其农业产值占全市90%以上,该四县市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仅为9.0%,而其中农业生产比重更高的宁乡、浏阳,其人口受教育程度达到大专以上的比例仅为5.1%和4.6%,更是远低于市区34.4%的水平。同时,全市乡镇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为1162人,比上年减少了35.0%。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制定针对全市的智慧农业政策。建议加强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宏观指导,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重要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强化政府对智慧农业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部门联动机制,进行统一规划,形成区划、规划、计划和农业合同三划一同的协同创新体系,整合突出问题,减少重复投资。
(二)实施智慧农业重点工程,形成规模效应。智慧农业投入巨大,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其发展需要。要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规划农业产区,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政策,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优质特色产业集中的区域组建同类产业联合发展体,扩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积极创新规模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方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为智慧农业集约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力度。当前在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城市低、农业信息化市场化运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应用政策和影响两大优势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和长效规划,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和企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建设工作,由市政府牵头,各个相关市属部门,根据智慧农业系统分工,制定分系统政策和方针。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战略地位。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在前期分散建设的基础上,明确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等,牵头组织有关农业信息化主管单位和专家,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营的参与机制,将国家公益性补贴和市场化运作有效结合,完善多元投融资渠道机制。可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开辟农村市场、降低农村金融信贷门槛、设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试行农业数据与服务资源有偿交易等方式,弥补政府供给主体的功能缺陷,实现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建立资源数据库。统一发布制度,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完善涉农部门及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网站信息,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和整理,建立健全集文字、数据、图像、视频等内容的多媒体农村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形成多部门联动的一站式服务模式。部署区县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平台,完善有关农作物、禽畜生长等数字化模型,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决策专业化问题,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联合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构建农产品多元化信息与交易平台,提高市场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扩大农产品网络交易能力。
(六)注重智慧化基础设施,突破智慧农业关键技术。建立以科技、农业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发展协调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在农业设施中的集成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纤进村、信息入户等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扩大综合服务站等各种终端的覆盖面,通过不同渠道建立通畅的信息传输路线,确保农户农业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强化投入保障,加强农业信息科技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组织实施智慧农业技术攻关项目,支持科研院校研发符合长沙农业应用需求的可靠性高、成本较低、操作较易的技术,研发基础软件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解决物联网感知节点上数据高效传输及功耗等关键问题,并为系统集成和批量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七)进一步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增加人员补充,在镇街编制允许的前提下,实施全区统一招收农技人员,补充农技队伍力量。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项政策,通过继续教育手段加强镇街农技人员培训,加大对村农技干部的培训力度。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农业处]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