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沙经济首位度稳步提升
经济首位度是衡量一座城市中心属性的重要指标,是指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首位度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一、 长沙市主要指标首位度情况
2017年,长沙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1、总体来看,长沙经济首位作用不断凸显。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在全省的引领作用凸显,以较少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创造了较多的经济成果。2017年,长沙以占全省5.6%的土地面积和11.5%的人口规模,创造出全省30.5%的GDP。从长沙主要经济指标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00.35亿元,占全省的29.0%;固定资产投资达7567.77亿元,占全省的2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47.68亿元,占全省的30.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7141.83亿元,占全省的36.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16027.07亿元,占全省的50.3%;进出口总额达938.02亿元,占全省的38.5%。
2、纵向比较,主要指标首位度有升有降。2017年,长沙主要指标首位度总体保持稳定,在高基数上呈现有升有降格局。与上年相比,长沙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首位度提升,分别提升0.8、1.5、0.2和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首位度与上年持平;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首位度下降0.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首位度下降3.4个百分点。
3、横向对比,首位度与经济发展基本匹配。总体来看,长沙首位度排位与经济总量排位基本匹配。2017年,长沙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经济总量首位度居第10位,经济总量前10位的城市中,长沙经济首位度高于广州、杭州、南京、郑州、合肥、济南等城市,但低于成都、武汉、西安;从中部省会城市看,长沙经济总量及其首位度排位均低于武汉,居第2位。
二、长沙经济首位度提升的主要因素分析
长沙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首位度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1、经济发展继续加快。长沙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部”首位城市,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拥有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战略平台叠加优势和示范效应明显。2017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35.51亿元,成为中部第2个、中西部第4个GDP突破万亿大关的城市,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3位、省会城市第6位。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居全省第1、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继续保持中部领先,实现了高基数上的较快增长,为经济首位度提升提供了强力支撑。
2、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就业稳定增长,2017年新增城镇就业14.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金分别达到2304元和160元;居民收入增速加快,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131元,比上年增长8.8%,增幅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长沙获得了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等国际性荣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十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发展模式在全国影响广泛。
3、人口集聚程度提升。2017年,长沙市推出“长沙人才新政22条”,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的人才高地,10万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落户长沙,年末常住人口达791.81万人,比上年增加27.29万人,占全省比重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三、提升首位度需要关注的问题
长沙在第三产业、进出口、常住人口等指标首位度不高,是长沙经济首位度方面的短板。
1、第三产业首位度偏低。2017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0.9∶48.4,长沙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6:47.4:49.0,总体来看长沙第二产业占比较高,而第三产业占比相对偏低。从三次产业首位度看,2017年长沙第二、三产业首位度分别为35.3%和30.8%,分别提升1.5和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升幅度较大,第三产业保持稳定;相比2010年,长沙第二产业首位度提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首位度提升0.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第二产业是长沙经济首位提升的主要动力,而第三产业对首位度提升作用相对不足。
2、进出口首位度下降。受到国内外经济回暖、实体经济复苏的影响,长沙外向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增速依然低于全省,在全省首位度有所下降。2017年,长沙进出口总值9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9.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长沙进出总额占全省总额的38.5%,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87.9亿元,占全省总额的37.6%,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
3、人口首位度有待提升。2017年底,长沙常住人口达791.81万人,比南京少41.69万人。常住人口规模除与南京比较接近外,与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人口差距较大,长沙常住人口首位度比武汉、成都低7个百分点左右。
四、提升经济首位度的对策建议
长沙作为湖南省经济中心,虽然近年来经济首位度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与武汉、成都等城市相比仍然偏低。要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弥补发展短板,提升长沙经济首位度、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步伐。
1、加快发展服务业。与武汉、成都等中心城市相比,2017年长沙经济总量首位度的差距分别为6.3和7.1个百分点,其主要差距体现在第三产业,首位度差距分别为12.5和9.4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差距明显。长沙要提升经济首位度,必须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金融,建立企业上市挂牌联席会议和绿色通道制度,引进培育一批并购基金和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保险公司通过投资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创新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引进项目和企业,提高长沙物流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娱乐和创意、现代传媒业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会展业,带动相关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依托“长株潭”城市群密集的整体优势,增强和发挥城市整体功能,把服务范围向珠三角、中部甚至全国延伸,带动长沙金融、房地产、教育、传媒等产业发展。
2、提高经济外向度。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外向型经济既是短板也是发展机遇所在,要在全省开放崛起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高长沙在全省经济发展的首位度。要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支持开通长沙至北美、欧洲等国际全货机航线,拓展“五定”班列(轮)新路线,促进中欧班列、湘粤港直通快车持续稳定运营,高效运行黄花综合保税区;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大力发展加工、转口和新型贸易,提升经济外向度;强化省会担当,推进长株潭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等全方位对接,在交通物流、科技创新上率先融合,形成大都市城市群格局;抱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城市合作。
3、扩大城市规模。经济首位度与人口总量、城市规模等指标存在明显正相关,目前长沙城市化率相对于中心城市依然偏低,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应加快城市扩张步伐,形成获取“发展红利”的战略新平台。要加快“长沙人才新政22条”的落地,在加快引进培育、支持创新创业、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协调推进,促进各类人才加速集聚。要着力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长沙打造成为各类人才聚集的创业之都,同时提高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创造吸引外地人来长安居乐业的环境,为长沙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肖正波]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