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不平凡之年的不平凡成就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前所未有的严峻复杂形势,长沙市委、市政府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好于预期,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2020年,长沙经济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达12142.5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升8.4、4.3和2.0个百分点,经济增速逐季提升。
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在减税降费、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疫情等影响下,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2020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100.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实现税收收入2020.47亿元,增长2.1%。
引领发展作用凸显。从总量看,2020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9.1%、28.0%、27.5%和36.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273元和18169元。从增速看,2020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全省水平0.2、0.3和2.9个百分点。
二、产业升级成效显著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先进制造业继续壮大,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20年,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23.0%和30.6%,成为拉动工业增长主要动力。全年生产智能手机1195.5万台、智能手表88.9万个;微型计算机设备、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921.5倍、104.4%、69.0%和42.2%。
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显现。新冠疫情影响下,长沙服务业发展呈现较强的韧性,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6979.79亿元,比上年增长3.3%,比全国、全省水平分别高1.2和0.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逆势增长,全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1%和8.6%,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增长。
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45.71亿元,比上年增长4.1%。“一县一特”农业产业不断壮大,粮食生产稳中有增,蔬菜、油料、茶叶和水果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8%、6.0%、9.9%和5.5%,新增“两品一标”农产品60个,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000余家。
三、内需动能逐步恢复
投资结构加快优化。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投资保持稳步增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长沙重大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34.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7.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4.5%,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科学交流和推广服务等投资分别增长185.1%、75.4%和84.9%。
消费升级持续深化。2020年,长沙限额以上消费升级类商品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6%,拉动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6个百分点,其中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分别增长26.9%、35.5%和29.2%。汽车销售趋稳回升,全年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5.9%,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49.7%。
四、改革创新成绩斐然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0年,持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长沙营商环境指数位居全国第9、中部第1,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高频政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企业开办审批1天内完成。全年全市新注册市场主体23万户。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全年授权专利33012件,比上年增长46.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3%。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荣获国家科技奖、中国专利奖各22项,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6个,获批国家新型国防科研基地。
新动能逆势成长。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16.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互联网软件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快12.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比全部投资增速快18.3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持续提高,全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为266.40亿元,增长43.8%,占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15.0%。
五、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快崛起。2020年,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正式揭牌,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70%,黄花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增长48.7%,中欧班列(长沙)开行国际班列增长29%。进出口规模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5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进出口商品,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口、出口总额中占比分别为40.3 %和19.4%。
利用外资表现亮眼。率先控制住疫情,及时推进复工复产,加之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利用外资规模逆势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3%;2020年末,落户长沙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73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99家。
六、城乡发展深度融合
品质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4.5%,湘府路快速路全线通车,地铁3、5号线载客运营,基本形成“米字型构架,双十字拓展”的轨道交通网络主骨架。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全年专项整治脏乱差等问题2.5万余个,打造户外广告招牌示范路11条,改造特色夜市街区10个,三一大道、岳麓大道等20条城区主干道焕然一新,湘江两岸夜间“一键点亮”,长沙变得更加美丽舒适宜居。
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2020年,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超千亿,分别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4、第9和第16位,长沙县连续多年居中西部首位。发挥园区经济在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作用,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1.5%。
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农村“五治”深入推进,全年改造无害化厕所21.4万户,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实现全覆盖,累计拆除“空心房”3.23万户,新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支管网100公里,打造市级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30个。基础配套不断改善,新建高标准农田20.7万亩,新改建农村公路1700公里,100人以上自然村100%通水泥路,建成市级“美丽屋场”125个。
七、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478元,比上年增长5.7%。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快于城镇2.5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20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61.99万人、39.72万人、16.87万人、13.66万人和29.83万人,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 100 %。社会帮扶持续加力。企业养老保险金实现“十六连调”,人均每月增加135元,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再提高30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8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3.94万个,“小升初”实现公办民办同步招生,新市民子女入学同步保障。医疗卫生力量显著增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687个,卫生技术人员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1万人。文化体育事业更加繁荣。2020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1588.9亿元,建成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个,建成社会足球场135块、健身步道53.6公里,获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王成亮]
[审核:徐林]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