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零售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零售业作为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已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先导行业。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株洲市零售业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多元化、多业态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市场销售规模稳步快速增长。
一、株洲市零售业发展现状
(一)零售企业队伍壮大、规模扩充、贡献提升。2006年至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年销售额为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由35家增加到191家,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销售额从29.3亿元增加到168.2亿元,年均增长54.8%;户均销售规模提高436万元。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来看,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02.7亿元,增长17.9%。其中,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09.6亿元,占比达81.5%,增长19%,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85.7%,拉动全市社会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个百分点。
(二)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汽车与综合零售占主导。2011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和综合零售企业分别为58家和36家,实现销售额分别为103.4亿元和39.3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61.5%和23.4%。
(三)零售业态多元化,专业(卖)唱主角。目前,全市零售业态有百货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食杂店、厂家直销中心等多种零售业态。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来看,专业(卖)店数量多、分类细,是零售市场的主体业态之一,也是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购物场所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方便化需求快速上升,为专业(卖)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2011年,全市以专业(卖)店形式经营的企业147家,占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77%,实现销售额124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销售额的73.7%。
(四)个体经济异军突起,成为零售行业新生力量。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业个体户275家,数量超过限上零售企业84家,实现零售额40.3亿元,增长35.3%,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3.8%,拉动全市社会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个百分点。
二、零售业发展趋势
(一)零售业发展有空间,高质平价商品市场将快速发展。2011年,株洲市年末常住人口达388.1万人,城市化率57.5%,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第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居民储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均排名全省前列,消费力足够强劲,为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受物价因素的影响,零售商品尤其是服装等定价普遍偏高,而株洲市消费人群仍以中低收入者为主。一些高品质、价格合理的品牌商品更受青睐,因此未来几年高品质平价商品市场将快速发展。
(二)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进驻,百货零售势头强劲。从东都步步高到王府井百货,从株洲百货大楼到家乐福超市,从家润多广场到天元购物广场,以新华西路和天台路为界,株洲大大小小的零售卖场坐落有序,在株洲城区的中心点上形成了特有的商业经济圈。备受关注的华润万家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中,总建筑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拥有1000多个停车位,是一个集大卖场、百货、餐饮、娱乐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预计今年10月盛大开业。沃尔玛、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巨头已有意向进驻株洲,全市的百货零售业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
(三)零售业节能环保趋势明显。2011年10月,商务部发布《2011年中国零售业节能环保绿皮书》,进一步挖掘零售业低碳环保空间,推动零售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对环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环保措施更全面、更深入,近三年零售业能耗水平呈稳步下降趋势。三年前,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一道,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三年来,株洲“两型”城市建设影响巨大,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重大环境问题治理, 2011年来株洲考察学习的代表团达200多批;重点项目和相关设施建设成效显著,4个百亿工程项目完成年度建设计划,投入1亿多、投放1万辆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使用,株洲市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了低碳出行体系。株洲“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已进入第二阶段,市委、市政府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环保消费,零售业也将朝这一方向发展。
(四)电视购物、网上购物日益成熟。目前,电视购物和网上购物已经成为消费者不可或缺的消费方式。2010年,中国电视购物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三网融合。即电话网、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融合成为全国统一的一张“大网”。在三网融合的政策背景下,电视购物业开始了一次全新的变革,进入了交互式数字电视购物时代。2011年11月12日,由株洲、长沙、湘潭三地电视台联合开办的电视购物频道首播,定位为全国首个专注女性消费者媒体购物品牌的嘉丽购,成为国内首个由市级广电联办的电视购物频道。目前,株洲市民能够收看到的专业电视购物频道达10个以上。电视购物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电视购物市场将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成为内需市场重要的零售渠道之一。网上消费已经成为株洲市民的时尚。目前,株洲市团购名站300多家,美团、窝窝团、58团等大型购物网均有株洲专场,株洲购物网、服饰购网等株洲本地购物网站也相继开通。如服饰购网是由株洲市芦淞区政府主管的服饰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在线购物商城,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网上服饰交易市场。
三、推动全市零售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宏观经济政策层面。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家首次将三驾马车中的消费提到了首要位置,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11年10月25日,商务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十二五”时期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十二五”商务领域扩大消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2012年1月商务部发布“十二五”促进零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以提升零售业整体发展水平为目标,以加快零售业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引导生产、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国家今年已出台汽车以旧换新、节能家电补偿等政策,这些政策将给株洲消费市场注入一贴兴奋剂。
(二)城乡居民购买能力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改善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可能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加强,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好更多的消费来体现。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3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9328元,增长21.8%。今年1-5月,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266元,同比增长15.3%,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46元,同比增长19.5%。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将对零售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对于居民消费也意义重大。社会保障主要通过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来间接作用于居民消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减少消费者的储蓄倾向,增加消费者即期消费意愿,从而带动居民消费的增长。2011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8万人,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4.7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98.2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5.3万人,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7%。社会保障的日益健全会带动居民消费的增加,将对零售行业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四)消费结构升级。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模型,人均 GDP 超过1000 美元后,消费结构升级将显著加快,食品和衣着类基本需求型消费比重将不断下降,享受型消费比重迅速上升。2011年株洲市人均GDP 已经达到40431元(6360美元),消费需求已经由基本需求型转为享受型。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会推动国内消费步入黄金期,有利于零售行业的发展。
(五)行业配套系统逐步完善。现代物流系统、现代信息系统等零售行业辅助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零售业的迅速发展注入一记强心针。株洲物流业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条件和交通优势,在“依托大交通、搞活大流通、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的经济环境下,实现了快速发展。长株潭物流中心、株洲国储物流中心、芦淞服饰物流中心以及株百、步步高等专业化物流企业及配送中心不断涌现,现代物流体系逐步走向成熟。“十二五”期间,株洲拟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交换平台、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和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五层结构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体系。辅助系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为零售行业创造出更为高效的经营模式,更加清晰的掌握顾客需求,更为有效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奠定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将有助于零售行业的发展。
四、零售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网点布局待完善。从各县市区分布状况来看,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部位,网点分布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城区每万人拥有的商业网点为397个,县域仅205个。从城市的内部布局来看,中心商业圈网点相对集中,部分新兴住宅区、远城区商业网点发展滞后,商业零售网点明显不足。社区商业发展不完善,存在零售网点不足、标准不高、服务不全等缺陷。
(二)企业规模待扩大。2011年,全市贸易大中型企业26家,占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13.6%。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仅2家,占比1%;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25家,占比13%;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05家,占比达55%。全市191家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平均销售额为8807万元,比全省平均销售水平低1800万元。
(三)管理水平待提高。在体验型购物逐渐代替经历型与需求保障型购物的大趋势下,店面的服务品质比如能否带给客户舒适、愉悦、受尊崇的购物体验直接影响着客户的回头率。因此,提升零售业的管理水平成为零售业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目前株洲市零售行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行业管理体系有待健全,企业管理水平也存在差异。
(四)中高端人才待培养。由于入行门槛低,零售业长期面临从业人员整体学历低、素质不高的困境,运营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以及中高层管理人才更是严重缺乏。中华英才网公布的《中国大学生招聘状况分析和百货行业人才发展战略》显示,在校园招聘的企业中,市场竞争激烈、对于未来人才储备和培养非常关注的行业占了绝大比例,例如IT、通信、制造、金融、房地产、快速消费品类企业,而百货行业仅占1%。据市内某大型超市负责人介绍,目前零售行业管理岗位迫切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既要有一定的学历,又必须具备丰富的同业工作经验,无论是商品销售的负责人还是采购负责人都是需求比较大的。
五、加快零售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落实零售业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商务部《“十二五”促进零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各项政策内容,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努力构建符合株洲实际的促进零售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大零售业财税金融支持。落实内贸领域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清理和整顿不合理收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零售业项目;进一步加强银商合作,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方便刷卡消费。
(二)优化零售网点布局。积极推进商业网点规划制订和实施工作,引导商业网点向总量适度、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便民利民方向发展。适度发展大型商业网点,加强社区配套商业设施建设,引导专业市场及物流配送中心集聚发展,形成以城市中心商业区为核心、城市区域商业中心为骨干、社区商业为基础的商业格局。大力发展社区、农村连锁零售网点,支持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家电等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农产品市场信息、金融和通讯服务。
(三)提升管理水平,优化人才结构。商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作用,引导零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零售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企业与政府间顺畅的沟通渠道,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与交流合作。相关部门要加强零售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商务系统零售业管理人员培训。注重对零售业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零售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完善供应链。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完善城市共同配送网络。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建设自有物流配送中心,并面向社会提供配送服务。推动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新型供销关系,培育一批供应链龙头企业。规范商品销售代理制,引导生产企业建立规范的直供直销体系,减少代理层次和流通环节。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刘松林]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