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1-4月株洲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0-05-28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大力开展“奋战一百天,冲刺双过半”竞赛活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1-4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较一季度明显好转,但总体还未恢复到往年正常水平,部分指标仍不及全省平均。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规模工业增加值。1-4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下降3.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4.2个百分点。分行业情况。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增加值下降44.9%,制造业下降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4%。37个大类行业中,20个行业实现增长,17个行业下降,增长较快的是以风电为代表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58.4%)和通用设备制造业(24.5%)。从工业效益看,1-3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下降39.9%,降幅大于全省(-18.5%)21.4个百分点。县市区完成情况。渌口、云龙、石峰、芦淞、荷塘、攸县、醴陵和茶陵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天元(-9.9%)和炎陵(-8.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固定资产投资。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较一季度提高4.1个百分点。分产业情况。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2.2%,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9%,其中工业投资下降0.4%(居全省第10位、七市第5位),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2%。分类型情况。全市民间投资下降1.5%,国有投资增长5.2%;产业投资增长10.9%,高新技术投资增长2.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9%。县市区完成情况。云龙、攸县、渌口、茶陵和天元5个县市区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荷塘(0.7%)、醴陵(0.9%)、炎陵(1.1%)、石峰(1.4%)和芦淞(1.6%)5个县市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房地产情况。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4.5%,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7.4个百分点。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9亿元,下降9.4%,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4个百分点。从商品用途看,限额以上吃类商品增长15.3%,穿类商品下降28.4%,用类商品下降9%,烧类商品下降10.2%。从商品类别看,入统的22个大类商品限上零售额增速呈“7正15负”,其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2%,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增长13.8%。县市区完成情况。渌口、攸县、云龙、醴陵、茶陵和炎陵超过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芦淞(-10.8%)、天元(-9.9%)、荷塘(-9.6%)和石峰(-9.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财政金融情况。1-4月,全市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2亿元,下降1.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6.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税收收入下降23.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8亿元,下降15.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个百分点。4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73.4亿元,增长6.6%,增速较一季度提升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47.7亿元,增长18.6%,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存贷比为67.6%,较一季度提升1.2个百分点。县市区完成情况。醴陵、渌口、云龙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芦淞(-41.4%)、炎陵(-30%)、荷塘(-20.8%)、攸县(-20.3%)、天元(-20%)、茶陵(-18.4%)和石峰(-10%)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渌口、云龙地方税收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炎陵(-60.2%)、石峰(-51%)、攸县(-36.2%)、醴陵(-34.2%)、荷塘(-32.5%)、天元(-29.2%)、茶陵(-27.9%)和芦淞(-25.9%)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

(五)新增“四上”企业情况。1-4月,全市新增“四上”企业25家,占全省4.5%。分行业情况。房地产开发业新增14家(占全省7.4%,居全省第3位)、建筑业5家(占全省7%,第3位)、批发业2家(占全省1.9%,第7位)、服务业2家(占全省2.4%,第4位)、工业2家(占全省2.2%,第6位);零售、住宿、餐饮业暂无申报。县市区完成情况。天元新增5家,云龙、渌口、醴陵各新增4家,石峰新增3家,攸县、茶陵各新增2家,芦淞新增1家,荷塘和炎陵无新增。

二、主要亮点

(一)刺激消费成效明显。为应对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冲击,株洲市委市政府积极出台促消费政策并及时落地,政府安排2000万元对餐饮、家电建材大宗商品以及汽车行业进行促消费活动,激发消费活力的效果在逐步显现。自4月8日启动仪式至今,三大活动已拉动消费规模超过3亿元。4月当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6%。限上粮油食品类、通讯器材类、家具类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14.8%和1.4%。

(二)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全市上下紧盯疫情防控变化情况,与时间赛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重点项目签约引进,投资驱动力度增强。通过举办“战疫情促发展”重大招商项目签约活动,集中签约一批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现代金融等项目,直接引资149.32亿元。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月提升4.1个百分点,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个数较去年同期增加6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35.3%。

(三)政策落地取得实效。温暖企业行动持续推进,市县两级扎实推动国省市相关优待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同步出台支持政策和措施50多项。截至目前,共为企业减税降费11.2亿元,缓交税费款18.6亿元,发放稳岗补贴0.87亿元;全市30家银行机构累计发放贷款16.5万笔,授信金额606亿元,已投放到位461亿元,为1610户中小企业下调贷款利率减息3700多万元;为210家企业近3万名员工办理缓缴住房公积金1.6亿元;开行“返岗直通车”219班次运送4800余人。

(四)强链补链进展顺畅。全市16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基础工作更加夯实,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组织建设更有保障,党委、链办、协会等在产业链建设中发挥作用明显。一季度新引进产业链项目29个,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8个,总投资22.8亿元,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链项目12个,合同资金106.8亿元。链上的194个重点项目,95个科技创新项目、79个产品创新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能。申报了3个省级产业集群,上报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正向国家级产业集群决赛冲刺。1-4月,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业增加值增长7%,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6.9%,共拉动规模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疫情影响仍然较大。前期全市经济受国内疫情冲击影响较大,当前随着海外疫情蔓延,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也超过了预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经济复苏进程。从重点产业看,汽车、陶瓷、风电等制造业受疫情影响明显,其中汽车制造业规模工业增加值下降69.4%,陶瓷制品制造业下降0.4%,共拉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6.6个百分点。从进出口看,全市进出口总额下降20%,降幅较上月扩大5个百分点。

(二)复工复产存在堵点。尽管各级各部门全力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取得了进展,综合来看,受产业链中断、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经营成本提升等因素影响,企业复产达效还不及预期。根据国家统计局4月份组织开展的“四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还有28%的企业(862家)生产恢复不足正常水平的80%,14.7%的企业(452家)员工到岗不足80%,有8.8%的企业(279家)不同程度裁员,37.6%的企业(1076家)国内订单量减少,34.3%的企业(666家)国外订单量减少,40.3%的企业(1241家)预计二季度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

(三)内需驱动仍有隐忧。投资领域,仍然靠大项目拉动,小项目和房地产投资降幅明显,且产业投资不足。1-4月,5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下降41.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8%;工业投资下降0.4%,特别是工业技改投资下降15.1%。消费领域,大宗商品需求仍然偏弱,住宿餐饮短期内难以恢复。1-4月,全市汽车、石油及制品类等大宗消费品分别下降9.9%和10.1%,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下降42.9%和37.5%。“四上”企业,新增不多,1-4月全市新增“四上”企业25家,仅完成年度目标(600家)的4.2%。其中零售、住宿、餐饮业和荷塘、炎陵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同时,截止4月全市规模工业退库企业达到51家。

四、几点建议

(一)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纵深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强化投资驱动效果。特别是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国省陆续出台大量刺激政策和投放大规模项目资金。要抢抓机遇、充分准备、策划包装、积极争取,尽可能分到更多项目和资金蛋糕。各平台公司应解放思想,妥善处理化债和融资关系,积极争取贷款搞建设,迅速扩大投资。在发挥投资驱动作用时,应把握好新基建热点和方向,紧扣全市新兴产业链布局需求,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形成有效实物量投资,培植实体经济增长后劲。

(二)深化温暖企业行动。一是抓政策兑现,将国、省、市三级税费减免等优待扶持政策用足用活,切实解决企业复工复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助开拓市场,指导各行业研究疫情带来的新机遇,鼓励企业针对疫期出现的市场空缺扩能扩产,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转型转产,推动重点产业向安全防护和智能应急产品拓展延伸。三是保链条畅通,对全市16条工业新兴产业链和重点企业的供销、运输、成本、资金、用工、防疫物资等各类问题,做好动态跟踪和服务,确保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生产快速恢复到疫前水平。

(三)加大“四上”企业培育。要全面落实今年培育四上企业目标任务,增强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通过企业帮困,稳定生产,巩固一批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项目建设进度,达产一批企业;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进“产转法、个转企、小升规”,升级一批企业;充分利用四经普成果,建立多层级企业培育库,新增一批企业。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张  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