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报》刊发通讯《湖南浏阳:烟花产业焕发新活力》(图)
8月20日,《中国信息报》刊发通讯《湖南浏阳:烟花产业焕发新活力》,全文如下:
湖南浏阳:烟花产业焕发新活力
■ 罗定坤
浏阳,因一首《浏阳河》传唱海内外,更因“浏阳烟花”远近闻名。近年来,湖南省浏阳市紧紧围绕打造“世界花炮之都”目标,坚持“减数量、提质量、增效益、保安全”的产业发展思路,持续打造“相约浏阳河、周末看焰火”品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花炮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蹄疾步稳,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激发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是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打造成型的比较优势,也是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河诗画,满城烟花。谈及浏阳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浏阳花炮。如今,作为浏阳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的花炮产业,通过“老树发新芽”,进一步夯实了浏阳产业的“四梁八柱”,激发了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
据《中国实物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而发源于浏阳也。”浏阳是“中国花炮之乡”和烟花爆竹发源地,浏阳花炮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文化品牌价值达1071.4亿元。从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到北京冬奥会的迎客松,从俄罗斯世界杯到迪拜新年焰火……这发源于浏阳、传承千年、纵恣闪耀的古老花火,火树银花,声光璀璨,成为激活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打造“烟花+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在花炮产业发展上,浏阳市不断创新,以安全环保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推动花炮生产迈向智能化、个性化;文化赋能,以创意焰火秀拉动城市文旅新消费……为顺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浏阳还全力做好“烟花+”文章,推动花炮产业与创意设计、数字技术、媒体艺术等元素深度融合,打造“烟花+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当浏阳烟花与《庆余年》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7月13-14日晚,由腾讯视频、《庆余年(第二季)》剧组与湖南浏阳花火剧团联合共创的全球首档剧情实景烟花秀——“焰遇·庆余年”大型沉浸式烟花秀,在浏阳天空剧院上演,这标志着浏阳烟花产业与影视文化实现了梦幻联动。该烟花秀不仅在烟花的视觉符号、情绪烘托上重现了热播剧《庆余年》中的经典场景,还创新开发了《庆余年》授权烟花小产品,让广大观众沉浸式感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IP定制烟花秀,也让浏阳烟花再次火“出圈”。
周末焰火,是浏阳推动烟花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围绕打造“世界花炮之都”目标,2023年2月以来,浏阳每周六晚在天空剧院、浏阳河城区段推出沉浸式焰火秀,让八方游客感受“一河诗画、满城烟花”的魅力,为提升城市形象、促进花炮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据悉,2023年浏阳开展了50场创意焰火燃放活动,其中,周末焰火秀33场,累计吸引游客逾380万人次,拉动文旅消费超110亿元。在增强城市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还有效助推“夜间经济”快速增长,辐射带动了浏阳乡村旅游和餐饮住宿业的全面发展,形成了“白天游乡村、晚上看焰火”的休闲模式。2023年,浏阳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名单,并获评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近年来,浏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标准化改造、智能化管理、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手段,推动花炮产业转型重塑,让这一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实现“脱胎换骨”、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一组数字可以证实浏阳花炮产业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作为全球最大的烟花爆竹生产贸易基地和科研中心,浏阳花炮内销占全国的60%、出口总额占全国的70%,专业燃放市场份额占全国的90%以上。2023年,浏阳花炮产业实现总产值508.9亿元,比上年增长68.8%。目前,浏阳共有400余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以及上千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动就业30万人以上。
在做大做强花炮产业的基础上,浏阳始终坚持“产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加快构建“2+2+N”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县域经济从传统花炮产业“一枝独秀”,发展成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下一步,浏阳将继续坚持“产业立市、制造业当家”,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推动产业能级大跃升,以新质生产力澎湃县域经济新动能。
[责编:谢佳豪]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