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中国信息报》刊发消息《家乡的黄花》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5-09-0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9月5日,《中国信息报》刊发消息《家乡的黄花》。全文如下:

家乡的黄花
■尹霞林

立秋过后,晨晚已透出丝丝凉意。白日的暑气虽还恋着不肯走,终究是弱了几分。家乡的黄花,随着节气的流转,渐至花期的尾声。枝叶间的花蕾稀疏了些,却更显饱满——仿佛将整个夏天的日光都攒进了金黄的花苞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收尾的郑重。

黄花菜,学名忘忧草,又名金针菜、柠檬萱草。它耐瘠、耐旱,不挑土壤,地头坡坎皆能生长。在良田稀少的家乡,黄花从不是仅供观赏的花,也不只是佐餐的菜,更是贫瘠土地上一份沉甸甸的希望,是暑去秋来之际,对日子最踏实的盘算。花开是景,蓓蕾是收。黄花只摘花蕾,尤其立秋之后,花蕾似也知时节紧迫,膨长得飞快,稍不留神便舒展绽放,采收的时机须掐得极准——摘早了,干瘪发黑;等开了花,便只能任其在枝头凋零,成了秋光里的一件憾事。

为收好这最后一季,花期尾声里,家乡人依旧趁着日头未烈,赶在正午前将余下的花蕾摘尽。立秋后的阳光虽不似盛暑灼人,但坡地上的土仍是温的,枝叶上快要干的露水沾在手上,黏糊糊的,反倒比盛夏多了几分缠绵的湿意。好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不惧收尾的细碎辛苦,他们只怕一季劳作落了空,怕来年开春,孩子的书本钱还没攒足。

儿时哪懂什么节气,只知立秋后摘黄花,须比夏日多披件薄衫。跟着奶奶挎筐上山,往日漫山遍野的人影已稀,只剩几家熟络的邻居,在各自地里埋头忙碌。太阳爬得慢了,衣衫不会立刻湿透,但坡路被踩得光溜,若不慎摔一跤,膝盖磕在微凉的土上,反比夏天更疼。手仍在枝叶间飞快穿梭,心里却多了些急切——奶奶总说,处暑一过,花就懒结蕾了,摘一朵便少一朵。偶尔撞见已然绽开的黄花,在秋风里轻轻摇晃,心里的懊恼比夏日更甚,仿佛是将秋天的念想,也随花瓣放走了。

若说采摘是与时间赛跑,那立秋后的蒸晒,便更多了几分“看天吃饭”的意味。摘回的花蕾须趁午后暖意未散,赶紧摊晾在竹匾里,不再用薄膜捂蒸——秋阳虽烈,却伴着干爽的风,晒上两日,花蕾便缩成深黄的干条,浸满了阳光与秋风的味道。若不幸赶上秋雨,便得急急搬入屋内,以炭火慢烘,那滋味,总比日晒的逊色几分。

家乡人珍爱秋阳,甚于盛夏。因这秋天的晴日,是收成的保证。每一缕阳光落在竹匾上,都如同给干黄花镀上一层金,能多换几分钱。百余天的花期,始于暑热,收于秋凉。除了采摘蒸晒的忙碌,快乐也藏在细处:赶在花开前摘完最后一筐的踏实,秋阳下翻晒干花时的片刻悠闲。大人偶尔从镇上带回一串糖葫芦的甜,以及将最后一批干黄花卖出后,数着钞票的满足——这些琐碎的欢愉,也恰如“忘忧草”其名,让人忘却一季的辛劳。

前几日,婶婶发来家乡新拍的MV《摘黄花》,说镜头里那个背着小箩筐、在秋风中追着蝴蝶跑的小女孩,像极了儿时的我。视频反复看了许多遍,往事随秋风阵阵吹回:父母为了我们,春种秋收从未停歇,他们摘黄花、挖红薯、晒谷粒、编竹筐的身影,在记忆里愈发清晰。那些艰辛里的坚持,令我鼻尖发酸,心中满是化不开的感激。

秋意渐浓,家乡的黄花即将收完最后一茬,竹匾里的干花也该入库了。乡愁亦如这沉甸甸的收成,落入心底。那曾养育我们的花蕾,摘在了记忆的指尖;那从未凋谢的黄花,永远开在了思念的心间。(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市统计局)

[责编:谢佳豪]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