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脉动下的文化新业态——国家统计局青年“根在基层”湖南调研纪行(图)
初秋的长沙,依然闷热多雨。记者随国家统计局“根在基层”青年调研实践第4组深入一线,在这座火热的“不夜城”中,切身感受科技为文化产业注入的全新脉动。
科技重塑内容生产模式
浏阳河蜿蜒流淌,在其第八道弯处,坐落着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被誉为 “中国V谷”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这也是调研组此行的首站。
“像这样几分钟的微短剧,若采用传统人工翻译,仅字幕部分就需要至少1天。”工作人员一边介绍,一边在屏幕上实时演示。很快,一段台词密集、情绪丰富的电影片段,在瞬间被转换成多种语言版本,语调自然流畅,情感还原度极高。这得益于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一站式AI视频翻译工具,该工具集成大语言模型、声音克隆、人声分离、字幕识别等先进算法,支持超20个语种的翻译。
科技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从湖南方实验室借助“AI+实景”技术拍摄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宣传片,到泛联新安信息科技为多家军工单位提供软件安全测试服务,再到中广天择传媒创造性运用VR、空间音频、云渲染等技术打造出沉浸式红色文化作品《恰同学少年》——这些企业通过产业聚集与生态赋能,在马栏山构建起“上下楼即是上下游,朋友圈就是生态圈,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数字视频内容生态。
马栏山并非个例,在长沙的其他地方,明和集团对于屏幕的技术更新和舞台特效的精准把握,宏瑞文博对于博物馆展柜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更新换代,都无一不展示了长沙对于科技发展的进取之心。
科技激活传统文化新业态
科技是手段,文化是根基。唯有二者深度融合,数字文化产业才能焕发光彩,孕育新业态。因此,探访长沙优秀传统文化,亦是调研组此行重点。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辛追夫人墓中的陪葬乐俑。”讲解员话音未落,黑暗的展柜中乐俑依次亮起,配乐悠然响起。湖南省博物院不仅在文物陈列与展陈设计上融入技术手段,更依托厚重历史与文献资料,运用数字多媒体,在不足150平的空间中打破传统戏剧形式,打造出沉浸式文物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自推出以来,场场爆满。
“博物馆必须善用科技,但优质内容才是永恒的动力。”面对调研组关于科技与文化如何平衡的提问,湖南省博物院副馆长陈叙良这样回答。除了线下融合呈现,该院还联合多家文博机构,共同打造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旨在打破馆际壁垒,汇聚文化珍宝,让文物实现从“永生”到“新生”的蜕变。
青春在基层实践中闪光
行程最后一天,调研组与天心区统计局和坡子街统计站的相关同事们进行了座谈交流,深入了解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的实际成效。
数据是最直观的印证。2024年,湖南省音视频产业集群规上企业营收超2827.6亿元,同比增长9.7%。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的新机制。座谈会上,天心区统计局党组书记孙美青及坡子街统计站工作人员,不仅介绍了科技赋能文化产业事业发展情况,也坦陈基层统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调研组的统计青年们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踊跃提问。服务业调查中心的徐莹就第三产业统计报表填报等细节深入交流,并表示将把问题带回深入研究;核算司的张文钒则进一步了解天心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三天调研转眼即逝。对青年干部们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对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深刻体验,更是一场对青春使命的思考与践行。
正如调研组组长、国家统计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社科文司副司长冯怡琳所总结:“深入基层,是青年干部厚植家国情怀、实现成长提升的重要途径。统计青年要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历史使命,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在奋斗中谱写青春之歌。”
[来源:中国信息报]
[审核:鲁 喆]
[责编:谢佳豪]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