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全省各市州扎实有序推进202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入户登记(一)(图)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5-11-11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根据202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湖南202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入户登记工作于11月1日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全省登记工作进度已过大半,各市州积极作为、靠前工作,结合区域特点,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在11月15日前圆满完成调查任务。

长沙





创新工作模式,提升登记效率

岳麓区实行“白+黑”“5+2”错时工作制,充分利用早晚及周末时段上门,显著提升见面率。开福区推行自主填报与入户登记双轨模式,既尊重居民意愿,又确保数据采集全覆盖。望城区针对城乡结合部人口特点,制定差异化工作方案,根据居民作息灵活调整入户时间。

强化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

雨花区建立“三审三查”机制,通过社区、街镇、区级三级审核,严把数据质量关。芙蓉区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疑难问题不过夜、共性问题全清零”。浏阳市对关键指标实行录音记录,并创新运用部门行政记录比对,多措并举保障数据真实准确。

优化服务方式,赢得群众配合

天心区各社区采取弹性工作法,通过电话预约、晚间上门等方式,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长沙县调查员以“拉家常”方式开展信息采集,营造融洽氛围,赢得村民理解支持。宁乡市创新实施“调查员+宣传员”双角色工作法,在完成信息登记的同时,主动宣传政策法规,实现业务工作与群众动员有机结合。

关注特殊群体,体现人文关怀

各区县在工作中特别注重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浏阳市宁乡市针对独居老人等群体,采取耐心讲解、反复沟通等方式,确保信息采集准确无误。调查员以真诚服务和专业态度,展现出新时代统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邵阳





四级联动聚合力,全域铺开强推进

市、县、乡、村四级协同发力,成立专项协调小组,496个调查小区同步启动登记,覆盖约1.98万户居民。市统计局负责人带头入户示范,调查员全员持证上岗,电子登记与自主填报双轨并行,高效推进工作落地。

创新方法破难点,错时服务提质效

推行“错时入户+错地相遇”工作法,调查员主动在午间、晚间及周末时段上门,搭配提前预约、耐心沟通提升配合度;针对老年、务农、个体经营等群体,深入公园、田地、店铺精准对接,破解入户不遇难题,保障登记进度。

严抓规范守底线,加密防护保安全

建立“即报即审+动态核验”机制,线上线下协同核查存疑数据,确保“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全程严守《统计法》,通过加密技术保护个人信息,数据直报国家内网,筑牢数据质量与信息安全双重防线。

怀化





高位统筹强保障,构建四级联动工作体系

全市 1% 人口抽样调查入户工作按照“市级统筹、县级组织、乡镇实施、社区落地” 四级联动机制层层铺开、步步衔接,全力保障入户登记工作正常运行。部分县市区提级管理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鹤城区施行常务副区长挂帅,乡镇街道一把手负责制,把入户登记纳入阶段性重点工作。麻阳县新晃县将入户登记工作纳入政府督办事项,对乡镇街道入户登记工作进度施行“日通报、日调度”。

立体宣传造氛围,筑牢全民参与思想基础

辰溪县洪江市通道县发布1%人口抽样调查入户工作融媒体视频,强化线上宣传,引发群众高度关注。麻阳县在调查小区的楼栋单元门、宣传栏、超市门口等醒目位置,张贴含自主填报二维码、咨询电话的宣传海报,组织网格员、物业人员开展 “敲门预告”,发放《致住户的一封信》。中方县针对老年群体、流动人口等重点对象,组建由社区工作者、调查员组成的工作小队,逐户上门排查,一对一讲解调查目的与信息保密规定,营造 “人人理解、人人支持、人人配合” 的良好氛围。

精准服务提质效,满足多元登记需求

结合不同群体特点,麻阳县创新自主填报引导模式,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固定服务站,引导年轻群体、上班族通过手机扫码自主完成信息填报,并配备业务骨干提供 “一对一” 操作指导。辰溪县中方县组建流动服务队,针对高龄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展 “敲门行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上门采集信息,逐项核对确保完整准确。针对上班族 “白天无人” 的痛点,推行 “早间访、晚间访、周末访” 错时登记机制,提前通过电话、微信预约入户时间,减少无效走访。

全链条质控严把关,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洪江区靖州县建立“全流程、多层次”质量管控体系,构建“调查员现场初审、社区自查互查、乡镇复核、县级终审”四级审核机制就核心指标的逻辑性与完整性进行重点审核。怀化市组建市级质量督查组,采取 “四不两直” 方式深入调查一线,督导县市区进度与质量。芷江县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抽查乡镇、街道登记数据准确率,确保调查结果真实反映地区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及居住环境等实际情况。

来源:人口社科处
责编:曾一鸣
一审:张云荻
二审:徐 林
三审:鲁 喆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