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7-09-18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2012年底以来,全市立足市情,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一、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持续提高

  五年来,面对持续加大的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并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经济总量实现跨越。2016年,全市实现GDP2488.5亿元,增长7.9%,总量为2012年的1.41倍;2013-2016年年均增长[1]9.6%,高于全省年均增幅0.6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全市GDP1132.1亿元,增长7.5%。二是人均GDP稳步提高。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2081元,是2012年的1.37倍,年均增长8.2%。三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高于全省年均增幅0.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高于全省年均增幅0.8个百分点,其中201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高于全省年均增幅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高于全省年均增幅0.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2.8%,比2012年提高9.9个百分点。2015年我市获国务院“稳增长”督查表扬的20个城市之一。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8.2:60.3:31.5调整为2016年的7.9:53:39.1,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提高7.6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8:56.6:38.6。二是需求结构加速优化。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5.1%,比2012年提高33.2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来最高贡献率。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和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发展享受型消费增长较快。2017年上半年限额以上法人批发零售业中化妆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分别增长17.8%、28.7%、32.6%和37.3%。三是工业内部结构明显调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9%,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23.6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7.5%,较2012年提高11.8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3%,占规工比重为57.8%。四是城乡经济统筹发展。2016年全市城区、县域经济结构比为47.4:52.6,其中县域经济占比较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1%,比2012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5个百分点。2016年末城镇化率达64.09%,较2012年末提高4.9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5个百分点,并顺利通过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中期评估,已建成3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三大需求较快增长,内生动力持续改善

  一是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2345.8亿元,总量为2012年的2.04倍;年均增长1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1019.1亿元,增长13.6%,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201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0.5亿元,总量为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12.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成功列入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2017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0.1亿元,增长11.2%,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三是开放型经济恢复增长。自2015年以来国际外贸市场持续低迷,我市进出口总额大幅下降,2016年进出口总额17.6亿美元,下降29.2%,年均下降0.05%,低于全省5.45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恢复性增长19.8%。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0.5亿美元,是2012年的1.81倍,年均增长15.9%;接待旅游总人数4557.4万人,是2012年的2.03倍,年均增长19.4%;实现旅游总收入393.3亿元,是2012年的2.81倍,年均增长29.4%。

  四、财政金融平稳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一是财政收支运行稳健。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12.8亿元,为2012年的1.46倍,年均增长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00亿元,为2012年的1.33倍,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405.2亿元,为2012年的1.76倍,年均增长15.2%。2017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为10.8%,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7.7%,低于全省4.8个百分点。二是金融存贷稳步提高。201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827.9亿元,为2012年末的1.79倍,年均增长15.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1335.4亿元,为2012年末的1.66倍,年均增长13.4%。三是居民生活不断改善。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28元,比2012年增加10912元,年均实际增长9.2%,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19元,比2012年增加5947元,年均实际增长11.4%,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18,比2012年下降0.19。2017年上半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和8%。

  五、供给侧改革纵深推进,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去产能有深化。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全市煤炭、烟花爆竹企业整顿治理和关停工作持续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核心区规模工业总产值从最高峰的256亿元缩减至2016年底的155亿元;株洲“十三五”期间,煤炭年产量将较“十二五”下降近150%。今年以来,清水塘地区现有的153家企业,已递交停产申请147家,已关停95家,55家土地收储企业中有51家签订了土地收储计划,50家企业落实了承接地。今年以来,全市新关闭小煤矿6家,淘汰落后烟花鞭炮企业76家,钢铁产业关闭退出产能85万吨。二是去库存有力度。全面落实建筑业“13条”、促进房地产发展“14条”,2016年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151.4万平方米,增幅由2014年最高的54.2%回落到2016年的9.2%。2017年上半年商品房待售面积仅116.9万平方米,下降37.7%。三是去杠杆有进度。2016年末,规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4.7%,比2012年末下降5.9个百分点。四是降成本有成效。规模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4%,较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36.3%,比2012年提高13.9个百分点。五是补短板有突破。基础设施、扶贫和科技这些领域的投资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0.9%,2017年上半年增长36.3%;大力推进创新创业,2017年上半年新增创业主体1.6万家,新增“四上”企业108家。

  六、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新兴动能加快成长

  一是科技创新成果倍增。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7595件和3726件,是2012年的2.1倍和1.4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13家,较2012年增加11家。2016年获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发展。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99.2亿元,是2012年的1.62倍,年均增长12.2%;占GDP的比重为16%,比201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623.6亿元,是2012年的1.78倍,年均增长17.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5.1%,比2012年提高5.2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91%,比2012年提高0.26个百分点。今年,株洲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工作相继被国务院表彰,成功获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三是株洲·中国动力谷加速建成。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成“一谷三区”,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从市级层面提高到部省共建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为主导的三大动力产业为主导的株洲·中国动力谷加快建设,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一期建成开园,北汽二工厂、通用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两机重大专项、轨道交通城等项目加快推进,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惊艳面世,首发12米纯电动智能驾驶客车。2015年轨道交通产业圆了株洲千亿产业梦,成为全省第五个过千亿的产业;2016年三大动力产业制造业增加值197.5亿元,增长4.9%。

  七、全面小康逐步推进,生态环境积极改善

  一是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较快。2016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95.6%,居全省第二位,天元区、石峰区、芦淞区、荷塘区和株洲县提前达标;醴陵市位列全国百强县第73位,云龙示范区在全省两型建设示范片区中走在前列,攸县保持全省“经济十强”,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着力推进精准扶贫,深入推进“7+6”精准扶贫计划,2013-2016年共减贫11.21万人,城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并轨,城乡医保、低保应保尽保,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二是节能减排扎实推进。2013-2016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3.3%。2016年人均拥有绿地面积11.1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7.8%。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2%。三是环境治理能力提高。大力开展“碧水蓝天青山净土”计划,全面推行河长制,湘江株洲段水质标准从国家Ⅲ类改善为Ⅱ类。2013-2016年我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连续保持100%。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复评;2015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八、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湘江风光带、东城大道、万丰湖、湘江七桥、洞株路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已经建成或正在加快建设。沪昆高铁、衡茶吉铁路和平汝、垄茶高速建成通车,公路总里程达2.4万公里,比2012年增加18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铁路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在加快建设。二是就业形势稳定向好。2013-2016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2%、2.88%、2.72%和3.36%,稳定在4%以下的水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9.7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9423元,是2012年的1.37倍,年均增长8.2%。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54.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6.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107.5万人、7.6万人和6.6万人。四是邮电业务快速发展。2016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85.3亿元,是2012年的2.7倍,年均增长28.1%;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9.96%,分别比2012年提高0.53和0.61个百分点。五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6年,财政教育支出5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3.6%。2012-2016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持续保持100%,2016年末,每万人口有专职教师数96人,比2012年末增加10人。六是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在全省率先全域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改革被国务院誉为“医改株洲模式”。2016年,财政医疗支出30.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7%。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904个,是2012年的2.32倍,卫生技术人员2.5万人,比2012年增长25%;每万人拥有医生24.8人,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2.1张,分别比2012年增加5.4人和14.7张。今年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获国务院表彰。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经济社会发展风雨兼程,硕果累累,为株洲实现“三个率先”目标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全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项目攻坚年”、“企业帮扶年”为抓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发展来势向好、质量总体提升、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展望未来,全市将全面贯彻发展新理念,持续培育新动能,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一谷三区”,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而努力。

  注[1]:本文所有年均增幅均为十八大以来的年均增幅,即2013-2016年的年均增幅。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