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常态 实现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党的十八大召开五年来,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全省总体部署,准确把握新常态这一大逻辑,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稳住、进好、调优”的总要求,全力推进“六个走在前列”,加快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全面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基本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握规律,积极作为,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控风险,战胜了诸多困难和挑战,确保了经济增长换挡不失势。
经济总量跨上9000亿元台阶。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七千、八千、九千亿元大关,跨越了三个台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超过沈阳,稳居第6位,2016年达到9356.91亿元。2012-2016年,GDP增加2877.13亿元,年均增加719亿元。
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2013-2016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高于全国、全省3.2和1.4个百分点。分年度看,2012年增长13.2%,2013年增长12.0%,2014增长10.5%,2015年增长10.0%,2016年增长9.4%,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水平。2016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24122元,比2012年增加330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8.9%。2012-2016年,人均生产总值由14245美元提高到18687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达到高收入水平。
经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长沙GDP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9.9%,比2012年提升1.0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3.3%、24.2%和3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01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518元。
财政收入更加丰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796.5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231.0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490.6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743.70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54.5%和51.6%,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1.0%。
二、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
五年来,长沙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服务业占比较快提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4.2:56.2:39.6调整为2016年的4.0:48.2:47.8。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高于第二产业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7.8%,比2012年提升8.2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转型取得明显突破。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多点支撑格局更加巩固。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11.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0.4%、7.0%和4.1%,比2012年分别提高5.2、4.3和1.5个百分点。
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2012-2016年,金融、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呈现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占比提升较快。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2.7%,跃升为服务业第二大行业,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占比为10.1%,提高1.5个百分点;租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7.3%,提高0.9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占比持续提高。201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034.9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4.7%,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三、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新动能新产业茁壮成长
五年来,长沙始终把创新创业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部署实施了一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全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98.71亿元,比2012年增长47.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12%,提高0.02个百分点。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高性能3D激光打印机等一批“长沙创造”实现重大突破,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1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湘江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进。2016年,全市 “四上”单位7472家,比2012年增加1805家,平均每年增加451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6年,专利申请受理量为29758件,专利授权量为14960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98.7%和44.1%,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6885件。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网络购物快速增长,带动了快递业务迅猛扩张。2016年,长沙实现网上零售额增长42.3%,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30.7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26028.21万件,比2013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44.2%。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流等新业态方兴未艾。
四、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发展活力得到新释放
五年来,长沙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减少下放审批事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得到有效化解,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煤炭企业全部关闭,比2013年减少21家。2016年末,全市新建商品房竣工待售面积1039.6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9%,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63%,比上年增长0.6%。全面推开营改增,2016年市本级为企业降费减负6.43亿元,“营改增”整体减税50.9亿元;生态环保、水利环境和高技术产业等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2016年分别增长18.1%、25%和36.8%。
“放管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有效作用得到更好发挥。2013年以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实现了“权力大瘦身”,政府部门权限精简率达61.7%;作为第二个启动商事制度改革的省会城市,先后推行了“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措施,理顺了商事管理的体制机制,前置审批由161项减至19项,向区县(市)、园区下放经济管理权限316项,提升行政审批效率50%。
五、基础建设持续加快,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五年来,长沙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继续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2013-2016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95亿元,年均增长21.3%。京广、沪昆高铁在长沙“十字交汇”,地铁1、2号线及磁浮快线、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地铁3、4、5、6号线加快建设,长沙进入“地铁时代”“磁浮时代”“城际铁路时代”。长韶娄、长浏等高速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153.7公里。新增过江通道4条,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万家丽快速干道、火车南站东广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芙蓉北大道、黄兴北路、洞株公路建成通车,打通断头路瓶颈路47条。公交都市加快建设,新增公交线路18条,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3.1%。
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建城区面积由2012年的315.81平方公里提升至2016年的374.64平方公里,主城区常住人口突破400万;城市常住人口由2012年的714.66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764.52万人。城区人口聚集能力增强,2016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75.99%,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
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高。2016年,邮电业务总量378.12亿元,比2012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30.3%。“数字长沙”加快实施,基本完成宽带中国长株潭示范城群宽带基础数据发展目标。2016年,全市4G基站数达18015个,固定宽带数233万户、城市宽带覆盖率100%;FTTH光纤到户通达率达到100%,完成了乡镇及以上地区3G/4G网络全覆盖,并已成功搭建“数字长沙·智慧城市”门户平台,提供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
六、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五年来,随着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长沙在中国开放格局中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面对发展新机遇,长沙通过补短板、挖潜力,精准施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进出口规模不断攀升。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成为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航空口岸,航线网络已辐射全球逾百个大中城市,其中国际航点超过30个。全面启动“大开放”平台建设,作为湖南首个依托航空港发展建设的综合保税区,黄花综合保税区将于2017年封关运行,201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726.7亿元,比2012年增长32.4%。
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争取大企业、大项目落户,长沙共引进149家世界500强企业,大众、克莱斯勒、菲亚特、三菱、住友橡胶、费森尤斯、博世、沃尔玛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012-2016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5.66亿美元,年均增长12.8%;2016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177个,实际利用外资48.14亿美元,同比增长9.3%,占全省比重37.45%。从中部省会城市来看,长沙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排第2位,实现了外资量质齐升。
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五年来,湘江新区、各区县和开发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自身特点,做大做强产业,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区县发展更趋协调。着力优化区域结构,雨花区、芙蓉区等城区发展走在全省和中部城区前列,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排名大幅前移,2016年分列第7位、19位和35位,区域发展日趋均衡。中心城区实现高端化发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楼宇经济等加速聚集,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16年内五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值为65%,比2012年提升13.7个百分点;县域利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示范工业园区等载体,主导产业不断壮大,2016年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4个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44%,比2012年提升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指标占比呈现逐年提升态势。
湘江新区发展加快。湘江新区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示范区,区位优势明显,创新优势集中,生态优势突出,尤其是2015年上升至国家战略,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经济发展逐步加快,对全市经济增长引领带动作用明显。2016年湘江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高于全市经济增速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大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园区贡献持续提升。目前,全市拥有14个统一管理的园区,其中国家级园区5个。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规模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占了93家。2016年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88.3亿元,2013-2016年均增长12.5%,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8个百分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1.1%,比2012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八、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全市上下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整体提升,单位GDP能源资源消耗明显下降。2016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26%,2013-2016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8%。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
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全市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三年造绿大行动”完成绿化面积3.45万公顷,新建各类公园12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7%。三大市场迁建和高桥市场提质全力推进。实施最严城市管理,推进大规模拆违控违行动,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358万平方米,拆违覆绿1552万平方米;湘江两岸、城市桥梁和重要干道亮化提质。
生活环境稳步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在持续改善。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67天,优良率为73.0%,比上年增加9天,优良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气累计3天,比上年减少11天,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14%。水质环境更放心。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湘江长沙段昭山、猴子石、三汊矶、乔口等4个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II类标准,水质良好;浏阳河干流基本实现年度水质消除劣Ⅴ类的目标,浏阳河城区段水质有较大改善。
九、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有新加强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积极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镇就业人员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94元,比2012年增加12830元,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48元,比2012年增加7941元,年均增长9.8%,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连续多年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1.70,比2012年下降0.04。
城镇就业人员持续增加。2013-2016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0.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一系列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政策的出台,促进了职工工资稳步提高。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77782元,是2012年的1.5倍。
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013-2016年,全市累计完成民生工程投资1968亿元,年均增长154.2%,其中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公共设施项目的投资大幅增长。2016年,全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达888亿元,是2012年的3.1倍。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有效改善了城镇居民生活条件。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占73%以上,广大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过去的五年,在宏观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市、把握大势、改革创新、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改革转型任务依然繁重,前进道路上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拥有的机遇也前所未有,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结构调整优化前行,新动能发展势头强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更实的作风、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担当,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努力在新常态下谋求新作为、争创新业绩,不断开创国家中心城市和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共同谱写全市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徐 林]
[责编:钟军德]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