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郴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砥砺前行,顽强拼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福祉不断增强。
一、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以来,郴州市从一穷二白的偏远小城发展到现代开放型城市,经济规模、发展速度跻身湖南发展“第一方阵”。郴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52年1.47亿元、1978年10.32亿元跃升至1995年百亿元,2010年突破千亿元,2015年跃上2千亿元新台阶,2018年达到2391.87亿元。人均GDP由1952年75元、1978年298元,增至2018年50482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7629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2018年,GDP、人均GDP分别增长186.2倍和77.1倍,年均分别增长8.2%和6.8%,其中1978-2018年年均分别增长9.8%和8.9%。
财政金融不断发展。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53年的0.21亿元、1978年的1.50亿元增至2018年的217.8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4年的5.62亿元增至2018年的133.6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1952年521万元增加到2018年2418.4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由1952年118万元增长到2018年1402.65亿元。
开放型经济成效显著。郴州紧扣“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目标,全力打造“向南开放看郴州”的品牌,外贸“破零倍增”计划成效明显。开放平台不断完善,建设了公路口岸、铁路口岸暨广铁集团战略装车点、海关、检验检疫、保税物流等通关平台。进出口总额由1995年的0.24亿美元发展到2018年的47.23亿美元,增长195.8倍。其中,进口由0.17亿美元增至21.73亿美元,出口由0.07亿美元增至25.50亿美元。2018年,全市195家公司出口商品和服务至149个国家和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94年的0.15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19.06亿美元,增长126.1倍。
二、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农业方面,从恢复传统农业生产到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8年的0.10万千瓦增加到2018年的434.40万千瓦;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40.3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84.82万吨。工业方面,努力摆脱资源路径依赖,大力推进矿业经济转型发展。人工智能、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在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比重分别为 7.1%、86.8%、6.1%,与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结构相比,采矿业比重降低48.9个百分点,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比重分别提高了43.9个、5个百分点。2018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7.1%,比1999年提高52.9个百分点。2005-2018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63.1%,年均降幅达5.9%。嘉禾县淘汰落后产能经验列入全国典型案例库。建成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各1个,综合保税区1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2个,其中郴州高新区跻身千亿园区行列。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0.4%。25家企业进入全省有色行业50强。服务业方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郴州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2%,比1991年提高21.1个百分点。网络消费从无到有,2018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67874万元。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依托“一湖一山一泉一岭一城一展”的特色,重点构建郴州市中心城区至苏仙岭、东江湖、莽山、汝城温泉、桂东县城的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带。2018年接待游客人数7206.73万人次,比1991年增长50.7倍。会展经济蓬勃发展,多年连续成功举办矿博会、节博会、农博会等会展,荣获“中国会展之星优秀城市奖。”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1952年,郴州市经济以农业为主,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0.3∶9.2∶20.5;1978年演变为30.2∶43.2∶26.6,工业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2018年进一步演变为8.5:45.0:46.5,形成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
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郴州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迅猛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活力明显增强。2018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80.84亿元,占GDP的比重66.1%,与1990年比,提高了42.8个百分点。8家民营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郴州把以城带乡、城乡并进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郴资桂一体化进程,城区面积成倍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城镇人口11.3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6.2%。197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仅为10.1%。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末,全市城镇人口201.3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9%,比1978年末上升44.8个百分点。
三、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几条街道,通过70年奋斗,以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建成郴资桂和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区域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区域内一小时经济圈、辐射长株潭和株三角等经济板块的三小时交通经济圈。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1952年的351公里增至2018年的17922公里,增长50.1倍,其中高速公路573公里,11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100%的行政村通水泥公路。全市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182公里增至2018年的289公里,增长0.6倍,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90公里。投资21.30亿元建设郴州北湖机场,预计2020年可实现通航。
通信基础网络日益发达。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稀有的固定电话到普及的智能手机,从书信到微信,郴州的通信发生了巨变。201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43.83亿元,比1956年增加143.82亿元。2018年全市快递业务量2524.92万件,比2011年增加2408.35万件。移动电话、网络设施在21世纪得到迅速发展。2018年移动电话用户447万户,互联网用户达110.4万户,分别比1998年增加443.29万户和110.34万户。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郴州市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987年开始实施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中,把“生态郴州”纳入“五个郴州”建设奋斗目标。2018年,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0.1%,PM2.5、PM10等主要污染物年度均值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成功创建湖南省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示范城市。6个国控考核断面持续稳定达标,38个省控断面达标率97.4%。水生态文明建设“郴州模式”入选全省生态文明改革创新示范案例。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57.5%提升至2018年67.9%,绿色矿山建设步伐加快,入选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科教文卫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持续开展“民生100工程”,科教文卫资源从供给严重不足到公共产品形式多样、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3个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城市创新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2018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0%。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由1958年的534人增加到2018年的29809人,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由1957年941人增加到2018年39039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由1950年的6008人增加到2018年的326584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由1950年83455人增加到2018年475989人。2018年,郴州市医院、卫生院数343个,是1952年的4.3倍;卫生技术人员24509万人,是1966年6.0倍;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32081张,是1952年的146.5倍。2018年,郴州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2%和99.1%。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是1960年的11倍;博物馆7个,是1985年的7倍。
五、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物资匮乏、温饱不足到物阜民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568元提高2018年的32406元,年均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293元提高到2018年的15018元,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349元增加到2018年1286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85年的625元增至2018年的21082元,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1.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3年的54.0%和60.8%下降到2018年的29.4%和28.6%,初步达到20%—30%的富足标准。居住、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消费需求持续转型升级。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不到10平方米分别增至2018年的49平方米、61平方米,居住条件大幅改善。相比1978年约每784人拥有一辆民用汽车,2018年约每7人拥有一辆,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常用交通工具。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郴州市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养老金近14年连续提高标准,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2018年底,郴州市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45.89万人,是1989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21倍;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0.71万人,是2002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的1.6倍;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30.82万人,是1986年失业保险参加人数的38.5倍。
回顾过去70年,风雨兼程,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我们将抢抓新时代新机遇,求真务实,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五个郴州”、打造湖南“新增长极”继续努力奋斗,使“林中之城”更加宜居、更有魅力和吸引力。
注:2018年的数据为快报数。
供稿:郴州市统计局
核稿:徐 林
责编: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