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七十载启航腾飞 蜕变旧貌焕新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9-03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湘西位于湖南西北部,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也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240余万土家族、苗族儿女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民族团结进步伟大旗帜,团结一心,奋勇直前,艰苦创业,谋求发展,呈现出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湘西面貌焕然一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人民生活水平挺进小康目标、生态环境优美醉人、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实力与日俱增,特色产业硕果累累
  (一)经济总量一跃而上。2018年,湘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60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GDP总量是1952年的62倍,年均增长6.4%。特别是2012年-2018年,湘西经济总量实现三次百亿元突破,2013年突破400亿元,2016年突破500亿元,2018年突破600亿元,百亿增加值增量时间缩短为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75元,增加到2018年的2288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2%。
  (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实现转型跨越。形成了引领湘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柑橘、猕猴桃、茶叶、烟叶、蔬菜、中药材(含百合)、油茶和以“湘西黄牛”、“湘西黑猪”为主的畜牧水产等8大特色产业,2018年,产业面积达340万亩,是1952年的11倍;建成万亩特色产业标准园区24个,家庭农场2289户,农业机械总动力184.2万千瓦,较1970年增强200余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搭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2年0.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36.7亿元;粮食产量近10年始终保持在80万吨以上,2018年为85.12万吨,是1952年的2.5倍。工业产业集聚集约发展。2018年,湘西工业增加值13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52年的406倍,年均增长9.5%。建成标准厂房250万平米,建成9个省级产业园区、1个省级高新区,工业产业由以往的食品加工业、矿产业、医药制造业三大集群产业逐步向湘西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花垣工业集中区锰锌冶炼加工、泸溪工业集中区新材料产业等三大特色产业集中区嬗变。
  (三)旅游产业井喷发展。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湘西州时,作出了“发展旅游业是湘西今后最大门路”的重要指示,湘西立足文旅融合,充分发挥丰富旅游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了以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游、德夯民俗风情游、猛洞河土家文化生态游、里耶古城游四大旅游板块,建成旅游等级景区30个,其中4A级以上景区11个,湘西成为全国旅游高速增长地区。湘西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数由1987年的238.58万元、48.4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437.35亿元、5116.85万人,旅游产业增加值达96.9亿元,占GDP比重16%,居全省第二。
  (四)财政金融由弱变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湘西州财政基础薄弱,财政总收入不到千万元,财政收支结构单一。随着三大产业不断壮大和实体企业增多,财政税收基础不断增强。2018年,湘西实现财政总收入120.1亿元,是1952年的1846倍。特别是2014年-2018年,湘西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达19%,平均每年增长1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达81.1%。
  金融快速成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由1952年末的517万元、77万元分别增加到2018年末的1163.8亿元、731.8亿元。2018年,金融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8%以上。
  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展质量日益提升
  (一)产业结构不断调优。1950年,湘西经济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三次产业结构为82.4:4.3:13.3,农业占据80%以上的比例,而工业、服务行业占比不到20%。进入21世纪,全州大力发展工业经济,2010年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33.7%,超过农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3:40.0:43.8。2011-2018年,在州委全域旅游大战略的带动下,全州服务行业百花齐放,住宿、餐饮业,交通、邮电、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2018年,全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3.2:28.4:58.4,其中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达到68.4%,成为经济增长的领跑产业。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湘西不但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型,更加初步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现代化三次产业。
  (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中国成立,湘西经济增长缺乏动力,投资力度弱,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简单消费。1950年,湘西资本形成率仅5.7%,最终消费率62.1%。步入20世纪以后,湘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各领域投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动力快速转变为投资拉动。2017年,湘西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达54.6%,较1950年提高了近10倍。消费内需对GDP拉动作用显著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8年的0.4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7.6亿元,年均增长11.6%。新兴行业快速培育。工业新动力逐渐成长,2018年,湘西传统工业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矿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2011年74.5%降至18.4%;化工和水泥增加值比重降至15%以下。而食品酒饮料茶、通信电子设备、新材料等产业比重上升至30%以上。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行业快速兴起,互联网服务快速发展,2012年-2018年,湘西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38.5%。
  (三)生态环保扎实有效。湘西历来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累计封山育林1328.8万亩,森林总面积由1957年的446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3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24%,较2008年提高了6.74个百分点。节能减排不断取得新成效。2018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71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68.6%。工业污水排放总量427.8万吨,比2011年减少87.6%;工业废气排放量126.9亿立方米,比2011年减少57.1%,工业烟尘排放量0.17万吨,比2011年减少8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11年的52.4%提高至2018年的78.5%。2018年,湘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3.7%,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1950年-2018年,湘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77亿元,人均投资由1950年的1元增长到2018年的 1.67万元,特别是近10年来,湘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达19.4%,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18年,湘西共建成高速公路7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69.3公里,建成了铜仁•凤凰机场。湘西融入了长沙、重庆、贵阳、桂林4小时经济圈,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高铁、湘西机场正在加快建设,湘西即将跨入高铁和航空时代。实现了乡乡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1.3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6倍。现代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初步建成,邮电业务总量由1950年5.2万元增长2018年的107.6亿元,电话、数据通信、互联网、多媒体通信多网并存,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城乡,农村光纤通达率达92.3%、4G网络覆盖率达99%。电力设施安全牢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完成,基本形成了以220千伏系统为骨干、110千伏系统覆盖全州的坚强电网。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一个州府核心城市、半小时通勤生态城镇群、一小时旅游经济圈、七个县城区域节点、三十个特色小镇”的新型城镇体系。城镇化率由1952年的5.5%提高到2018年的46.5%,城镇人口由1952年6.9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23.3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近170平方公里。房地产业较快发展, 2005-2018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65.3亿元,年均增长23.2%。2018年,全州建筑市场规模达到142亿元、建筑业增加值39亿元,是1950年的1800倍,1950-2018年年均增长11.7%。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更加繁荣
  (一)教育事业欣欣向荣。1950年,湘西只有中等师范学校3所,普通中学8所,小学410所。1958年,湘西最高学府——吉首大学建立,民族教育事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改革开放后,湘西以普教为基础,积极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2018年,湘西共有大学3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成倍增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是1958年的94倍,中小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初中年巩固率为99.3%。
  (二)医疗卫生大幅改善。2018年,湘西有卫生事业机构3216个,设置病床19688张,每千人拥有病床7张,卫生机构和病床数分别是1950年的247倍和150倍。卫生技术人员由1950年的277人增加到2018年的1674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人,比1950年增长10倍。乡镇卫生院功能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水平逐步提高。2018年,湘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87.2%。全州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50的34岁延长到72岁。
  (三)民族文化长足发展。2015年,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全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4个。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申遗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方城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泸溪县浦市镇下湾考古发现的高庙文化遗址将我州人类活动历史上推至8000年前。依托土家织锦、苗族银饰、苗绣、石雕石刻、踏虎凿花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民族工艺商品,逐步建设起特色化、系列化、品牌化、规模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创意、制作架构。2018年,全州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98.1%。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全州各类文化企业达3000多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4%。
  五、精准扶贫深入挺进,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新中国成立之处,湘西居民生活极度贫困。到20世纪80年代,湘西仍有156万群众在温饱线以下,占农业人口的80%以上。70年来,各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国家“八七脱贫攻坚计划”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湘西人民生活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全州上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1100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下足“绣花功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推进发展生产、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等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把精准扶贫脱贫落实到基本民生兜底、当家产业发展、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脱贫机制创新、区域统筹发展和项目建设上。2018年,湘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83元,是1978年的6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8元,是1997年的6倍。湘西农村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66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0.6万人,累计脱贫55.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1.9%下降到2018年的4.39%,平均每年降低5.5个百分点。湘西已进入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聚焦点。
  春华秋实七十载、风雨兼程勇奋进。湘西根除了百年匪患,各族人民翻身做主。当前,湘西发展基础厚实、内外发展环境优越,已进入到追赶和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未来的湘西,决胜脱贫攻坚、冲刺全面小康的势头不可阻挡。美丽湘西的美好愿景浮现眼前,湘西人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奋勇前进,在共同铸就中国梦的历程上,共同建设美好新湘西。
 供稿: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核稿:徐   林
责编:张   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