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风雨砥砺七十载 继往开来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09-05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永州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上砥砺前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永州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新中国刚成立时,永州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1亿元,1978年增长到9.57亿元(按可比价算,1953-1978年年均增长6.1%)。改革开放后,永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于1994年、2012年迈过百亿、千亿大关。2018年,永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805.65亿元,按可比价算,是1952年的217倍,1953-2018年年均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74元,增加到2018年的33035元,按可比价计算,1953-2018年年均增长8.3%。
  财政金融大幅提升。1952年,永州市财政总收入仅0.22亿元,到2018年增长为183.29亿元,1953-2018年年均增速为10.7%,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速为14.5%。2018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68.30亿元,是1978年的1332倍,年均增长19.7%,其中,住户存款1572.26亿元,是1978年的6407倍,年均增长24.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53.53亿元,是1978年的357倍,年均增长15.8%。
  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永州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7.1:8.0:14.9。60-70年代,在计划经济的推动下,永州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1978年三次产业比为56.8:23.5:19.7。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到2018年调整为16.4:33.7: 49.9。与1952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0.7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25.7个和35.0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走向多元。改革开放初期,工业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商业以国家统购统销为主,非公经济占比极低。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拉动永州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力量。2018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031.34亿元,占GDP的57.1%,其中,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非公有制经济合计占比达九成以上。规模工业中非公企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85.0% ,实现利润占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83.4%。
  城乡结构日趋合理。1949-1978年,永州总人口迅速从255.77万人增加至429.18万人,但城镇化率一直徘徊在6%左右。之后,随着制度改革和城乡经济的发展,永州开启了城镇化道路。1978年-2018年,永州城镇人口从27.92万人快速增加到270.91万人,城镇化水平由6.5%提高到49.7%,平均每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从1992年的2.44一度扩大为2008年的3.17,随着“三农”、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工作的开展,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逐步缩小到2018年的2.04。
  三、三次产业充分发展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新中国成立以来,永州农业经历了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牛拉人拽到机械化耕作,从品种单一到产品丰富的转变。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952年的2.1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52.93亿元,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58.37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305.86万吨,油料产量从1949年的0.72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16.22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0.01万千瓦提高到2018年的633.71万千瓦。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75%逐步下降至2018年的48%,牧业、渔业比重分别从1952年的13%、2%提高至26%、7%;农林牧渔服务业也从无到有,2018年占比为5%。2018年,永州烤烟、水果、蔬菜、猪牛羊肉产量分别占全省产量的21.4%、15.3%、15.1%、12.3%,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
  工业体系逐步完善。 解放初期,全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产品单一且产量低下,历经七十年的自主建设和招大引强,形成了以农产品深加工、轻纺制鞋、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九大主导产业。工业总量持续攀升。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99.92亿元,按可比价算是1978年的128.47倍,1979-2018年年均增长12.9%,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占GDP比重一路走高,于2012年达到33.0%,2018年回稳为27.7%。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永州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85家,是2000年的3.3倍,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551家,过10亿元企业11家,涌现出长丰猎豹、凯盛鞋业、九恒数码、东骏纺织、裕宁电子、科力尔等一批明星企业。产品产量持续提升。2018年,全市水泥产量1242.5万吨,大米137.9万吨,中成药1.0万吨、汽车2.2万辆,分别比1995年增长4.5倍、5.5倍、20.7倍、22.6倍。
  服务业发展欣欣向荣。194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0.2 亿元,到1978年也只有18.89 亿元,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进入80年代中后期,第三产业开始加速发展,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01.65亿元,按可比价算比1978年增长123倍,年均增长12.8%。金融保险、房地产快速发展,2018年实现增加值75.58亿元、62.40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4.2%、3.5%,分别比1990年提高0.9个、1.4个百分点。旅游业日益兴旺。2018年,永州接待游客5688.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4.64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31.3倍、104.4倍,年均分别增长22.7%、31.5%。电商、网购、共享出行、移动支付风起云涌,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2018年全市规模服务业达到234家,比2013年增加170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8.97亿元,比2013年的42.18亿元增长63.5%。
  四、三大需求协调发力
  投资规模逐步扩张。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永州围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薄弱等发展瓶颈问题,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成了涔天河水库、二广高速、五里牌电站、江华风电等一批重点项目,上马了九恒数码、恒伟药业、达福鑫、裕宁电子等一批具有潜力的工业项目,为永州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400万元,随后分别于1981年、2004年、2013年跨越亿元、百亿元、千亿元大关。1952年-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2%。城市建设日新月异。2018年,永州建成区面积218.58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66.72平方公里,比2003年的36平方公里增长85.3%。本地建筑业长足发展。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3.5%上升至2018年的6.0%,企业个数由1978年的28个增加到2018年的130个,从业人员由2.4万人增至9.9万人。
  市场消费不断升级。新中国成立后,永州商贸行业经历多轮次改革,逐渐从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居民消费也从缺衣少食过渡到丰衣足食。2018年,永州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9.55亿元,与1952年的0.6亿元比,增长了1198倍,年均增长11.3%。2018年,永州市有限额以上批零住餐法人企业596个,是2000年的9.2倍;其中,批发零售企业461个,住宿餐饮企业135个,分别是2000年的7.6倍和33.8倍。新业态不断涌现,专卖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便利店形成了丰富的供应层次,网上零售、城市商业体蓬勃发展,大大提升了购物体验。从消费品看,得益于居民持续增收和国家政策优惠,汽车销售额达67.00亿元,比2000年增长309倍,持续了长波段的快速增长。
  外资外贸不断加速。永州深处内陆,外资外贸发展起步较晚,1995年进出口总额仅为0.53亿美元,但在市委市政府的不断推动下,外贸事业飞速发展,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9.50亿美元,1996-2018年年均增长16.9%。出口对象从初期的以香港为主,发展到美国、东盟、香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货物也从简单的初级农副产品,变成了附加值较高的轻纺、制鞋、机电、食品等产品。1995年,永州实际利用外资仅为0.24亿美元,2011年10月获批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产业承接步伐不断加快,2018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2.12亿美元,1996-2018年年均增长18.7%;1995-2018年,永州共引进外资85.75亿美元,其中近5年合计48.30亿美元。对接大湾区成效显著。2016-2018年,全市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691个,其中401个项目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占项目总量的58%。
  五、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斐然。1949年,全市仅有湘桂铁路10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71公里,7辆汽车,运输能力极为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不断新修改建道路桥梁,交通运输得到有效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上马建成了衡枣、厦蓉、道贺、二广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湘桂高铁投入运营,零陵机场实现军民合用并经历数次改扩建,大进大出的立体交通格局逐步确立。2018年,全市高铁经停车次达20对,公路里程2.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92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42.35万辆,民航先后开通北京、上海、厦门、成都、西安等十余条航线,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43.99亿人公里、182.69亿吨公里,比1966年分别增长1066倍和1019倍,年均分别增长14.1%和14.0%。
  邮电通信能力跨越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永州邮政通信水平很低,1949年邮电业务总量仅为5万元,邮路总长度仅为467公里。之后的建设中,邮路首先得到快速发展,60年代中期达到2万公里以上,70-80年代,固话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88年市话交换容量达到1.35万门,之后固话用户数从1.13万户迅速攀升,2006年达到60.79万户。新世纪前后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出现,全市随之大力推动光纤和基站建设,用户数量从无到有分别快速增长至2018的104.4万户和397.1万户。历经70年的发展,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45.25亿元,居民通讯经历了从相对封闭到书信交流,从电报到电话,从固定到移动,从简单通话或短信到随时多媒体,通讯能力的不断增强,推动着永州人民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
  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居民生活愈发殷实。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很低。1949年,永州农村居民纯收入仅为31元, 1978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为131元,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快速增加。2018年,永州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3.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70元,比1992年实际增长5.9倍。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永州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1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3.2倍;恩格尔系数为32.3%,比1995年降低34.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445元,比1992年实际增长4.44倍;恩格尔系数为30.8%,比1992年降低27.7个百分点。城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1995年的9.6平方米、23.09平方米增长至57.9平方米、64.4平方米,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永州几乎没有社会保障事业,经过几代人持续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00年,永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仅为26.0万人、医疗保险参保1.4万人。2018年底,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7.75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348.8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0.0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31.1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4.10万人。社会层面互助互保力量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永州保费收入达到57.69亿元,赔付达到20.2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2倍、14倍。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事业突飞猛进。近年来,永州市科技事业从无到有,实现了突破式的发展。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3605件,专利授权量1615件,分别比2004年增长19.8倍和23.8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356.59亿元,比2010年增长17.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10.7%提高到76.4%。近两年,科技引领进一步加强,市农业科技园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国家焊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验收,获评“中国质量魅力城市”。
  教育取得长足发展。2018年,永州教育经费支出84.0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8.2%。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由1978年的0.07万人增加到2.85万人,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不断提升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从1964年的0.08万人增加到6.24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由1949年的0.7万人增加到34.3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数由8.8万人增加到50.98万人,高中教育日益规范化,内涵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文体事业日益繁荣。2018年,永州有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9.2%,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6个、群众艺术馆12个,特别是艺术表演团体达到660个,比2000年的6个增长109倍,极大的丰富了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永州有体育馆8座、运动场436个、各种训练房184个,体育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305万人,城镇社区基本形成15分钟健身圈,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培养出王明娟等多位奥运冠军,形成了举重、水球等多个传统优势项目。
  卫生事业进展喜人。2018年,永州有卫生机构5658个,比1952年的118个增长46.9倍;卫生机构床位数2.86万张,比1952年的260张增长109倍;卫生技术人员3.22万人,比1952年的0.1万人增长31.2倍;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由2000年的0.8人增加到2017年的2.3人;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7年的75.3岁,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七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但对于永州人民,却是一段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段值得刻骨铭记的奋斗历程。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永州人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围绕“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扎实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加快建设美丽和谐新永州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核稿:徐   林
责编:张   艳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