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历届常德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奋力前行,推动常德从内陆封闭迈向全面开放,从湘北小城迈向双百城市,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贫穷落后迈向富饶美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跨越发展七十年,综合实力节节攀升
(一)经济总量连攀台阶。新中国成立之初,常德饱受战火摧残,各行各业生产凋敝、百废待兴。经过三年调整,全市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安定团结,但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到1952年全市GDP仅为5.82亿元。伴随着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脚步,勤劳而智慧的常德人民不懈奋斗、锐意进取,经济发展不断向前,经济实力连攀台阶。1965年全市GDP突破10亿元大关,1978年达到23.4亿元,1992年达到100亿元,2008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97.1亿元,2018年达到3394.2亿元。全市人均GDP也从1952年的174元,连续跨越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门槛,迈入中上等收入水平,2018年人均GDP达到58160元,以美元计算达到8789美元。
(二)财政收入连创新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市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常德财政收入增长步入“快车道”。195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3210万元,到1978年增加到2.2亿元,1997年跨上10亿台阶,2012年跨越100亿台阶,2018年达到174.4亿元,相当于1952年的543倍,1952-2018年均增长10%。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看,2005年之后,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21.8%,2010年突破100亿关口,“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15.9%,2015年突破200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269.8亿元。
(三)金融实力连年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德金融储蓄“囊中羞涩”,1952年城乡居民的储蓄总额仅为175万元,人均不到0.5元。改革开放后,全市金融业飞速发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十亿到百亿仅用时10年,从百亿到千亿用时15年。2018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达到3085.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1981.6亿元,按常住人口算,人均存款3.4万元。与此同时,借改革开放春风,全市保险、证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功能作用日益突出。2018年全市保险机构总数已达44家,保费收入98亿元,比2008年增长237%。到2018年底,全市已有金健米业、大湖股份等5家上市公司。
(四)内外贸易连续跨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常德商贸市场经过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同所有制主导发展阶段,经历了供销合作、百货大楼、专业市场、连锁超市、商业综合体、互联网商业等多种商业模式不断兴起,消费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益丰大药房从一家门店成长为销售额近70亿的上市公司,万达、欢乐城、友阿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涌现。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60.8亿元,是1952年1.06亿元的1189倍,是1978年的5.14亿元的245倍,1952年-2018年年均增长11.3%。在内贸兴旺发达的同时,全市对外贸易也日趋活跃。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5.3亿美元,是1989年的718倍,年均增长25.4%。
二、风雨兼程七十年,产业发展蹄疾步稳
(一)农业生产实力不断增强。常德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农业资源丰富,地理条件较好,但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德农业生产力比较落后,农业产出水平不高,粮食产量无法满足温饱需求,1952年全市耕地面积506.4千公顷,与2018年相当,但产出粮食仅120.2万吨,不到2018年的三分之一。随后,常德开始大力推进土地改革、合作化、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力迅速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及农村税费改革、连续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释放出的强大动能推动下,常德农业迸发出强劲的活力,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08亿元,比1978年增长6.8倍。全市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粮食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1,2018年达到378.9万吨,相当于1952年的3.2倍;棉花产量5.5万吨,油料产量58.3万吨,分别是1952年的6倍、49倍;牲猪出栏488.4万头,水产品产量43.9万吨,分别相当于1952年的15.7倍、57倍。水果、茶叶、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更是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粮食、生猪、林业等“百亿级”产业越来越多,常德香米、常德茶叶、常德茶油等一批“德”字号品牌越来越响,常德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二)工业从“一片空白”壮大为半壁江山。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德工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1949年国有工业企业仅有1家,私营小企业和作坊74家,工业总产值不到300万元。70年来,常德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拼搏,工业经济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大力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8年,全市产值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61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617家,过10亿元的企业有27家,过50亿元的有4家,过500亿企业1家。全市工业增加值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4.9亿元,是1952年的712倍。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主要工业品产量成千上万倍增长。其中,卷烟产量比1952年增长534倍,发电量增长8576倍,食用植物油增长652倍,水泥、集成电路、起重机等产品从零突破,逐渐成为常德的拳头产品,并孕育出了以芙蓉王、金健为代表的中国驰名商标39件。
(三)服务业从“边缘经济”发展成主导产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德服务业门类少、基础差,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1952年服务业增加值0.74亿元,占GDP比重仅12.7%。到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发展一直较为缓慢,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才3.6亿元,占GDP的15.4%。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服务业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服务业产业迅速扩容、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760.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旅游业发展尤为突出。商品房销售面积从房改之初1998年的17.4万平米,增加到2018年的564.6万平米;旅游接待人数从1988年撤区建市时的18.1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5153.1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2.4万元增加到362.2亿元,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成为人们追捧的生活方式,桃花源、柳叶湖、壶瓶山等景区成为全市旅游的热门景点。
三、筚路蓝缕七十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抗日战争时期,常德城在常德会战中几乎成为一座废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常德城区破败不堪、面积狭小,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城区逐步扩大,但发展仍然偏慢,到1988年常德撤区建市时,城区建成区面积20.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9.7万人。撤区建市后,常德城市建设迎来黄金发展期,城区面积迅速扩大,人口快速增多,2006年市城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60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德市大力推进城市创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先后建设了“三馆三中心”、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武陵阁步行城、欢乐水世界、穿紫河风光带、柳叶湖环湖风光带等一批城市新亮点,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华诗词之市”等多块城市“金字招牌”。2018年市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4.9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99.8万人,基本实现“双百城市”目标。市城区主干道从解放初又窄又短的“一横三纵”扩容延伸至“十纵十横”,路面也由岩石板、泥渣路变为水泥路、沥青路;城区道路面积提升至1278.6万平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4.5平米,日供水能力从1988年的18.5万立方米提升到2018年的41.7万立方米。
(二)乡村振兴全面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常德农村面貌极为落后、基础设施极为薄弱,生产条件极为简陋,农业长期遭受水旱灾害影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特别是水灾特别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常德最大的市情就是水情,最大的忧患就是水患。因此从50年代开始,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常德人民大力兴修水利、改善农业条件,变水患为水利,把“靠天收”变成“旱涝保收”,先后组织实施了“80万劳力治湖运动、百库运动、电排歼灭战、田园化建设、洞庭湖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一系列治理工程,目前全市农业总灌溉面积接近480千公顷,水库数量达到1424座,堤防总长度达到3380公里。与此同时常德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行动,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电网、电话、有线“村村通”,1683个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1844个村通了自来水。
(三)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常德在历史上被称为“荆楚要地”“川黔咽喉”,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德仅有4条公路,通车里程378公里,且年久失修,损毁严重。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先后掀起了三次修路高潮;80、90年代为推动路面改造、加宽,组织实施了三次公路建设大会战,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围绕打造泛湘西北交通枢纽城市目标,着力打好交通跨越大会战,破解高铁、高速交通瓶颈,交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市公路客运量从1952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7425.3万人,货运量从73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6077万吨;公路通车里程从378公里增加到2.3万公里;民用汽车从1978年的4006辆发展到2018年的566139辆,;高速公路总里程从无到有达到423公里;桃花源机场经几轮扩建已升级为4D机场;石长铁路成为常德重要出行通道,黔张常铁路正加紧施工,多条高铁列入规划,常德已初步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四)信息通信飞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常德通信手段和设备极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初,书信是人们最常用的通信方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期盼。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全市通信交流方式不断丰富、通信技术跨越发展,用户规模不断壮大。1997-2018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从27.4万户增加到42.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4.3万户增加到553.2万户,几乎达到成年人“人手一机”的水平;互联网宽带用户从259户增长到131.5万户,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全面普及的时代飞跃。快递业务快速崛起,2018年业务总量达到544.4万件。
四、砥砺奋进七十年,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一)科技创新迎来春天。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德科技事业在艰难中起步,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初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和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全市科技创新迎来了新的春天,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利申请量从2001年的1903件增加到2018年的4949件,授权专利从2001年的133件增加到2018年的2258件。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54.8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19倍。各类科技主体从小到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8年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高新技术企业206家。
(二)教育水平走在前列。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德高等教育还未起步,1949年中等学校只有3所,在校学生只有655人;普通中学22所,在校学生仅5198人;小学2431所,在校学生11.9万人。经过70的发展,常德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长期保持在100%。2018年,普通高校已达5所,在校学生5.3万人;中等职业42所,在校学生4.6万人;普通高中45所,在校学生7.6万人;初中学校232所,在校学生13.6万人;普通小校432所,在校学生30.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4.8万人。特别是全市教育质量长期走在全省前列,多年来高考成绩在省内处于数一、数二位次。
(三)卫生健康水平提升。1949年,常德卫生机构仅20个,全部医院床位加起来仅有266张,卫生技术人员2367人。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开始陆续恢复和新建,人民群众就医条件不断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2018年,全市拥有卫生事业机构519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05个,妇幼保健院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09个,村卫生室3586个。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575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387人。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3.55万张。对比1949年,卫生机构增长259倍,病床数增长132倍,卫生技术人员数增长14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64年的58.3岁上升到2018年的76.9岁,提升了18.6岁。
(四)文化体育稳步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常德文化体育事业在曲折中向前;,改革开放后,文化体育事业活力得到全面的释放,精神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育产业繁荣兴盛。全市艺术表演团体从1983年的12个增加到2018年的1678个。2018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65%。拥有体育场地8698个,运动场59个,各种训练房563个,体育馆11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240万人。
五、艰苦奋斗七十年,居民生活蒸蒸日上
(一)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新中国成立前的常德居民收入微薄、糊口艰难。1952年常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只有79元;到1978年,常德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至302元、169元;从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常德居民收入增长开始步入“快车道”,但因基数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直到1994年才突破千元,城镇居民收入同样不高,因此在那个时代家庭收入超过1万元的居民很少,“万元户”成为很多人追逐的梦想。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一系列增加收入政策的落地,常德居民的钱袋子开始越来越鼓。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关口达到311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万达到15095元,分别是1952年的218倍和191倍;按一家平均3口计算,城乡家庭收入分别达到9.3万元和4.5万元。
(二)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德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极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手头日渐宽裕,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从80年代“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如今的“房子、车子、票子”,常德居民的消费升级换代不断加快。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766元,是1981年的49.8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960元,是1981年的52.6倍。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1981年的54.5%、66.4%下降到2018年的28.8%、28.7%。
(三)居住生活条件明显改善。70年来,人们从追求生存到追求发展、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小康,衣食住行皆发生深刻变化,衣食从穿暖到穿美、从吃饱到吃好,住房从过去的土坯房、筒子楼到现在的别墅洋房、高楼大厦,出行从基本靠腿到现在立体化交通,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生活环境更加优美。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9.9平米,是1981年的10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9.7平米,是1981年的4.5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70年,常德人民用勤劳和汗水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吞山河的奋斗赞歌。迈进新时代,常德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向着打造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供稿:常德市统计局
核稿:徐 林
责编: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