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花垣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0-2010年)》中期统计监测分析报告
    花垣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涉及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儿童与教育、妇女儿童与健康、妇女儿童与法律、妇女儿童与环境等6个领域共55个主要目标,248个支持性指标,26个评估指标。2006年是中期监测评估年,根据统计监测结果显示,5年来花垣两纲工作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在58个主要定量指标中,有20个指标已经提前达到2010年国家妇儿发展纲要和省"规划"目标要求,占34.48%;26个指标基本达标占44%;还有12个指标未达到目标要求,占26.08%;部分支持性指标由于其他原因无数据来源可考。
    
    一、实施效果
    
    为了确保我县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县妇女儿童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我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各项投资逐年增加,同时人口的低速增长,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为妇女儿童生存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保障。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7.28亿元,比2000年增加9.86亿元,增长67.8% 。人均生产总值达6784元,比2000年的2778元增加4006元,增长6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44元,比2000年的1116元增加528元,增长47.3%。
      
    2、财政收入增长,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3.23亿元,比2000年的6160万元增加2.614亿元,增长424%。
    3、对妇女儿童发展事业投入加大,为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005年,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累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1.58亿元,比2000年的3007   万元增加1.55亿元,增长505% ;卫生经费投入899.03万元,比2000年的280万元增加619.3万元,增长221%;防治防疫事业费投入107.2万元,比2000年的45.6万元增加61.6万元,增长135%,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500 万元;妇幼保健经费78.09万元,比2000年增加39.09万元,增长100%;农村改水、改厕经费投入达到460.6万元。
    (二)妇女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
      
    我县按照中央干部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目标的要求,重视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把推进男女平等、参政议政的重要举措纳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使女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文化素质提高,参政程度和参政能力不断增强,妇女地位不断提高。
      
    1、女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全县干部人数7230人,其中女干部人数2814人,占全县干部人数的38.92%,均比2000年和上一年有较大增长。在女干部队伍中,担任县级领导职务有3人,占同级干部的9.02%,比2000年增长5.41%;县级党委政府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达100%。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达83.3%,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重18.8%,居委会女性比重34.2%,均比2000年和上一年有较大提高。
      
    2、女干部文化程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上升。2005年,全县女干部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学历的占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干部人数的10.7%。 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82人,其中女专业技术人员2014人,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51.88 %,比2000年上升2.88个百分点。其中女性中高级女专业技术人员618人,占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42.85%。
      
    3、参政程度有所增强。全县本届县级人大代表有180人,其中女代表28人,占代表总数的15.7%;县级政协委员188人,其中女委员52人,占委员总数的28.6%,均已达到目标。2005年,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配备了3名女干部;在18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中,100%配备有一名以上女干部。 
      
    4、女党员队伍不断扩大。至2005年底,全县有女党员1657人,占党员总数的14.98%,比2000年增加235人,上升1.67个百分点。
    (三)妇女儿童教育与培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县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为放改造,实现了远程教育工程,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式已经从单方面注重学生应试教育逐步转向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儿童入园率,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巩固率,初、高中学生毛入学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成人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1、儿童早期教育不断扩大。2005年,全县共有各种幼儿园156所,比2000年大副增加;3-6岁儿童入园率达99.05%,其中,女童入园率99 %;农村儿童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87.6%,残疾儿童教育和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已经启动。
      
    2、义务教育基本普及。2005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5%,小学五年巩固率达97.5%。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到102.34%。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0.2%。近几年基本稳定,并且女童和男童差别不大。均已达到中期目标,初等教育实现性别均等发展。与此同时,我县大力实施“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助学工程,共辅助507名儿童入学,其中女童453人,占89%。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贫困女童和残疾学生的助学力度。
      
    3、高中教育规模扩大。2005年,县委县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拓展教学环境,投资1.5亿元建立全州规模最大、环境最好、质量最高的“边城高级中学”,聘请全国范围内优秀骨干教师,为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检视基础。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达2488人,女生占在校生的 40.3%;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102.3%,超标7.3%;高中学生毛入学率达18.63%,其中,女生毛入学率为18.55 %;职业中学学校在校生177人,其中,女生占33 %,近几年基本稳定。
      
    4、成人教育成效明显。2005年,全县参加成人高等自学考试生逐年增加。 2005年共有7000多人次妇女参加各类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有2100农村妇女参加了“绿色证书”教育,1417人取得了技术员证书,2005年女性成人识字率 99.5 %;女性青壮年识字率99.6%, 已提前达到2010年妇女纲要(规划)目标要求。
      
    (四)卫生保健
      
    近年来,由于卫生经费投入加大和第二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随着一个高标准县级人民医院、10所乡镇卫生院、1个县疾病控制中心大楼全面改造完成,城乡医疗保健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组织措施有力,妇女儿童的健康保障基本得到了落实。
      
    1、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继续下降。2005年,全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3.24‰和28.84%,比2000年下降了12.86和14.06个千分点,分别比目标值高出8.84和5.24个百分点。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19%。4-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达96.8%,比2000年上升1.7%,5岁以下儿童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仅为0.31%,比2000年下降0.14个百分点。
    2、孕产妇死亡率总体呈曲线下降趋势。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为63.11/10万,比2000年下降20.48/10万。
     
    3、新生儿破伤风基本消除。2005年,全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0.58‰,提前实现了"规划"中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小于1‰的目标。
      
    4、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明显提高。2005年,全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71.77%,比2000年13.29个百分点,其中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01%,均超过目标值;孕产妇保健管覆盖率90.49%。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达95.45%,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率达95%。妇女生殖保健知识普及率85.6%;已提前达到2010年"规划"目标要求。 
    5、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保健服务能力提高。2005年,全县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共31个,兼有妇幼保健职能的医院有28个,并全部建成爱婴医院;妇幼保健卫生人员28人,各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卫生人员配备率达100%,儿童保健覆盖率95.45%,全县妇幼保健卫生网络达标。 
    6、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95.2%,卡介苗接种率94.72%、百白破接种率94.875、麻症疫苗接种率95.64%、乙肝疫苗接种率94.77%。均已经达标。
    (五)法律保护
      
    近几年,我县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同时加强对妇女儿童的法律保护工作,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妇女儿童人身安全有了保障。
      
    1、逐步建立和发展法律援助机构。2005年,全县建立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的机构20个,已经建立全县维权联席会议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和妇女干部特邀陪审员制度,覆盖率分别为82%、100%、100%,均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提高。 年均增长24.7%。2000年以来,5年累计得到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援助的妇女儿童达571人。 
      
    2、犯罪打击力度加大,打拐解救成效明显。2005年,全县破获强奸案15起,破获组织、强迫、引诱、容留和介绍妇女卖淫案件2起, 破获被拐卖妇女儿童案件 8起, 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 1人, 其中解救被拐卖儿童 1人。5年来全县各级公安、司法、妇联、劳动部门接受家庭暴力投诉案件70余件,接受与女性有关劳动争议案件362件,受理率达100%。
   
    (六)环境保护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进一步加大改水、改厕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城乡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1、城乡生活环境逐步改善。200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为6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农村改水受益率达到94.6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和农村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49.81%和55.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64%,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5.8%和98.9% 。基本达到"规划"目标要求。
      
    2、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城区绿化成效明显。2005年,全县森林面积为65.8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3.4%,比2000年上升10.3个百分点;植树造林面积达264公顷,植树造林覆盖率达到70%,退耕还林131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达    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6%,比2000年 上升    个百分点。
      
    3、建设绿色工程取得较大进展。2005年,全县共建有农村"三八绿色工程"基地 198个;全县牲畜集中屠宰场地23   个, 其中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个,城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1 个,面积1万亩。 
     
    (七)就业、福利及劳动保护
      
    这几年,随着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下岗职工人数有所增加,从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积极落实省八件实事目标管理任务、广开就业渠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成立妇女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城镇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措施日趋完善,劳动违法案件逐年减少。
      
    1、妇女就业渠道拓宽,就业状况基本稳定。2005年,企业下岗职工人数2220人,其中女性880人,占40%;安排下刚失业人员再就业900人,其中女性占%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670人,其中女性 2400多人。全县女性从业人员为5668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43.1%。就业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2、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05年,全县拥有敬老院 6个,比2000年增加 4个;全县每万人口拥有福利床位240个,城镇每万人口拥有社会福利设施10个,每万人拥有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0个,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覆盖率100%。
    3、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05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2708人,其中女性占48.51 %;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人数17802人,其中女性7275人,占41%,参加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的职工14379人,其中女性3563人,占24.78%;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女职工人数分别为0.55万人、0.079万人、0.034万人,分别占总数的46%、40%、49%,均比2005年有所增长。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达49%,全县农村养老低保人数6902人,其中女性3580人,财政安排低保资金58万元; 女性残疾人就业人数51人,比2000年增加23人。
    (八)扶贫与社会救济
    
    我县扶贫帮困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各部门把扶贫帮困和社会救济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社会救济工作卓有成效。
     
    1、扶贫帮困工作成效明显。2005年,全县大力实施"农村建整扶贫"工程,充分发挥妇女在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县级财政安排扶贫"资金5775.88万元,建设"扶贫"项目11个,引导开发项目11个。全县先后13次组织科技下乡,邀请专家、医生为农村妇女、儿童看病达2600多人次;接受农村妇女科技致富咨询12413人次;先后开展了32个县级实用技术培训,参培妇女骨干达963人,增强了农村妇女的科技知识,提高了致富能力。农村发展女科技示范户56户, 当年农村贫困人口7.64万人,比2000年减少1.46万人 。    
    2、城镇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05年,我县社会救济对象 16660人,其中,城镇救济对象1666 人,农村15000人;其中女性2930人;全县享受低保人数45892人;扶持贫困女职工2900多人。
    二、主要问题
    
    新"规划"实施以来,我县各项工作都能正常有序地向前推进,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妇女的自身价值和作用更加引起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的各项权益基本得到了保障。但是,从统计监测的角度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反弹指标增加,解决缺口指标的力度不大。从监测结果 看, 提前达到2010年新纲要目标要求的指标 20个,占  34.48 %,基本达标的26个,占44.8%, 未达到目标的有12个占26%  。从监测指标的内容看,具体表现为:
     
    1、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目前特别是农村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仍然存在,产前诊断更热衷于胎儿性别鉴定,导致总人口中性别比例失调,遗弃虐待女婴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总人口性别比10-14岁为103.52,5-9岁为110.01,0-4岁为122.61,呈逐渐增加趋势。这对未来的妇女儿童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
     
    2、女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有企业改制有相当部分女职工下岗,从业和再就业受到威胁。且女性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一产业和三产业的卫生和社会福利、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金融保险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城镇企业单位女性从业人数相对减少  。
    3、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无害粪便处理化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都比较低。尤其是贫困乡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亟待改善。
      
    4、婚前医学检查率逐年下降,仅10%。婚前医学检查可以查出不适宜结婚或婚后不宜生育的对象,并给予科学的婚育咨询和指导,保护婚育人群身心健康,减少一些隐性遗传疾病的产生,是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有效措施。但由于新婚姻法取消了婚前医学检查,我县婚前医学检查率一直偏低,而且近年来不但没有继续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而出生缺陷发生率上升,这将影响我县"规划"目标的实现。
    
    5、农村妇科病普查普治率低仅0.84%,离规划目标值30%相差甚远;城镇女职工医疗、失业、工伤参保率低分别仅为24%、46%、40%,均未达标。
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8.84%和婴儿死亡率23.24%均超标较大。分别超标8.84、5.24个百分点。
7、初中三年巩固率低于目标规划值13个白分点。初中生毕业升学率低仅为48.25%,低于规划值16.75个百分点。
    8、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少,只有30个,离目标值80个相差甚远。
    
    三、建议
   
    为了进一步实施好我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使各项目标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生存环境,使妇女儿童事业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建议:
      
    1、全社会都要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加强女性就业措施和渠道,改善儿童生活环境娱乐环境,加强儿童营养早餐特别是农村儿童营养早餐实施工程。妇儿工作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应该高度重视,把它列入重要议程,加大工作力度,按"规划"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抓落实。
      
    2、广泛宣传,消除性别歧视,确保人口性别比例协调发展。二是消除就业中性别歧视,尽量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发展第三产业,为扩大妇女就业门路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加强妇女的职业培训,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
      
    3、坚决打击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有关部门要建立长期整治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打击措施,坚决打击一切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对拐卖、强奸妇女、遗弃残害婴儿和贩毒案件,要加大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妇女儿童人身安全,实现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
      
    4、加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改善妇儿生存条件。对乡村和边远山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既要加大环保教育和宣传力度,迅速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以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5、加强女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她们参政议政比例和能力。加强女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她们的政治、经济管理能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比例,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加强对女干部的培养,做好妇女人才的选拔工作,认真考察,大胆任用,确保女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
      
    6、加强婚前医学检查率。从地方法规规定上强制执行婚前医学检查,以减少和杜绝某些人口出生缺陷的发生,切实提高人口素质。
      
    7、关注指标变化对监测工作的影响。一是注意个别指标容易反弹,如:婴幼儿死亡率、婚前检查绿等指标。二是不降反升或不升反降指标 。从工作的角度看,不降反升只能与"规划"目标差距越拉越大,如不注意控制很难达标,这是关系到妇女儿童健康和社会现象的重大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三是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缺口数据的调研力度,以便全面地定量监测我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实施进程。                                        
[花垣县统计局 石晓兰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