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终期监测评估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0-10

打印本页

  永州市《永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儿童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分析研究儿童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儿童健康、教育、环境、法律等四大领域,紧密结合永州实际,把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纳入到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儿童事业健康、全面、有序发展。经过十年努力,我市儿童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向高标准高质量迈进,儿童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成长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儿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第一部分:儿童发展的外部环境

  近十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提高较快、经济结构有效调整,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较大改善的时期。“十五”时期,我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克服许多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绩。

  监测统计结果显示:《儿童规划》中提出的51个定量监测指标总体达标情况良好。除婚前医学检出率(城市),婚前医学检出率(农村),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城市建成区绿化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具有养护、医疗、康复、教育能力的儿童福利院数等6个指标未达到规划目标外,其余45项指标均已达到规划目标,达标率为88.24%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767.01亿元;财政总收入53.54亿元,十年来年均增长16.6%;财政总支出142.69亿元,十年来年均增长25.2%

  (二)教育卫生计生经费投入增加。2010年,财政教育经费支出30.06亿元,十年来年均增长23.1%;妇幼保健经费4512万元,十年来年均增长35.8%;计划生育事业费23695万元,十年来年均增长59.5%

  (三)人口总数较为稳定。2010年末,我市户籍人口总数610.65万人,十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四)儿童工作落实较好。为保障儿童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从2001年开始,我市成立了永州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确定一名副市长分管,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和规则,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市政府每年专题听取和研究妇女儿童工作情况。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全体成员会议,部署、总结工作。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妇联。

  第二部分:儿童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一、儿童与健康保健

  1.孕产妇生育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十年来,我市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加大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生育文化。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系列宣传,计划生育随访率和产后避孕节育率明显提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和管理力度,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完善各计生指导站的硬件设施建设。

  2.儿童生命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十年来,我市努力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加强高危孕产妇筛查管理水平,建立高危孕产妇追踪网络,加强产科急救服务功能,保障母婴安全。见下表:

  3.儿童生命保健指标进一步提高。十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儿童保健工作,到2010年,各项儿童保健指标基本上达到了《儿童规划》目标。

  二、儿童与教育培养

  1.学前教育普及规范。近年来,社会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学前教育问题。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784所,在园幼儿120500人,学前教育幼儿毛入园(班)率达41.25%,比2000年增加15.97个百分点。

  2.义务教育巩固加强。十年来,我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取得较快发展,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巩固率均达95%以上。

  3.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普通全日制中小学校807所,其中,小学484所(另有小学教学点1244个),初中287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92所),高中36所(含完全中学19所),共有在校学生768006人,教职工54985人;中等职业学校54所,在校学生48827人,教职工2892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现有在校学生700人,教职工45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逐步提升。

  三、儿童与成长环境

  1.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不断改善。十年来,我市加强实施生态市区建设,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中心。采取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环境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等有效措施,城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加大资金投入,实施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改水改厕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70.2%,农村改水收益率为98.7%

  2.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十年来,我市遵循“儿童优先”、“儿童参与”的原则,重视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及参与权,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爱护、关心儿童的良好氛围。建设了一批儿童活动场地;电视台、报社等开辟了少年儿童专栏;学校积极实施“雏鹰行动”,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激发少年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少年儿童各方面的素质。2004年以来,全市推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争当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主题活动,号召全市青年志愿者加入“知心哥哥、知心姐姐”队伍,深入到农村、社区留守儿童家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赠送图书、学习用具等物品。

  四、儿童与法律保护

  1.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十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公安、司法、人保、教育、卫生、法院和文化等部门采取综合措施,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地遏制了家庭暴力、雇用童工、猥亵儿童等不法现象的发生,使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

  2.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十年来,我市通过学校、社区等多种途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中小学生接受普法教育率保持100%,中小学警校共建率达到99.8%。通过学校与公安配合,由基层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民警担任法制辅导员,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法制辅导,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净化校园社会环境。近年来,我市网吧、游戏机房增多,给少年儿童成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各级各相关部门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取缔了直线距离中小学校200米以内的网吧、游戏机房;开展“校园内外治安秩序专项整治活动”,校园内外治安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加大“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和其它各种丑恶现象的打击力度,有效净化了社会环境,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

  第三部分实施《儿童规划》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十年来,我市儿童发展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儿童规划》确定的很多目标基本实现,尤其是儿童教育方面指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儿童事业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存在不少难点。

  (一)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流动人口在逐年增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快速发展,我市流动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他们往往生活居无定所,迁徙频繁,在计划生育、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教育、社会治安、防止儿童意外伤害、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管理难度加大,直接影响到全市儿童规划各项目标的实现。二是各地开展维护儿童权益工作还不平衡。全市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拐卖儿童的犯罪行为在多次严打下并未绝迹。

  (二)城乡生活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2010年,我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0%,距离规划目标相差30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1.35%,低于规划目标3.65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52.06%,比规划目标差17.94个百分点。

  婚前医学检查率较低。婚前医学检查是减少遗传性疾病,降低出生缺陷,实现后代优生的重要措施。《儿童规划》规定到2010年“城市婚前医学检查率不低于90%,农村不低于60%”,“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等。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自2003新《婚姻登记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取消了强制婚检,婚前医学检查率从20042009年一直在2%上下徘徊,有的年份降至0.2%以下。从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在全省免费开展婚前医学检查的通知》后,2010年婚检率有所回升,逐步恢复到2003年以前的婚前检查率,达到40.39%,但也一直低于规划目标要求。婚前医学检查率骤减意味着一批患者带病结婚,成为影响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的隐患。

  第四部分主要策略和应对措施

  一)不断改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公安、人社保障、卫生、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为主体,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密切配合,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为依托”的综合管理服务工作格局,建立流动儿童管理服务机构,健全弱势儿童的社会救助和维权机制,把流动儿童的治安管理、卫生保健、文化教育、权益保障等纳入统一的服务范畴,促使流动儿童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和人性化,推进我市儿童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二)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我市没有大的化工企业,生态环境相对还是比较原生态的,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要号召全民植树造林,大力开展“联村建绿”工作,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不断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管理。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律和成因,从源头着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管理,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立足于街道社区,依靠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法制教育,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协同、分工配合的社会化帮教体系。

  (四)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出生人口素质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富强与兴旺。一是要加强舆论宣传,使准新人认识到婚前医学检查对于保障和提高婴儿质量的重要意义,营造自觉婚前医学检查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二是建立完善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体系。三是加强政府补贴,加大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政府投入力度,把产前诊断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畴。

[来源:永州市统计局]
[责编:黄湘冀]

《永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终期监测评估报告

11037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