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新时代铸就新辉煌
——长沙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万亿。“十三五”时期,长沙经济总量不断突破,成为继武汉之后第二个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万亿大关的中部城市。2020年,全市实现GDP12142.52亿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2016-2020年GDP分别增长9.4%、9.0%、8.5%、8.1%和4.0%,5年年均增长7.8%。
2、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718.9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100.09亿元,年均增长8.9%。政府财力的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3、引领发展作用凸显。从总量看,2020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9.1%、28.0%、27.5%和36.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273元和18169元。从增速看,“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0.9个和5.2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1、工业向高质量迈进。“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多点支撑不断增强,新动能加快聚集,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2016-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9%、8.5%、8.2%、9.1%、5.1%,年均增长7.8%。烟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制品业等5大行业支撑作用明显,2020年其工业增加值合计数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2.5%。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5%和21.1%,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6.3%和19.4%。
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690.1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979.79亿元,年均增长8.7%。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57.5%,比2015年提升3.3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占比不断提高。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6%,比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现代物流加快发展,京东、苏宁电商湖南总部投产,2020年全市快递业务量达9.3亿件,是2015年5.0倍,年均增长37.9%。
3、农业向现代化升级。全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县一特”特色产业加快推进,2020年改扩建标准化绿茶生产基地1.7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0.7万亩,新建蔬菜标准化大棚200个,小龙虾标准化养殖池8个,建设宁乡花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9家,新增宁乡花猪养殖产能25万头;“长沙绿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宁乡花猪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0亿元,望城小龙虾综合产值达10亿元。2020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2.8万家,“三品一标”有效认证615个,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主板上市农业企业6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22.19亿元,年均增长3.4%。
三、内需动力支撑强劲
1、有效投资支撑有力。全市紧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狠抓项目和产业链建设,三一智联重卡、三一云谷、惠科显示器等超过100亿元的项目不断开工建设,有效拉动了投资增长。2016-2020年,全市投资年均增长10.9%,高于全市GDP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推动了经济持续增长。其中,高技术投资年均增长21.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0.8%,比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13.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7.3%,比2015年提高11.6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2020年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64个,比2015年增加209个;5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3个,比2015年增加9个。
2、消费活力有效激发。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15年的3150.2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469.76亿元,年均增长7.2%。消费新业态新零售新热点不断涌现。2020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销售额642.11亿元,是2015年的3.8倍。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20年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为39.78亿元、65.04亿元,分别为2015年的1.3倍和2.4倍。旅游市场加速发展。橘洲焰火、太平老街、铜官窑古镇等已成为长沙有名的旅游名片,休闲游、乡村游、人文游等旅游业态百花齐放,吸引海内外游客云集。202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达到15194.31万人次,是2015年的1.3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661.32亿元,是2015年的1.2倍。
四、改革创新成绩斐然
1、市场动能有效激发。“十三五”时期,全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革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放管服”等改革,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政策,工业30条、人才新政22条、科技创新“1+4”和开放型经济“2+4”等政策叠加实施、落地见效。围绕营商环境优化,落实“四大专项行动”,加速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我的长沙”APP上线运行;市场主体从2015年的40万户增至2020年的120万户;常住人口年均增加20万人以上,高新技术人才净流入量稳居全国前列。
2、创新动能加快集聚。聚焦创新引领,加快推进“两区”和“两山”建设,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平台,强化创新驱动。2020年,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3.9%;创新要素加快汇集,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904家增至2020年的4100家,2016-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占GDP的比重达28.9%;创新能力跃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跻身第一方阵,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
五、协调发展成效明显
1、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沙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综合功能显著提升。建城区面积由2015年的363.69平方公里提升至2019年的483.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聚集能力增强,市区常住人口由2015年的397.29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457.32万人,2019年城镇化率达79.56%,比2015年提高5.18个百分点。初步实现快速路网成环,城区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地铁1-5号相继建成运营,基本形成“米字型构架,双十字拓展”的轨道交通网络主骨架;“三干两轨四连线”加速推进,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
2、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十三五”时期,长沙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已通公路、电、电话、有线电视和宽带互联网,改造无害化厕所21.4万户,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实现全覆盖,累计拆除“空心房”3.23万户,农民“带地入建”集中居住模式获全国推介,新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支管网100公里,打造市级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30个。
3、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2020年,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超千亿,分别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4、第9和第16位,长沙县连续多年居中西部首位。发挥园区经济在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作用,2016-2020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1.5%。2020年,长沙高新区在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14位;长沙经开区在全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中综合排名第17位。
4、湘江新区发展较快。2015年,湖南湘江新区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近年来,新区经济发展较快,对全市经济增长引领作用突出。2020年湘江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1.32亿元,是2015年的1.5倍,年均增长9.1%,高于全市经济增速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六、绿色发展实现提升
1、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2016-2020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09%,并在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能源消费强度控制目标。同时,全市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强重点行业能效管理,深入开展工业节能。
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时期,全市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全市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成为全国第一批黑臭水体消除城市;在全国率先推进家庭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持续推进“三年造绿大行动”,2016-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支出268.03亿元。空气质量优良率不断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4.4%。
3、清洁能源加快推广。“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用能方式也加快变革,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比重不断降低,清洁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消费261.52万吨,比2015年减少135.72万吨,年均减少27万吨;煤炭消费占的比重比2015年下降16.8个百分点。以天然气、电力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消费不断增加。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天然气消费4.7亿立方米,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11.1%,比2015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上电力消费占34.4%,比2015年提高7.5个百分点。
七、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1、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快崛起。“十三五”时期,湖南全面打通对外大通道,黄花国际机场迈入“双航站楼双跑道时代”,中欧班列(长沙)被纳入全国中欧班列统一品牌管理,“湘粤港直通快车”通行,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跨境”快递通关,洲际全货机航线开通,实现五大洲国际航线全覆盖。开放发展迈入“快车道”,获批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文化出口基地、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黄花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中非经贸博览会、世界计算机大会永久落户长沙,老挝驻长沙总领事馆设立。
2、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十三五”以来,长沙大力实施开放崛起战略,进出口规模不断攀升。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元,达2350.46亿元,是2015年的2.9倍,2016-2020年均增长23.9%。其中,出口额1548.72亿元,年均增长23.6%;进口额801.74亿元,年均增长24.5 %。
3、利用外资规模扩大。2016-2020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95亿美元,年均增长10.6%。2020年,全市外资项目256个,实际利用外资72.82亿美元,占全省比重34.7%;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实现了外资量质齐升。
八、共享发展成果丰硕
1、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十三五”以来,全市民生投资年均增长14.8%。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投资年均分别增长30.7%、26.3%和26.6%。
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78元,2016-2020年均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971元,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54元,年均增长8.1%。
3、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5020元,2016-2020年均增长6.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9133元,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4427元,年均增长8.9%。伴随着消费支出的增长,消费需求层次提高。2020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热水器和移动电话分别为63.5辆、109.5台、107.9台、253.0台、109.1台和268.2部,分别比2015年增加14.6辆、10.8台、6.6台、43.6台、14.0台和34.0部。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蒸蒸日上,率先全国实施城乡低保一体化改革,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改造棚户区1367.5万平方米、城中村25个、城镇老旧小区354个。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消除,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6.6%。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每千人拥有医师、护士数量均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
峥嵘五载创佳绩,不忘初心续新篇。“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砥砺奋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下一步,全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全力建设“三个中心”,不断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为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彰显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