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湖南省县域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南省统计局
(2011年1月12日)
2009年,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一化三基”为统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的问题和意见》(湘发[2004]17号)文件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和劳务经济,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升、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外影响力明显增强。
根据《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湘发[2004]17号)、《关于印发〈县域经济考核实施办法〉的通知》(湘办发[2006]17号)、《关于调整〈县域经济考核实施办法部分〉内容的通知》(湘县域发[2008]1号)、《关于开展2009年度全省县域经济考核工作的通知》(湘县域发[2010]1号)文件精神,按照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人均财政总收入、全口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森林总蓄积量增长率十项指标,对2009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其中经济强县市考核总量,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考核增长速度。经县市区申报、市州审核、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对上报数据进行审核认定、计分排队和实地考核评估,确定了2009年度经济强县市和先进县市区入围名单,经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审定。2009年度湖南省经济强县市(按排名顺序)是: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宁乡县、醴陵市、冷水江市、耒阳市、湘潭县、攸县、资兴市、汨罗市、华容县、邵东县、常宁市、衡东县、衡南县、永兴县、桂阳县、沅江市、岳阳县。2009年度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按排名顺序)是:中方县、株洲县、苏仙区、芷江县、湘阴县、衡阳县、北湖区、炎陵县、慈利县、韶山市。
2009年,全省县域(列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的97个县市区,下同)人口6070.41万人,占全省人口的 88.7%;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2%;耕地面积 3683.91千公顷,占全省 97.2%。强县市总人口1703.7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4.9%;土地面积 4.5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21.3%,耕地面积 1059.58千公顷,占全省 28.0%。先进县总人口454.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6.6%;土地面积1.7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0%,耕地面积275.10千公顷,占全省7.3%。
2009年度强县和先进县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结构渐趋优化,总体实力稳步增强
2009年,纳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的97个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的8488.28亿元,占全省的65.0%,比上年增长13.5%,其中GDP过百亿的县市区32个,较2008年增加7个,比2003年增加 30个。全省县域人均GDP15445 元,较上年增长12.9%(不变价增长速度,下同),人均GDP超万元的县70个。强县市完成区生产总值3616.56亿元,占全省县域的42.6%,较上年增长15.4%,比全省县域高1.9个百分点,强县市GDP全部过百亿;强县市人均GDP22864 元,比上年增长15.1%,强县市人均GDP过2万9个县市,过3万5个县市。先进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770.05亿元,较上年增长15.5%,占全省县域地区总值的9.0%,增长速度比县域高2个百分点,其中过百亿的4个县市区;先进县市区人均GDP17704 元,其中过2万的3个县市区,过3万1个县市区。
2009年,县域三次产业比为20.9:44.6:34.5。一产业较上年降低3.2个百分点,二产业较上年继续上升2.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1%,提高1.7 个百分点,三产业提高1.2个百分点。强县市三次产业:16.1:54.4:29.5,一产业较上年降低3.3个百分点,二产业较上年继续上升个1.3 个百分点,三产业提高2.0 个百分点。强县市的工业带动经济发展战略更加明显,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4.4%,提高1.3个百分点;强县市规模工业增加值1739.99亿元,较上年增长 15.4 %。先进县市区三次产业比为17.9:45.0:37.2。
二、财政总收入逐年增加,人均水平显著提高
2009年,全省县域财政总收入 473.08亿元,占全省比重31.4 %,较上年增长19.8%,增速较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8个县市区,过3亿元的54个县市区,分别较上年增加2个和9个;县域地方财政收入285.05亿元,增长20.5%,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33.6 %;县域人均财政总收入861元,较上年增长18.1%。强县市财政总收入235.62亿元,较上年增长22.4%,强县市财政总收入全部过3亿,过10亿8个县市区,强县市地方财政收入128.21亿元,增长22.5 %;强县市人均财政总收入1490元,较上年增长 22.4%。先进县市区财政总收入40.32亿元,较上年增长24.6%,人均财政总收入927 元,较上年增长24.6%,地方财政收入27.41亿元,增长28.2%。全省县域全口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9.1%,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强县市全口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2.3%;先进县市区全口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1.8%。
三、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2009年,我省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2798元,较上年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元,较上年增长9.7%,城乡收入的比率为2.64:1,相比于2009年全省城乡收入比率小0.46。强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5177元,较上年平均水平增长11.6%,高出县域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7111元,较上年平均水平高出14.1%,高出县域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率为2.13:1,城乡收入比率小于县域比率及全省比率;先进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2655元,较上年平均水平增长12.5%,高出县域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240元,较上年平均水平高出11.9%,高出县域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率2.4:1,城乡收入比率小于县域比率及全省比率,高于强县市比率。
四、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2009年,全省县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分别为:308.95万人、168.70 万人、119.26 万人、217.68万人、4506.53万人,分别增长5.8%、-0.1%、7.0%、20.0 %、3.3 %。
强县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分别为: 84.51万人、51.42万人、40.06万人、51.22万人、1265.12万人,分别增长 -3.8 %、-0.7%、52.9%、 34.0%、0.0 %。先进县市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分别为:44.60万人、11.15万人、6.98 万人、10.74 万人、 322.57 万人,分别增长1.5%、1.3%、0.5%、24.6%、2.3%。
五、节能减排力度加大,两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2009年,全省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3.7%,全省县域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5%,较全省降幅高2.8个百分点,强县市下降18.1%,较全省降幅高4.4个百分点,先进县市区下降18.3%,较全省降幅高4.6个百分点。县域森林面积9983.94千公顷,较上年增长 0.9 %,强县市 2018.21千公顷,较上年-0.7 %,先进县 912.56千公顷,较上年 2.4 %。县域森林总蓄积量36952.36万立方米,较上年增长4.8%;强县市5991.02万立方米,较上年增长4.6%,先进县市区2935.46万立方米,较上年增长4.9%。县域环境治理本年完成投资84.09亿元,增长2.3倍,强县环境治理本年完成投资 26.51亿元,增长75%,先进县环境治理本年完成投资6.94亿元,增长9.1倍。县域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二氧化硫削减4.1%,COD削减3.45%。强县市二氧化硫削减 9.23%,COD削减11.2%,先进县市区二氧化硫削减 1.29%,COD削减5.6%。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