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立足新起点 谋划新发展

——2010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述

——2010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述

(决策咨询报告10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03-30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和有力推手,为推动湖南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2010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客观分析和研究“十二五”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提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对于加速经济与科技融合步伐,助推“四化两型”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2010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在上年较高增长的平台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年内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6437.01亿元;实现增加值1951.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在发展加速的同时,企业规模也迅速壮大。2010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3.57亿元,是“十五”末期2005年的2.5倍。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46家,占全部企业数的46.9%,比2005年提高25.3个百分点;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89家,占全部企业数的4.9%,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9家,而2005年没有产值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大中型高新技术行业企业358家,占全部企业数的19.8%

  (二)高技术行业发展表现强劲。高技术行业具有高技术密集度、高效益、高附加值等特征,也是最具市场竞争实力和活力的行业。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高技术行业更是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高技术行业实现增加值2101.81亿元,增长47.3%;实现销售收入2007.08亿元,增长44.4%,分别比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快10.6个和9.4个百分点。高技术行业企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效益状况良好。产销率达到95.5%,比高新技术产业平均产销率高1.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07.63亿元,增长63.9%,其中实现产品利润208.49亿元,增长69.1%,分别比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快30.234.2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领域集聚现象明显。湖南高新技术龙头、优势产业带动效用突出,高新技术领域集聚现象明显。2010年居各领域前三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技术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三大领域增加值分别达757.37亿元、644.45亿元和212.88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8.8%33%10.9%,合计占比达82.7%。数据表明,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湖南已形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而这些优势产业正是支撑湖南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四)产业集聚区域辐射引领效应显现。长株潭地区是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辐射引领作用突出。2010年,该地区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843家,占全省的46.7%。实现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占全省的59.9%59.3%66.0%,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8个、4.4个和12.9个百分点。随着“3+5”城市群发展战略、大湘西开发战略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产业集聚区域辐射引领效应日益显现。全年“3+5”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6.9%;大湘西增长37.5%,区域竞相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五)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10年末全省有12个国家级、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新增2个国家级、1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6个国家级、64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88项。签订技术合同513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0.09亿元。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65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47项,应用技术成果80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成果1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励2项。专利申请量22381件,授权量13873件,分别增长40.3%66.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438件,增长45.8%。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申请量分别增长45.5%37.7%8.9%,授权量分别增长98.5%49.4%93.0%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集聚带动和产业支撑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展望“十二五”,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在壮大产业规模、优化提升内部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加速经济与科技融合步伐,助推“四化两型”建设等方面前景广阔。

  (一)政策机遇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长足发展。“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将为促进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提供十分宝贵的机遇。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明确“十二五”时期将加快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预示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二)科技与经济的加速融合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进入“十二五”,随着“四化两型”战略的加快实施,湖南科技与经济融合步伐将明显加速,科技的经济功能将得到有效释放,科技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湘”战略以来,湖南科技的经济功能日益显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尚待做大做强,在助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潜力。从微观上看,突出表现在核心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有限。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89家,占全部企业数的4.9%50亿元以上的企业18家,10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9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核心企业规模不大,难以形成强劲的辐射力,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带动能力有限。从产业规模分析,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提升的空间还较大。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3%,虽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但与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地区(山东省、广东省2009年的比重均超过20%),比重仍然较低。综上,可以预见,“十二五”湖南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会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有较大的提升。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为优化、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提供强劲动力。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目前还不尽合理。一是内部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是跨三次产业的企业集合,产业内既包括工业和建筑企业,也有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企业。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呈现一业独大的局面,第二产业占据绝对地位,高科技农业和创新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2010年,第二产业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1897.73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97.3%。农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很低,分别仅为0.5%2.2%。二是工业内部结构重加工、高能耗特点还比较明显。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6%,超过三成。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规模不大。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如新材料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等领域规模比较小,发展较慢。2010年,新能源及节能产业、资源与环境产业完成的增加值分别为75.59亿元和26.21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仅为3.9%1.3%;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0.8%19.5%,低于产业平均增速5.616.9个百分点。新能源及节能产业和资源与环境产业中,大企业不多,大企业不大。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为3.13亿元,为新材料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66.7%53.6%。高新技术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数48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数8家,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5.7%9%,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仅1家。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制约了高新技术行业对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应有的推动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对于湖南“十二五”期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在国家和湖南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背景下,立足湖南人才科研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会呈现较大的扩张,从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未来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将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四)园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提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能够形成显著的集聚和溢出效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聚集区。目前,湖南省现有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除长沙高开区、株洲高开区外,大多产业规模不大,集聚程度不高;主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在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个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6.9%2008年降至51.2%2009年下降到48.4%2010年继续下降到46%。长沙、株洲、湘潭三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产值占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出现下降,从2006年的80.3%下降到2008 年的78.4%2009年下降到74.3%2010年继续下降到69.4%。因此,“十二五”期间,湖南主要产业园区孵化器建设任重道远,园区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潜力巨大。随着新型工业化向纵深推进,全省将继续推进“四千工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可以预见,园区建设力度将不断加强,园区功能将得到有效释放,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五)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将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湖南省科技人才总量较多,科技成果丰富,但支撑科研成果转化的体系仍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大多不够成熟。大部分科技成果属于实验室成果和扩大性试验成果。如长株潭地区成熟性商品化成果所占比例仅二成左右,已转入产业化、商品化成果的比重更低。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在发达国家,科学研究、中试与产业化的投入之比为110100,但湖南省却只有10.25:8。三是产学研合作不畅。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脱节状况仍显突出,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联合办的科技研发机构较少,合作创新项目比例偏低,投入经费不足。四是高新技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目前湖南省科技中介服务的主流业务还处于以房地产服务和项目申报代理服务为主的低级阶段,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高端服务非常缺乏。“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可以预见,湖南科技人才和成果优势将更加显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将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点分析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支撑体系。“十二五”期间湖南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抓住和把握好国家和省制定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四化两型”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加大“四个力度”上。

  (一)加大企业做大做强的支持力度。企业是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加大企业做大做强的支持力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支持核心企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具备一定规模的核心企业能够形成比较强劲的辐射力,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带动能力较强。因此,要重点支持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核心企业打造国际、国内品牌,运用重组、兼并、与国际战略投资者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支持核心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安排重大研发和技改项目,放宽企业购买科研用仪器设备、样机、样件抵免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优惠范围。引导同行业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避免同质产品恶性竞争,以技术、资本等多种方式结成良性竞争合作关系。对核心企业用于扩大规模、成立关键配套产品企业等在本地追加的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另一方面支持、促进高新技术小型企业快速成长。湖南小型企业整体实力还比较弱。2010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小型和其他企业共计1447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的80.2%,但完成高新增加值只有618.68亿元,占比仅为31.7%。作为支撑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和后备军,众多的高新小企业具备很好的成长性。但就目前而言相当数量的小型企业在资金、人力资源、机制等生产要素诸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因此,为确保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核心企业衍生中小型配套企业,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功能。培养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家。构建中小配套企业信贷体系,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配套产业。安排关键配套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对关键配套产品研发给予补贴。鼓励配套企业对接先进技术标准。引导经营困难企业利用现有人才、技术资源,向上游配套环节转型,走专、精、特的配套发展道路。

  (二)加大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路径有三条:一是立足湖南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科研成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发展湖南具有较强优势的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同时,加强信息和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规模较小的新兴产业尽快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具有高增值、低消耗、高辐射、集聚性强等特点,并且具有大大高于传统产业的乘数效应,是高新技术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的重要载体,可以有力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因此,在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湖南应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抓好以共性技术、现代物流、集成电路、技术咨询、工业设计、生物医药技术等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化和品牌化,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三)加大提升园区功能的规划建设力度。围绕提升园区孵化器功能和集聚扩散能力,园区建设要突出加快两个方面的推进力度。一是构筑优质服务平台,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这其中主要包括:加快构建产业化生态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扩大专业化高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模,满足企业专业化共性服务平台需求。建立信息网络,向企业及时发布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产业动态和技术动态。集聚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产业促进组织和科技中介机构,协调区域内教育、融资、中介、物流等服务产业和生活设施协调服务,提高园区综合服务能力。二是高规格科学规划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园区。主要是要转变高新区发展方式,引导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产业基础,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由大而全转为少而精,加速产业集聚。以构建优势产业分工协作网络为目标,引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性、核心配套产品项目的引进,带动配套体系的完善。通过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的配套园区或上下游产业园区,实现各园区自主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生产生活服务体系的资源共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显著、分工合理,协作顺畅的园区体系,扩大园区集聚效应。

  (四)加大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鼓励科技进步、人才成长的机制。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激励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重大创新平台为支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激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优势力量实施重大攻关项目,筛选一批需求迫切、带动明显、基础较好的科技项目和成果,尽早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二是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政府对应用研究的投入,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金融资本与创新要素有效对接,大力发展科技要素市场和中介服务。三是建立鼓励人才成长创新激励和成果保护机制。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也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要努力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国民的素质教育要到位,政府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引导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二是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到位,通过发挥用人机制和流动机制的作用,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合理配置;三是创新人才培育到位。充分发挥高科技领域创新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利用项目和基地培养创新人才,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创新创业本领。通过加强培养,努力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创新激励和成果保护机制方面,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以技术、专利、商标等非货币资本参与分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承办:社会和科技统计处
执笔:肖首雄
核稿:张映欣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