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
  • 站群
  • 图片
  • 视频
  • 文件
  • 互动
  • 服务
  • 国家数据

工业增长平稳 稳中求进可待

——一季度湖南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决策咨询报告21期)

发布机构:湖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4-28 打印本页 | 字体大小: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促增长,工业经济实现总体平稳增长的良好开局。同时,工业企业也面临要素价格上涨、需求增长放缓和资金紧张等压力。为实现全年工业经济的稳中求进,应充分认清当前形势,高度关注各种压力。

  一、规模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增长

  (一)整体运行态势平稳较快。一是增加值增长平稳较快。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0%,虽较1—2月回落了0.9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工业生产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二是全部工业大类行业生产同比增长。全省39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实现增长。其中,同比增幅超过20.0%以上的有21个,占行业总数的53.8%。总量居前的5个大类行业分别是烟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及农副食品加工业。以上5大行业对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42.4%,共同拉动7.2个增长百分点。三是部分类型企业较快发展。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6%,比全省平均水平快3.6个百分点,是去年以来的最好水平。中小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2.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22.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3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总量的63.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7个百分点。四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良好。国家统计局对湖南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8个行业的1211户企业开展的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态平稳,景气指数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企业对下阶段发展有信心,信心指数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

  (二)产销衔接情况总体较好。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98.45%,比1—2月提高0.13个百分点。在规模工业产销存季报统计的113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98种产品的一季度产销率超过90%,占总数的86.7%57种产品产销率较上年同期有提高,占总数的50.4%,其中14种产品产销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三)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湖南规模工业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有398种,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一是六成产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一季度,270种产品的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占产品总数的67.8%。其中,增幅超过20%的有170种,占总数的42.7%二是大宗工业产品生产平稳增长。生产原煤1738.58万吨,同比增长15.0%;原油加工量232.09万吨,增长26.7%;水泥1747.19万吨,增长6.4%;平板玻璃517.11万重量箱,增长26.8%;发电量308.65亿千瓦时,增长6.9%;混凝土机械3.02万台,增长32.6%;大米209.61万吨,增长16.0%;饲料279.97万吨,增长31.2%;精制食用植物油59.22万吨,增长25.7%;卷烟105.31万箱,增长11.2%;纱22.73万吨,增长21.2%;人造板281.95万立方米,增长31.9%

  (四)工业结构调整显现成效。在总量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也不断提高,调结构、转方式显现成效。一是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总量占比下降。一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1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总量的33.5%,比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二是单位能耗降低。全省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7%三是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占比提高。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总量的6.0%,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

  (五)企业经济效益较好。1—2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420.16亿元,同比增长25.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6.88亿元,同比增长17.1%。规模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29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总额居前5位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实现利润29.78亿元、28.52亿元、13.22亿元、10.23亿元和7.28亿元,合计同比增长23.9%

  二、工业生产运行存在的困难

  一季度,全省工业经济在总体平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经济效益增速减慢。1—2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6.88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幅比2011年下降26.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35.2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实现利润53.51亿元,同比下降21.4%。全省亏损企业亏损总额35.82亿元,亏损面为8.3%,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个行业亏损明显,合计亏损8.68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84亿元。

  (二)集约发展步伐有所放缓。一季度,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3.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增幅比12月回落0.3个百分点,比2011年低9.5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总量的比重为38.1%,比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

  (三)重工业及股份制企业增速回落明显。一季度,在全省规模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5.3%,增速比12月回落2.1个百分点,比2011年低6.4个百分点。在各经济类型的企业中,增加值总量最大的股份制工业企业增长18.1%,比12月回落1.6个百分点,比2011年低4.6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运行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受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加之国内企业面临的大环境趋紧,全省工业生产增速回落与国家宏观调控下调经济增长速度有关。

  (二)市场需求增长减缓。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4.8%,比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出口增长7.6%,比上年同期低18.9个百分点。自去年至今,房地产调控仍没有松动,铁道部没有采购新的订单,汽车市场需求回归常态水平,对钢铁、建材、铁路运输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市场需求造成较大影响。1—2月,全省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47.3%,拉低全省利润1.6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29.6%

  (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一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02.1%,高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0.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跌。从人工成本来看,1—2月,全省规模工业人均应付职工薪酬2554/月,比上年同期增加252元,同比增长10.9%1—2月。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6%,比去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8.3%,比上年同期扩大0.9个百分点。

  (四)工业投资增速放缓。从去年8月份开始,全省工业投资增速由1—8月的42.4%逐月下滑到去年全年的36.7%,回落5.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工业投资增速仍然呈现回落态势。全省工业投资729.72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13.0个百分点。

  (五)劳动力缺口扩大。一季度,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除了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资金紧张两大压力之外,还有较大的招工压力。被调查企业的劳动力缺口达12.0%,比上年四季度加大了1.5个百分点。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全省面临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一方面,用工成本上升过快,企业没有能力再提高报酬招募人员;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较高的员工,即使提高报酬也不能按需求招到合适的用工对象。

  四、后期走势及对策建议

  今年以来,东部传统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都有利于工业发展。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国内房地产调控没有放松,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用工成本攀升,产能结构性过剩等因素,又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下阶段全省工业经济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根据一季度有关形势判断,全省工业经济虽面临压力和下行风险,但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仍可实现稳中求进和全年平稳较快发展。针对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和预警。当前,工业运行形势较为复杂。要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的调度和监测,对现阶段的苗头性、趋势性、普遍性问题要及早预警;加强对大、中、小、微型工业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的调研,详尽了解企业资金需求缺口、流动资金周转等情况,为制定、出台相关财税政策提供参考。

  二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湖南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33.5%,比重较高。要加强技改资金投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技术;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大力引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及配套项目,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率先做大做强。

  三是深挖潜力,积极开拓消费市场。要加强内部管理与成本控制,挖潜增效,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缩短新产品的上市周期;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运用市场营销、促销策略,加快产品销售;积极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和热点,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期机制,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承办:工业处
执笔:唐素芳  蔡红星       毅 周  玲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相关附件
相关阅读